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记忆!雄安77个整体征迁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易县陈家会村名来历 留存记忆!雄安77个整体征迁村!

留存记忆!雄安77个整体征迁村!

2024-07-12 12: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南张镇

段庄。元至正十八年(1281年),段氏居民在此定居,因姓氏得村名。

晾马台镇

南阳。宋以前,这里是古战场,军队在此驻扎,共三个营房:南营、东北营、西北营,战后分别建村,分称东北阳、西北阳、南阳。

西北阳。据传宋代以前此地是古战场,有军队驻扎在南营、东北营、西北营三处营房。战后有居民在西北营居住,村名逐渐改成西北阳。

东北阳。据传宋代以前此地是古战场,有军队驻扎在南营、东北营、西北营三处营房。战后有居民在东北营居住,村名逐渐改成东北阳。

刘合庄。明中期,雄县涞河村村民刘江、刘河、刘海兄弟三人迁此地建村,因是兄弟三人合建,取名刘合庄。

东王庄。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王氏一家人在此建村,定名王家庄。因本县还有一个王家庄,为避免混淆,1981年改名东王庄。

复兴庄。1940年共产党在此建立政权后,百废待兴,于1941年将打渔庄、张庄合并,取名复兴庄,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猛进庄。1940年共产党在此建立政权后,工作突飞猛进,于1941年将草纸营、陈家炉两村合并,取名猛进庄。

崇明庄。1941年,为了便于管理,将驸马庄、夏庄、新庄窠三个自然村合并,根据当时人心向党,坚信前途光明的形势,取名崇明庄,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平王乡

大先王、小先王。明初,洪洞迁民定居此地,因王姓先到得名。

昝村。东汉兴平二年(公园195年),公孙瓒在此建易京城。后赵建武四年(338年)城池被石虎破毁。后人为纪念公孙瓒,称此地为瓒村,后改为昝村。

羊定。明初,山西洪洞杨姓人家迁此建村,取名杨定,后杨氏绝嗣,因杨、羊同音,改名羊定。

沙窝。明初,山西洪洞王姓人家迁此建村,土地为沙土地,刮风较多,地表形成很多高低不平的沙窝,故取村名沙窝。

郭村。明初,山西洪洞郭姓人家迁此建村,取名郭村。本地人称为gǎo村。

留通。相传战国时期,赵王河在此注入白洋淀,后有人在此建村,因河道流水畅通,取村名为留通。

平王。相传周平王东迁洛阳时(公元前770年),当地百姓为纪念周平王东迁,取村名平王。可参考《【“阅读”地名】深藏在地名里的历史——鄚州》,点击蓝字阅读。

大河镇

南郑村。明初,山西洪洞郑氏家族迁此建村,因村落扩大,1939年分成南北二村,该村位置在南,称南郑村。

北郑村。明初,山西洪洞郑氏家族迁此建村,因村落扩大,1939年分成南北二村,该村位置在北,称北郑村。

王路。明代以前,此地是两条要道交叉点,有王氏夫妻在此开店,以姓氏命名王路店,后定居人数增多,非常繁华,改称王路。

留村。此处很早就有村庄,元末明初此地发生兵灾,人口伤亡惨重,灾后幸存的居民重新建村,取名留村。

东里、西里。明初洪洞移民,村中间建穿心殿一座,分为东里、西里。

东孙村、西孙村。唐代前,此处建大孙村,明以后重建为东、西孙村。

大河。明代以前,此处有大河,村庄以河命名。

张市、河西。明代以前称为孟家坟,后改张市镇。河西村原为张市西街,在古运粮河西侧,1961年建村。

罗河。明代以前,此地河流纵横、弯曲罗列,故名罗河

胡村。建村于唐代以前,因姓氏得名。

南文营。明代由南文村文氏迁至此建村,因紧靠南文,取名南文营

南文。明代前,曾有南文、北文两村,北文被洪水冲毁,居民迁至南文,村名沿用。

八于乡

东河村、西河村。建于宋朝初年,紧靠古运粮河,名为大河村、小河村,后改为西河村、东河村。

南河照、北河照。明代以前就有两村,村北有一古河道,故名大、小河照,解放战争时期改南、北河照。

大八于、南八于。北宋以前,该村名为西堑庄,传北宋赵德芳葬于此,并派尉守卫,庄名改八尉,后演变为八于。

龚庄村。清康熙年间,龚姓迁此定居立庄。

大张堡、南张堡。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张氏在此建村,村名张堡,后分为大张堡、南张堡。

西堑村。西汉时,该村建于大沟旁,有东、中、西堑三村,后西堑被水冲毁,居民迁至中堑,改为西堑。

大南头。据传北宋赵德芳墓地建于西堑庄(今大八于)村北,驻守军队有一条遛马道,后有人在道路南头建村,村名大南头。

小南头。宋朝初年,有居民迁此建庄,因紧靠大南头村,取名小南头。

东陈杨庄、西陈杨庄、南陈杨庄、北陈杨庄。解放战争时期,陈家庄和杨家庄合并得名,后村庄扩大,分为东、西、南、北四个陈杨庄。

小里镇

王村。明初,王氏人家迁此定居,因姓氏得村名。

胜利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山西洪洞李姓人家在王村西南定居,取村名王村西南庄。1947年,因与王村居民发生冲突,独立建村。村民认为在冲突中取得胜利,改村名为胜利庄。

许家园。清嘉庆五年(1800年)东小里居民许氏迁此定居,因此地原是许家的园地,故取村名许家园。

安新县

整体征迁村村名来历、卫星地图

于庄。明代初年,于姓从山西洪洞迁来定居,名于家庄,后简称于庄。

大阳、小阳。明代初,从洪洞迁来几户人家在此定居,南是白洋淀,另三面低洼常有水,好像处于一片大洋之中,故名大洋,后谐音大阳。张姓在附近建一村,名小阳。

小王营。清雍正年间,本县东淀头贾姓来次居住,因靠近小王,取名小王营。

小王。建村于明代,靠近大王,村小,人少,称小王。

向村。明永乐年间建村,原名尚村,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向村。

西阳。明代从洪洞迁来郑蔡两户在此定居,因处大阳、小阳之西故名西阳

南河。因为村子处在一条自西向东的小河南岸,而得村名。

宋庄。明初,宋氏从洪洞迁来居住,以姓氏得村名。

雄县整体征迁村卫星地图

佐各庄。清初,梁神堂村居民迁此建村,称梁神堂小庄,后改为佐各庄。

关李马浒、王马浒、张马浒。明朝所建弥陀禅寺碑文记载:此村名马窟,在北宋就有居民。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移民到此。相传徐达北征时在此有一场恶战,一名战将战死,战马左前腿受伤,一连几天几夜不离开主人,悲伤哀鸣,据此取村名马哭,后作马窟,清末还以此名称之,后窟谐音为浒,并按姓氏分为关李马浒、王马浒、张马浒等村庄。

梁神堂、张神堂。宋时有神木浮河直立,遂建龙王庙以此木为庙之梁。明洪武初年,此时庙已改称白羊阁,并称所居村庄为神堂。明嘉靖年间,分东、中、西神堂三村,后称梁神堂、张神堂、刘神堂。

芦光寺。明初卢姓一家迁此落户,称卢家疃。明末村中建一大寺,该村名为卢广寺,后演化为芦光寺。

贾庄。明朝洪武年间,贾、杨二户人家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贾姓族人多而名贾庄。

孟庄。明朝,山东孟姓一家迁此落户而得名。

南刘庄。明洪武年间,刘氏两家南北相距四里建村,因在南而得名。

许庄。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许姓迁到此建村,名许家庄。

小步村。明洪武年间,马氏从山西洪洞迁此时该村已有人居住,明嘉靖年间称小姑村,清末谐音小步村。

望驾台。清康熙年间称为王家台,清末称望驾台。

南大阳。《雄县新志》记载:“辽乾统三年(1103年),惟良为其祖岩建石幢”,碑文有“大辽国燕京涿州归义县承相乡大阳里”之称。至清咸丰年间,该村南北两头各修建大寺一座,村亦一分为二,该村位于寺南,故称南大阳。

以上是雄安新区已经消失的77个村庄村名来历简介和卫星地图截图。随着网络地图的更新,以后即便是在电脑上,你也会有看不到自己村庄的时候。——现在的卫星地图上,好多村庄因为分步拆迁,已经看不到原来村庄的完整模样了。

故园的一草一木,时常出现在征迁群众的梦里——这是每一个拆迁居民的切身真实感受。好好珍惜,点击收藏吧,不然以后你会因为没有保存一张照片而后悔的。来自:雄安地名文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