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的4个步骤(附案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显卡调不了最佳分辨率怎么解决视频 大单元教学设计的4个步骤(附案例)

大单元教学设计的4个步骤(附案例)

2024-05-31 20: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4)认真研读单元课文

(5)分析单元内容并整合

(6)单元拓展运用

(7)深解单元习题

事实上,大单元教学设计既可以依据教材的自然单元进行设计,也可以根据本学科或多学科整合进行重组,当然重组大单元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2

大单元教学设计的4个步骤

如何研究落实新课标,进行大单元设计,实现教学评一致?

教育部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西南大学教授荣维东指出,大单元教学设计有四个步骤。

第一,确定情境性任务目标。

衡量教学目标,一要依据国家的课程标准,进行课程标准目标分解;二要依据学生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要;三要合理利用教材文本,对教材的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进行分析梳理;四要将这些教学目标转化为情境性的任务和活动设计,这也是更为关键的。

第二,设计统整性教学内容。

进行教学内容统整,首先面对的是基于情境性任务的核心知识(大概念)研发。此外,教师要合理选择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这也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教师是否是一个“爱读书、广涉猎”的人,学校能否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材料、文本和课程资源,对于大单元教学以及任务群教学极为关键。

第三,课程活动和经验设计。

即设计教学活动、支架、策略、流程,促使学生形成有效课程经验。如何设计富有创意的、学生喜欢参与且切实有效的学习活动,是大单元教学最重要的一环。

第四,课程经验交流和评价。

这个环节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是紧密联系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过程性评价甚至前置性评价。逆向教学设计将这个环节前置,就是想发挥评价的引领、指导、监控作用。

在备课实际中,教师可这样来操作:

(1)分析:把握与理解课标,分析教材和学情,明确大单元目标(核心素养)。

(2)设计:根据单元目标撰写大单元设计理念,并制作教学结构图、课时规划表。

(3)开发:对大单元主题下的教材进行开发与利用,梳理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式。

(4)实施:分课时实施。

(5)评价。

03

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下面通过一个案例具体了解如何进行大单元设计。实施案例节选自湖南地质中学黄尚喜团队——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青春激扬》大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青春激扬”为人文主题,由三课构成,选入诗歌五首《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小说两篇《百合花》《哦,香雪》。

本单元学习中外现当代诗歌与小说,与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中国古代诗歌、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中国古今散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中外古今戏剧、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中外古今小说,共同构成“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内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单元目标

(1)感受革命领袖的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理解文章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理解春青的价值,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2)领会本单元诗歌与小说的内容,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

(3)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特点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结合本单元诗作的学习,尝试写作诗歌。可以以本单元的作品为学习的范本,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外诗歌作为研习的材料,从生活出发,寻找素材,激发诗情,抒发真情实感。掌握诗歌写作的一般技巧,注重语言的锤炼。

单元大任务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文本及助读系统,以单元目标为导向,确定本单元的大任务为“编写班级诗册”:

在阅读、鉴赏本单元五首诗的基础上,总结诗歌创作规律,制定诗歌鉴赏评价标准,并以此为依据,结合阅读本单元诗歌和小说所引发的对青春的感受和思考,为班级诗册《青春之歌》创作诗歌。依据诗歌鉴赏评价标准,对创作的诗歌进行鉴赏与评价,并将评选出的优秀作品结集成班级诗册《青春之歌》。举办“青春礼赞——以诗歌的名义”诗歌朗诵会,从班级诗册《青春之歌》中挑选适合朗诵的作品进行朗诵表演。

具体任务与课时分配

本单元教学设计从诗歌意象和小说叙述艺术两个维度,分两个板块教学。

第一板块 如何阅读、创作诗歌(七课时)

重点研读第1课《沁园春•长沙》和第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第一课时 初读感知,知人论世

第二课时 分析诗中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第三课时 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把握诗歌情感

第四课时 分析诗中意象与抒情主人公形象,把握诗歌情感

第五课时 把握诗歌语言特点,学习创作诗歌

第六课时 制定诗歌鉴赏评价标准,评选诗歌

第七课时 诗歌朗诵会

第二板块 如何阅读小说(三课时)

重点研读第3课《百合花》《哦,香雪》。

第八课时 梳理情节,总结小说叙述技巧

第九课时 鉴赏人物,分析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作用

第十课时 鉴赏物象,深入探究小说主题

思维导图

学无止境,关于教学设计永远不止于一个定义、一种做法。大单元教学、跨学科融合、信息技术融合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育人。相信好学、勤学的老师一定可以变得更加优秀。来源“诗刊社”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