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孔氏与明清科举制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明清时期举人考试制度 高淳孔氏与明清科举制度

高淳孔氏与明清科举制度

2024-07-17 05: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明代时科举考试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完备的四级考试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清朝基本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孔孟儒家思想为准。读书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录取“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

一、童生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试。孔尚熹“应童子试,督学御史见而奇之,充首选”,应童子试就是参加童生考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三次末场,均为案首,俗称“小三元”。孔兴璋就曾三次考试均为案首,“童子科三试俱第一,邑侯方公赠匾额曰小试三元”。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也叫“邑庠生”,而在府学的称“郡庠生”,孔傳缶即为郡庠生。各府、州、县奉到学政(省教育部官员)发下的新生名单后,即通知新生定期穿戴雀顶蓝袍,齐集官署大堂设宴簪花;然后在府、州、县官的带领下,前往当地孔庙谒圣(拜孔夫子),然后再到学宫(当地学校)拜谒本学(校)学官。这叫“入庠”、“进学”,又称“入泮”或“游泮”。此后即开始入学学习。“入庠”或“入泮”后经过一甲子,满60年称“重游泮水”。“重游泮水”是一件很隆重很难得的盛事,因为古时秀才虽然不少,但能“重游泮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进学早,其次是享高寿,这样才能得到“重游泮水”的殊荣,所以比较稀罕。而生员又称博士弟子员、弟子员,家谱载孔闻镗“十六岁补邑弟子员”,即十六岁考中县学生员。孔四可则被南京学政耿定向录取为府学生员,“耿楚侗先生补府学弟子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生员

生员,亦称诸生,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膳生员都有定额,廪膳意为公家提供膳食或享受公家膳食补贴(称为食廪、食饩、食廪饩),“孔闻筠,号锦山,廪生,治诗经”;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简称增生,增加名额后,原额内者为廪生,增额者则为增生;增生虽无食廪饩的待遇,但亦有名额的限制,“孔兴伯,字元胄,号东莱,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以廪生的资格而被选拔为贡生者,称为廪贡生。孔传鹤即为廪贡生,“字鸣臯,号环川,廪贡生”。以附生的资格而被选拔为贡生者,称为附贡生。孔宪森为附贡生,就是由附生被选拔为贡生。三年举优者 ,曰优廪生,曰优增生,曰优附生。“孔昭丙,优增生,授五品执事官”。得优贡者,属优廪生。附生为普通秀才,岁、科试考列一等,而补廪无缺出者,得补增生,府、县学 增生有定额。岁、科试考列一等最前名,得补廪膳生,食廪饩,府、县学廪生亦有定额。每年由廪生满二十年者,出岁贡一人。但廪生中举人、副榜、优、拔贡者,出廪缺依次递补;故不满二十年者,亦得出岁贡。

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乡试。成绩特别优秀的生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与国子监其他监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属一种荣誉。

明清时期国子监又称太学,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即被称作太学生、国学生。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为“南雍”,设在北京的国子监为“北雍”。孔衍隆“年十五,游太学南雍”,就是他十五岁时就进入南京的国子监学习。国子监的学生分称监生和贡生。监生有四类:恩监、荫监、优监、例监。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荫监。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称捐监。监生在国子监分六堂肄业,通四书未通经者入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修业一年半以上文理通畅者,许升入修道、诚心二堂。又修业一年半以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升入率性堂。生员入率性堂后,实行积分制,肄业后,可被派吏部历事(实习),实习后可依优劣任职。百姓俗称的“尝菜官”孔尚德就是在国子监读书后被吏部授予光禄寺监事之职,“国子生,以上舍谒选,授监光禄寺大官署事”。孔兴楷,则由庠生入太学,后考授县丞。国子监虽号称国家最高学府,但在科举时代,其毕业生地位却相对较低。贡生来源主要是全国各府州县按名额贡入之生员,有岁贡、优贡、拔贡、恩贡、副贡等名目,号“五贡”。另有例贡为生员捐纳所得,非正途。

各省乡试除录取正榜之外,另外录取若干名,称为乡试“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读书深造的生员,又叫“副贡”。按照清朝惯例,各省乡试的副榜,五名举人加一名副榜,作为贡生。副榜贡生与正榜的举人有本质的区别,副榜贡生不是举人,没有资格参加会试。贡生(含五贡之外的例贡)可以参加在各省举行的乡试,包括选择参加顺天乡试。孔繁露即副榜贡生,“邑庠生,光绪乙酉正科中式副榜”。

拔贡每十二年才选拔一次,有破格选拔之意,故称“拔贡”。由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保送中央朝廷参加朝考,选拔合格者,称为“拔贡”。拔贡的拣选有更严格的时间和名额限制。孔衍矿“以弟子员拔贡,入都廷试,职授儒林郎”。

凡遇皇帝登基等国家庆典,各地进贡的生员,称为“恩贡”。国家举行庆典,如皇帝登基大寿、皇后晋封等年份,增加一次贡生考试,以正贡为恩贡,次贡为岁贡。这也是一种额外加恩而增加的一次选拔贡生的方式。孔衍朝就是康熙己未年的恩贡。

优贡每三年选拔一次,由各省学政会同督抚考试,各省学政在本省生员选拔成绩优秀者报送国子监的生员。每三年考选一次,选举的次数比拔贡多。对优贡的要求比拔贡要宽,“优生到部向不朝考”。大省五、六名,中省三、四名,小省一、二名。选中优贡后,必须进京朝考一次,才可算作正式贡生。优贡考试一等者,可以补为知县。优貢不像拔贡那样直接选官,所以很多人不来参加朝考。后来优贡趋于名存实亡。“孔宪杲,邑庠生,例授贡元,详举游安两乡讲生,同治辛未儒学徐举报‘品行端方,气习朴实’,详请学宪彭考列优生。”

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较长的廪生入国子监学习肄业者,称为“岁贡”。选拔岁贡一般做法是各省廪生按年资排名加考试来确定。论资格挨着排号,又被称“挨贡”,又雅称为“岁进士”。清初,岁贡到京后一般都要经过廷试。经廷试录取的岁贡最初都先送国子监肄业。府学一岁(年)一人,州学三岁(年)二人,县学二岁(年)一人,一正二陪,要求比较严格,名额很有限。孔毓绶“年十八补博士弟子员,旋食饩,试则高等。康熙壬寅岁荐,雍正改元准作恩贡”,他就经历了邑庠生、廪生、岁贡生、恩贡生这样的过程。

除五贡之外,还有“例贡”。“例贡”,就是捐款于官家“援例捐纳”取得的贡生资格,能和副贡、拔贡、恩贡、优贡、岁贡等“五贡”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孔宪品即为例贡,“由庠生入太学,例授贡生”。

他们只有生员(即秀才)的功名,若想再进一步,仍须参加乡试。惟一的照顾便是无论国子监生之籍贯为何地,皆可应试于顺天府(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市)。若不再考取功名,以国子监生身份入仕,则多被用做县丞,或教谕、训导等学官,秩低而俸薄,权轻而利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乡试

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也称“大比”,参考者为本省的生员。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他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清代乡试于九月放榜,多选寅、辰日支,以辰属龙,寅属虎,取龙虎榜之意,又因时值秋季,桂花盛开,所以也称桂花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在江南进行的乡试称为南闱,地点在今南京。在顺天府进行的乡试也称北闱,参考者有两部分人:一为直隶、奉天、热河等省区以及满蒙汉军的生员和贡生、监生;二为各省的贡生、监生。

清代,每三年一次会试,平均每个省录取100名举人,全国总共录取约2-3000人,录取比例为5%左右。考上举人就有做官的资格了,新科举人第二年即可赴京参加礼部会试,会试不中,也可以经过吏部的“拣选”或“大挑”就任低级官员。

明清时期,举人也称为孝廉,对尚未入世的举人尊称为“孝廉公”。孔衍旭,字懋朗,号日初,“己酉举孝廉,出雪乘赵公之门”,是康熙己酉科举人,后任安徽婺源县训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会试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放榜日在四月十五日,时值杏花开放,亦称杏榜。每次录取200名左右,录取率约5-10%。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第一名称会元。

参加会试的仅限于举人。先由举人自己提出申请,经审查合格后,分别由顺天府和各省布政司将名单送达礼部,礼部发给报考举人咨文,相当于准考证,限期报到。参加考试的举人可以向本省布政司领取路费,视路程远近而定,最少白银一两,最多者白银三十两。

五、殿试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进士中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孔毓仪,字锺义,榜名幼仪,康熙己卯科举人,癸未科进士,为三甲第八名,钦点内阁中书,历任丰润、温江、文水、交城、潞各县知县,充山西癸卯、甲辰两科同考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