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七篇解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翻译 《孟子》七篇解读

《孟子》七篇解读

2024-07-17 18: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家注意一下,咸丘蒙提问的时候是引“孔子曰”,孟子反驳他的时候也是引“孔子曰”,这说明当时社会上已流传有很多“子曰”,有些内容甚至是对立的。“子曰”最早来自孔子弟子的记录,收在《论语》中的,是比较可靠的。但我们今天看先秦典籍,里面有很多“子曰”,不仅是儒家典籍,还包括其他各家,如道家《庄子》等,这些“子曰”是不是都可以看作是孔子曰呢?是不是都是可靠的孔子文献呢?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看法,有的学者倾向于“信”,有的学者倾向于“疑”。从孟子的态度看,他显然是认为“子曰”是需要具体分析的,不能一概而论,其中有些是“齐东野之人语”,是老百姓的话,是靠不住,不可信的。

咸丘蒙说,“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舜没有把尧当作臣下,这一点我明白了。可是舜与瞽叟是什么关系呢?“《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说了,普天之下,没有哪里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哪个不是天子的臣民。这四句诗很有名,出自《小雅·北山》。“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舜既然成为天子,瞽叟难道不是舜的臣下吗?他们的关系该怎么理解?咸丘蒙所问,实际涉及到尚贤与父权的关系。从父权来说,儿子需要向父亲行孝,向父亲每天请候、问安,听从父亲的指使、命令。但由于尚贤,儿子出居高位,甚至成为天子,是不是可以将父亲当作一般的臣子看待?父亲是否反要向其行礼、朝拜呢?如果是这样,会不会冲击了父子的人伦关系呢?咸丘蒙想问的实际是这个问题。

孟子说,“是诗也,非是之谓也”,你的理解不准确。你引的这首诗,不是这个意思。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能从“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引申出天子可以臣其父,不能认为天子可以把父亲当臣子看待。《北山》“莫非王臣”四句后,下面两句是“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孟子认为这两句才是诗的主旨,故《北山》不是强调普天之下,包括天子的父亲,都是他的臣民,而是抱怨“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为国事奔忙而不能奉养父母。

“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曰”是作者曰,诗的作者是说,没有一件不是天子的事,却只有我最辛劳。“贤老”,辛苦、辛劳之意。所以阅读诗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更重要的是把握其精神实质,领悟作者的真实想法,接着孟子提出著名的“以意逆志”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文”是文字。“辞”是词句。“志”是志向、意志,可理解为原意。“以意逆志”的“意”,有人说是作者的“意”,也有说是读者的“意”,从文意来看,应是读者的“意”。“逆”是揣测、推求的意思。孟子认为,我们阅读、理解诗歌的时候,不要拘泥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因为词句而误解作者的原意,而是应根据自己的体会去揣测作者的志趣、想法。故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要求读者在“不以辞害志”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到诗歌的理解活动中去,根据自己对作品的主观感受,通过想象、体验、理解的活动,去把握诗人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以辞而已矣”,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字、词句上,不仅不能把握作者的原意,甚至还会产生误解。例如《诗经·云汉》说,“周余黎民,靡有孑遗”。周代的黎民,一个也没有剩下来。如果从字面理解的话,就会认为周代的人全部死光了。这显然不是诗的意思,而是“以辞害意”了。孟子下面一段话很重要,反映了孟子的孝悌观,需要注意。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作为孝子的极致,就是使我们的父母尊贵,脸上有光。使我们父母尊贵的极致,就是要用天下来奉养他。我当了天子,正好可以用天下奉养父母。所以“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作为天子的父母,是尊贵的极致。“以天下养,养之至也”,用天下奉养我的父母,是奉养的极致。所以不要只考虑身为天子给父母带来的困扰,还要想到对父母带来的尊贵和荣耀,这更为重要。而真正的孝子,即使成为天子,依然会向父母尽孝道,舜就是一个榜样。故孟子又引《诗》《书》,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孟子引的诗,出自《诗经·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言”是说的意思,引申为行、尽。“孝思”是孝亲之思,是对亲人尽孝道。这两句翻译过来就是,永远尽孝道,孝道是法则。古人引诗,只是起论证、说明的作用,故说“此之谓也”,说明诗正是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孟子引的《书》,应是《尚书》遗篇。“祗载见瞽叟”,省略了主语舜。“祗”是恭敬。“载”,助词。舜恭敬地去见瞽叟。“夔夔齋栗”,“夔夔”,谨慎恐惧貌。“齋”,同“斋”。庄重。“栗”,威严,庄严。这句是说舜的态度,戒慎而庄重。“瞽瞍亦允若”,“允”,确实的意思。“若”,顺从。瞽瞍也确实受到感化。

“是为‘父不得而子’也?”“也”同“邪”。这是父亲不能把他当儿子吗?所以不是如人们想象的,舜做了天子,就把自己的父亲当臣子了,甚至让父亲来朝见自己。舜不是这样做的,他虽然做了天子,但对瞽叟的态度依然恭敬谨慎。在他的眼里,父亲还是父亲,自己还是儿子,依然对瞽叟尽孝、行孝,瞽叟也因此被感动。

《万章上》9.4章的背景是尚贤对亲亲、尊尊的秩序形成冲击,出现了新的问题。不过我认为咸丘蒙不如万章会提问题,他的问题是舜做了天子后与父亲如何相处?是不是把瞽叟当作臣下看待?以及舜即位后与尧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比较枝节,即使在孟子的时代也不是什么重要问题,今天我们更不会关注了。所以读这一章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缺乏共鸣,甚至搞不清为什么要讨论这些问题。不过我们从9.4章还是可以读到一些新的信息,就是战国时期的尚贤对亲亲、尊尊秩序形成了冲击,这是理解本章的关键。舜一个布衣,一跃成为天子,他与父亲如何相处?——况且是一直想谋害他的父亲,与以前的天子是什么关系?这在战国尚贤的氛围下是很容易想到的问题。不过咸丘蒙的提问不够高明,他引用的“语云”、“孔子曰”可能是当时一些士人的假托,并不是真正的古语和“子曰”,所以孟子直接斥之为“齐东野人之语”,认为是没有见识的乡巴佬的话,是不必信以为真的。所以经典中有些问题是永恒的,超越时空的,是每一代人都会遇到和思考的,是弥久而常新的,有些问题则不是,时过境迁,人们就不关注了。从这一点看,学生的提问很重要,教学相长,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孟子看来,舜与瞽叟、尧的关系,并不是什么难以处理的问题。舜一跃而为天子,可以用天下奉养父亲,这对瞽叟是莫大的尊贵和荣耀。即使舜与瞽叟有名义上的君臣关系,也不会把父亲当一般臣下指使,更不应颐指气使,让父亲来朝拜自己,而是依然对其保持一个儿子的孝心和恭敬。舜也不是在尧在世时便自称天子,而是代管天下,尧去世后,才正式即位成为天子,所以也不存在两个天子的问题。不过我们前面说过,孟子的这一看法不一定准确,较之《尧典》也显得保守。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燕王哙禅让失败有关,这个问题下章再讨论。

另外,孟子说孝子的极致是“尊亲”,尊亲的极致是“以天下养”,这种观点受到重孝派思想的影响,其实质是将孝功利化、政治化,给少数人更多孝的优势或特权。我做了天子、高官,或发了财,使父母尊贵、荣光,我就比别人有了更多孝的特权,而普通人不论你怎么尽孝,也达不到孝子的极致?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孔子的思想,是不值得提倡的。孔子论孝是诉诸人的真情实感、人情之自然。“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礼记·檀弓下》)孝本来是无关乎地位、贫富,能做到让父母开心、高兴,即使生活清贫一样是尽孝。所以孔子答子夏问孝,说“色难”(《论语·为政》),对父母和颜悦色最难以做到,但它比一般的孝行更为重要。因为脸色不是伪装出来的,不是做给人看的,而是内心真实、自然的流露。你心里有父母自然会表现出来,没有,伪装也没有用。所以你要把父母时时放在心上,象舜一样,“五十而慕父母”,到了五十岁还时时想着父母,甚至“终身慕父母”,一生都把父母放在心上。当然孔子也承认奉养的重要,但是,“至于犬马,皆能有所养”(同上),奉养只是孝的最低要求,连犬马这样的禽兽都知道奉养父母,人更不能仅仅停留在奉养上,更重要的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爱。所以真正的孝,不在于为父母提供了多少外在的物质条件,给父母带来多少荣耀,而在于时时把父母放在心中,尽其所能为父母行孝。孟子在9.4章关于孝的论述与孔子思想有一定的差距,是其受重孝派思想影响的结果,这种孝的观念不符合儒家的主流观念,今天更不值得提倡。

梁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学刊》执行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教授,中国孔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文化部“孔子文化奖”推选委员会委员,孟子研究院秘书长,邯郸学院“荀子与赵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孟子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荀子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解读专家

解读专家:梁涛

朗诵:市政德办 邢巍巍 曹琳

编辑:杨思文

审核:张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