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辛德勒的名单》中音乐的赏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星球大战电影主题曲曲式分析图 就《辛德勒的名单》中音乐的赏析

就《辛德勒的名单》中音乐的赏析

2024-07-11 03: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文/杨雨鑫

图/来源于网络

在《辛德勒的名单》中,有的背景乐与环境声融合在一起,如果不是有意去听可能就会浸在情节里过去了,而有的背景乐却展现出一种强有力的存在感,扯拽着人们的情绪,所以我权且将影片中的背景乐分为这两种类型。前者在潜移默化中渲染情绪,像不易被察觉到的暗流缓缓涌动,而后者则具有冲撞心灵的强大力量,像是一场音符构筑的宏大叙事。

先来说前者。

在影片的二十六分钟左右,镜头在招工现场与辛德勒工厂的培训之间交替切换,一边是紧锣密鼓的招工,一边是忙里有序的培训。混合着报人名的声音、培训员的声音以及现场各种各样的嘈杂声,《Schindler’s Workforce》以一种平和的姿态贯穿其中,与之融为一体,不显眼但又有着自己独到的作用。

从整体的音调上来看,《Schindler’sWorkforce》没有太多的音调的突转,它只是安静地在表达,小段的旋律时而重复,组成这段旋律的音符小幅度地跳跃,虽不至于有情绪上的过大起伏,但这小小的跳跃也使得人们不会将这首音乐与“死板”一词相提并论。

整体来说,这首音乐非常符合当时那个场景里人们的心理状态,让人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和对进入工厂后生活的希望。

2小时07分左右,德军正在把被杀的犹太人从土里挖出来进行焚烧。在一架架运送尸体的担架上,辛德勒看见了之前德军烧杀抢掠街道时他注意到的那个红衣小女孩的尸体。

此时的背景乐是《Immolation》,在低音部的弦乐铺展开来后,充满悲悯的男女和声喷涌出来,随后弦乐的音调也逐渐提升,情绪感增强,给人一种难以排解的惆怅之感,这种惆怅来自于你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无助和悲惨但是却无能为力的无奈之情。

和声部分的音响并不强,像是在遥远的远方发出的呼号,像是处在弱势地位的犹太人们发出的低沉的哀鸣。在悲伤的音乐基调下,配合着镜头画面——一具具被搬运的尸体、熊熊燃烧的大火、到处弥漫的浓烟和忙碌的德军,很难不让人心生悲悯。

影片在这里的设置也很巧妙,红衣小女孩曾经代表着希望,而辛德勒再次见到小女孩时她却已经成为一具尸体,这也标志着希望的破灭。

可以看出,在拍摄这一场景时,导演对辛德勒的面部表情进行了特写,突出了辛德勒内心的冲击,这也是他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前,他虽有善心,但仍以赚取生意利润为主,在这之后,辛德勒将无国界无种族的人性放在了首位。所以说,这一场景的音乐、画面和情节设置对整个影片意涵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小时12分左右,辛德勒与他的会计正在加紧制作工厂所需工人的名单,老式打字机打下一个个人名字母,辛德勒和会计使劲想着那些工人的名字,镜头切换较快。

夹杂着打字时机械化的声音,背景乐中的几段旋律不断变奏,持续不断地创造出一种捉摸不透的诡谲气氛,给人造成一种急迫感和焦虑感。

这首背景乐名叫《Making The List》,歌名也正是画面的叙事内容。如果没有它,只靠镜头和画面的切换效果是很难达到抓人心弦的效果的。

像这些在潜移默化中起着渲染情绪作用的音乐并不在少数,除了以上分析的这几首之外,还有2小时43分钟左右工人们送辛德勒夫妇离开时充满不舍、感激与自责等复杂情绪的《I Could Have Done More》,以及很久之后幸存者前来辛德勒的墓碑祭奠时缓缓流出的缅怀之乐等等。

下面再来说后者,也就是存在感极强,具有震撼人心作用的那一类背景乐。

不同于前一种类型,这类背景乐出现时往往在各种音响中占据主导地位,或是与另一种主要音响相互搭配共同引导着影片的节奏。

例如电影进行到一小时零五分左右,背景乐响起犹太民谣《Oyf’n Pripetshok》。这首歌讲的是犹太教士在教孩子们学习犹太字母表。

但与歌词表达出的那种安然恬淡的寻常生活场景截然相反的是,此时的镜头画面却充满了血腥、暴力与杀戮。德军在街道上烧杀抢掠,随心所欲地泯灭大把的生命,充满暴力地驱逐手无缚鸡之力的犹太人,连幼嫩的孩子也不放过。

导演采用大远景去拍摄街上的混乱场景,用仰拍镜头去呈现辛德勒的面部表情,同时用跟镜头追随者红衣小女孩的步伐。德军的粗暴残酷、辛德勒的动容和怜悯、犹太人的悲惨境况交替呈现在荧幕上,在不同视角的转换中,由孩童们所合唱的《Oyf’n Pripetshok》独自回荡在天空之上。

由稚嫩的童声、充满希望与寻常满足的歌词组成的这首唱诗班歌曲在此番惨绝人寰的场景中让人产生了一种更强烈的悲痛之感,也许这也是音乐同画面的对比所带来的效果之一。

一小时零八分左右,德军开始捕杀藏起来的犹太人。军人们上楼时急促的脚步声,子弹喷涌而出的密集的枪声,以及一间房子里手指快速弹奏所迸发出的紧凑的钢琴声。

钢琴代表着神圣的艺术,而与钢琴声相伴的却是杀害无辜的枪声和杀人者的脚步声。同处在一栋楼,一名德军军官在面不改色地弹着巴赫的《平均律赋格曲7号》,而透过他背后的那扇门,子弹发出的火光连续闪现。

从意涵上讲,钢琴声与子弹声是背道而驰的,而从节奏上讲,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非常急促的。因此,将它们放在一起并不会有突兀感,反而使讽刺意涵更加强烈。

与之相似的还有电影1小时55分左右时的音乐。孩子们成群成群地走出来,即将被德军带上车与他们的母亲分离。广播中放着简单的童谣,诉说着一个快乐的故事,孩子们不谙世事,也附和着广播中的音乐边走边唱。这种孩童般的天真与单纯与他们遭受的不人道的对待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样具有讽刺效果,给人一种心酸和心疼之感。

影片中还出现了两段音乐,给我一种教堂圣歌的感觉。

一个是2小时40分左右,此时德国已经投降,辛德勒与工人们开始了三分钟的默哀。

牧师唱起了新约圣经提摩太后书四章六到八节的内容:“死亡不是令人悲伤的事情,我们的肉体死亡了,我们的灵魂在天上与父相聚。这是好的无比的,我们应该开心、快乐、赞美神。阿门。请不要为他悲伤,请为他高兴,因为他在天上与父相聚,只是暂时的与我们离别了。总有一天,当我们到达天堂,我们还是会与他相见的。阿门。”

全场静默,人们思念、祝福、缅怀着已经死亡的家人,气氛沉重,但仍渗透着对未来重新开始生活的期望。

另一个是2小时48分钟左右,在广袤的天空下,浩浩荡荡的一排排人从远方走来。

此时《YerushalaimShel Zahav》(Jerusalem of Gold)奏起,人群走进,镜头也从大远景转换成特写,扫过人们的脸庞。可以看出,现在人们脸上的神情与被俘虏时的完全不同,多了些放松和庆幸。

随后歌曲未断,画面内容却转到对于后续事情的交代,给人一种万事都有了答案和结果的感觉,也表达着历史过去,新生活真的要开始了的意涵。

《Yerushalaim Shel Zahav》中人们的合唱流露出经历苦难后的万千感慨和对未来生活的希望,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地方。

总的来说,背景音乐的加入无疑给这部电影增加了许多亮点。不论是对情绪的渲染、场景的表达还是意涵的呈现,音乐在其中的艺术价值都不容小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