【风情•傣乡】德宏非物质文化遗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景颇族民俗文化特点 【风情•傣乡】德宏非物质文化遗产

【风情•傣乡】德宏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06-01 01: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傣族象脚鼓舞】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象脚鼓舞流行于德宏州盈江县、瑞丽市等傣族聚居村寨。象脚鼓的历史悠久,有关鼓和舞蹈的民间传说甚多,属于祭祀性兼欢庆性的舞蹈。作为当地傣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象脚鼓舞表现了傣族人民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热情坚毅的性格特点。

舞蹈由男性表演。一人敲象脚鼓,一人打钹。两人相互配合,同时出脚、收脚,有时面对面,有时背对背,边敲边舞,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成型的10套舞蹈动作,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瑞丽的长象脚鼓较有特色,傣语称“乃光绕”,鼓长1.7~2米,由一人表演,以排铓、镲伴奏。舞者左肩挎鼓,用双手交替击鼓,有指、掌、拳、肘、脚跟、膝等多种打法,鼓点节奏富于变化。舞蹈基本围绕击鼓动作展开,有较大随意性。

象脚鼓舞在德宏州盈江县和瑞丽市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影响较广,是群众参与最多的民族民间文艺形式。现在当地跳象脚鼓舞不仅是民间娱乐,更通过舞蹈与外界沟通情感、了解信息、增进友谊,有着向外宣传傣族民族民间文化和弘扬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已成为逢年过节、民族节庆(如泼水节)等活动的主要内容。象脚鼓舞这样的民间艺术形式的表演,充分展示了节日的气氛和傣族人民的思想感情,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艺术再现。

【傣剧】

傣剧是云南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市县。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奘房佛经讲唱形式,后吸收滇剧等技艺逐步形成。

傣剧传统剧目主要源自傣族民间故事、叙事长诗或佛经故事,如《相勐》、《千瓣莲花》、《朗推罕》等,另一类是翻译移植的汉族剧目,如《庄子试妻》、《甘露寺》、《杨门女将》等。傣剧唱腔民族音乐风格浓郁,经逐步发展形成“喊混”(男腔)和“喊朗”(女腔)两个基本腔调,在男腔中逐步形成老生腔、小生腔和草王腔等不同行当的演唱特征。同时,它广泛吸收傣族民歌曲调为唱腔、器乐曲,运用傣族民间乐器葫芦丝、木叶、笛子和板胡、二胡等作为伴奏。在表演方面,借鉴和提炼戏曲程式和其他傣族舞蹈身段动作,如傣族“孔雀舞”、“鱼舞”等民间舞蹈的动作,用于傣剧的表演。

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宏州整理、改编和创作演出了《娥并与桑洛》、《海罕》、《竹楼情深》、《阿暖相勐》、《一沟水》、《一千八》、《岩波散》、《阿暖亥端》等大批剧目。1962年,傣剧《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2004年,大型神话傣剧《南西拉》在云南省新剧目展演中获综合节目一等奖及表演、音乐设计、服装设计一等奖,同时被列为全省文化精品项目。

【达古达楞格莱标】

德昂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民族,也是云南“直过区”的跨境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德昂族靠着自己的勤劳智慧与创造能力,给人类留下了独具民族特色、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

茶文化是德昂族传统文化的奇葩。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德昂族世代传诵的创世史诗,其中独特地提出人类来源于茶树,德昂族是茶树的子孙,反映了德昂族先民与众不同的原始思维特点和价值观念。

茶叶是茶树的生命/茶叶是万物的阿祖/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茶叶的精灵化出……

茶叶是德昂的命脉/有德昂人的地方就有茶山/神奇的传说留到现在/德昂人的身上还飘着茶叶的芳香……

德昂族崇拜、热爱茶的历史亘古绵远,被其他民族誉为“茶的民族”、“古老的茶农”。茶在德昂族道德中象征着诚实和信任,定亲交友,茶是信物和使者,一切真诚都在茶的甘苦回味之中。

德昂族制茶方法与饮茶方式颇多,最具特色的便是德昂族的酸茶。其技艺有两种:一是土坑法。人类尚未发明使用陶器前,将鲜茶叶采摘回家后,用新鲜芭蕉叶包裹茶叶,放入事先挖的深坑内埋7天左右,然后将茶叶取出在阳光下揉搓并晒2天,待茶叶稍干时又将其包裹放回深坑内3天,取出晒干便可泡饮。泡饮时使用沸水,其味酸苦,有清洁口腔、清热解暑的功效,是原生态的绿色保健饮料。做菜用的酸菜则要适当在第二道工序时多放几天,取出后要在碾臼春碎晒干。食用时用水泡发后凉拌,其味酸涩回味,使人增加食欲。二是陶器法。陶器创制后,便直接利用陶罐腌制酸茶了。

【遮帕麻和遮咪麻】

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阿昌族群众中,以唱诗和口头白话两种主要形式流传至今。

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咪麻是阿昌族心目中的神话人物,不仅是人类的始祖、开天辟地的大神、补天治水的巨匠、杀妖降魔和保护众生的英雄,更是最受崇拜的至尊善神和护佑所有寻常人家的大家神,同时也是阿昌族祭祀活动的主掌之神。史诗中的魔王腊訇则是最大的恶神。

《遮帕麻和遮咪麻》讲述了阿昌族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造天织地、创造人类,补天治水、智斗邪魔腊訇和重整天地的故事。史诗情节生动感人,性格鲜明,语言朴素清新。其中,天公地母滚磨盘烧柴火、水獭猫送信、桑姑尼惜别家乡以及遮咪麻领腊訇女儿上山拾鸡的情节,都描述得十分精彩,甚至连水獭猫、麻雀、苍蝇、老鼠等小动物也栩栩如生。遮帕麻作为救世主兼战神的形象与腊訇凶狂的狠毒本性对比鲜明,体现出善恶的对应。它不仅是一部创世纪史诗,而且形象地反映出人类从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故事中的盐婆神话是古代西南民族关于盐的神话中不多见的纪录。

《遮帕麻和遮咪麻》通过口头传承一代代延续下来,阿昌族人民称它为“我们历史的歌”。在丧葬仪式中有念诵《遮帕麻和遮咪麻》的习俗,请求为死者的魂灵引路,求家人清吉、屋舍平安。每年3月20日阿昌族的传统节日“阿露窝罗节”上,念诵《遮帕麻和遮咪麻》的章节已经成为固定的开场仪式。

自1979年来,对阿昌族民间文学的整理就已开始,云南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1月正式出版《遮帕麻和遮咪麻》单行本(全诗40000字,1080行)。目前,由于懂阿昌古语的人越来越少,能完整说唱史诗的“活祀”(祭司)由原来的8人锐减至2人,濒临消亡的危险。

【景颇目瑙纵歌景颇目瑙纵歌】

景颇族目瑙纵歌意为“欢聚歌舞”,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聚居区,是景颇族最为隆重的歌舞形式和传统民族节日。

目瑙纵歌起源于宗教活动。举办目瑙纵歌的最主要内容就是跳目瑙纵歌舞。舞场中心有立起的4根木柱,称为“目瑙示栋”,用来祭祀太阳神和指示舞蹈线路。目瑙纵歌有苏目瑙(招财庆丰收)、巴当目瑙(庆祝胜利)、定栓目瑙(庆贺新居落成)、结如目瑙(出征誓师)等10余种,内容十分丰富,表现了景颇族战争、生产、生活、迁徙和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内容及程序。举行目瑙纵歌时,常有上万人参加,气氛隆重热烈,极富民族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目瑙纵歌因其规模大、历史悠久、民族文化韵味浓厚,1983年经德宏州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被法定为德宏州的民族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至十八。

陇川县是景颇族人口最多、目瑙纵歌传承最为完整规范、最具代表性的地区。目瑙纵歌集音乐舞蹈、绘画雕刻、服饰、建筑工艺、宗教礼俗等民风民俗活动为一体,是景颇族文化艺术、风俗礼仪、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对研究景颇族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昂族浇花节】

浇花节,德昂语称为“散根”,是德昂族最有标志性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清明节后第七天举行。广泛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州芒市、盈江县、瑞丽市、陇川县和梁河县,其中以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保存最为完整。

从德昂族民间传说可知,浇花节的渊源与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德昂族地区有密切的关系。浇花节内容丰富,节日活动按照浇佛、供品品尝比赛、祭拜天地和念经祈求风调雨顺、打水给老人洗手、对歌和传烟、浇水、歌舞表演以及送花篮等8个程序逐步展开。人们穿上盛装,给佛爷、佛像浇水,以示对祖先、恩人的怀念和敬重,还要为年过六旬的长寿老人洗尘拜寿,表示对他们的感谢和祝愿。接下来,青年男女相互泼水,特别是向当年新婚的夫妇泼水道喜,祝愿他们和睦相处,一辈子幸福。泼水方式有特定的规矩:给老人浇水时,只能用插上鲜花的盛着清泉水的小竹水筒,让水顺着花束滴到老人伸出的手心上,不能泼到身上;男女青年之间相互泼水时, 也必须用竹筒,轻轻地从肩膀往下泼,不能泼在头上;未婚男女青年在给新婚夫妇泼水时,相互间都不准出现不礼貌的粗野行为,否则,轻则受到众人斥责,重则被剥夺参加浇花节的权利。送花篮是德昂族小伙子向姑娘表达爱慕之情的特殊方式。浇花节前,小伙子们便忙碌着用竹篾编制漂亮的小花篮,送给平日和自己相处较好的姑娘。其中最精致的花篮要送给自己爱慕的姑娘。姑娘到底对谁有意,就看节日里背着谁送的花篮。节日里,要跳德昂族传统的浇花舞,以鼓、铓、镲三种打击乐器伴奏,女子身背花篮,男子手持竹筒做浇花状,表示男女双方相互泼水祝福。

浇花节是德昂族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节日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集音乐、舞蹈、美术于一炉,体现尊老爱幼、相互尊敬、相互谦让、和睦相处的社会风尚,同时也是男女之间表达爱情的社交活动,对强化德昂族的审美观念、艺术情趣及民族性格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随着年轻人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变迁,浇花节的许多传统内容正日渐消失。

【傣族泼水节】

中国傣族是一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人口近百万,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等自治县,其他散居于云南各地。傣族历史悠久,傣语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族傣语支。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动亦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农业祭祀、狩猎祭祀、灵物崇拜等。泼水节实为傣族的新年,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三至四天。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三天。

【傣族剪纸】

剪纸是云南许多民族喜爱和普及范围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傣族剪纸为其中特色突出者之一,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

傣族剪纸最早见于本民族祭祀所用的纸马,后来在佛教文化和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喜庆、宗教、丧葬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傣族剪纸使用特制的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或剪或凿,技艺很高。其内容多与傣族信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关,也有反映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对象,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浓郁。常见图案有表现吉祥的龙、凤、孔雀、大象、狮子、麒麟、马鹿、骏马、游鱼等各种奇兽异鸟,也有形态各异的糯沾巴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鹃等植物花卉,还有亭台楼阁、佛塔、寺庙、房屋建筑等。剪纸的主要材质为纸、布、金属片等。傣族剪纸多用于佛殿的门窗、佛伞、佛幡、演出道具、节日彩棚、泼水龙亭以及居家装饰等,喜庆节日时用红、黄、蓝、绿、金等颜色的彩纸剪纸,丧事和在供寨头神“吕贺芒”与领兵神的小庙里则全部使用白色剪纸。

傣族剪纸作品线条连续穿插变化,匀称流畅,构图丰满。在技法上不仅采用线线相连的阳纹和线线相断的阴纹手法,还根据不同细节采用不镂空的刀痕线条,很多图案更以几何图形表现,形象生动,整齐美观。傣族剪纸在傣族赕佛活动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反映出傣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追求,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在芒市的傣族村寨四处都能见到剪纸的踪影,家家户户都会剪一些简单的图案用于祭祀和赕佛,有不少颇有名气的剪纸艺人。

文、图来源于:网 络

编 辑:思鸿礼

值班编辑:思鸿礼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