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县民间丧葬习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旬阳女孩出嫁风俗 旬阳县民间丧葬习俗

旬阳县民间丧葬习俗

2024-06-29 09: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做 棺

丧前筹备,莫大于做棺。大凡家中有老人,后人老早就备棺料。料以柏木为好,杉木、黄桐木次之。柏木料块,八块的称“八仙”,十块的称“十全”,十二块的称“十二圆”,也有十六块的,二十四块的。做棺讲究穿帮挂底,饱满大样,围长八尺四寸,体长七尺,大头如罗汉肚,棺盖似高翘的鱼脊,刮灰、上漆之外,间有彩绘图案装饰,取名为“寿房”。寿房做起时,亲友都来送礼放炮庆贺,叫“圆箱”,有的叫“圆盖”,主家设酒席款待。病危做棺叫“收忙材”,以做棺冲击病魔叫“喜事一冲”。做棺讲究木匠下料时,头一斧砍下的木花飞蹦的远近和仰扣,木花飞得远,说明丧期还早;飞得近,则丧期近;若木花落下扣着,说明这副棺将被别人用去;若仰着,就说明本人能用着。这些多出木匠之口,主人迷信预兆。

二、掩 殓

[CHAAD]人死后,掩殓最迟不得超过第二天晚上。掩殓又叫“进材”,也叫“小殓”。棺内四周镶木炭、草木灰包,死者左膀上挂.串酒杯大的烙面饼,一岁一个,叫“打狗饼”,传说死者要过饿狗山,用此打狗,方可安稳通过。进材后,主人给孝子发孝戴在头上,长子孝布要和棺盖一样长(七尺),其余五尺。孝子各在棺内取一撮棉籽包在孝布一角,又在棺沿上抽下一丝麻,扎棉籽成核桃大的疙瘩,身穿白料布毛边大领孝衫,黑鞋要染成白鞋,称“披麻戴孝”。母丧鞋后要露一处黑。

三、诵 经

丧家请阴阳先生做道诵经是常事。初丧者,一般做道场五至七天,叫“七止”。诵一坛经,由五至七人组成,穿长衫戴白孝,掌坛师一手敲小镲,一手敲云锣,一人跪经,一人敲鼓,二人吹奏笛管,兼打铙钹,一人专写文书。除每日在室内诵经外,并于室外空场三次朝幡、烧文书。晚上,孝子坐在四人抬的轿中,前后拥着捧莲花灯、举白幡旗的人,由僧道引路,一路上鼓乐喧天,到城隍庙去迎接亡魂还乡,诵经一番,沿原途返回。后来,诵经的已经很少见了。

四、打 丧 鼓

旬阳旧时丧事中的打丧鼓颇有特色。丧事夜晚难熬,往往打鼓唱歌以消疲劳。先由女婿外甥等出钱,鼓励乐人吹奏唱歌,满堂座宾听曲度夜。曲调按古曲牌调进行,叫“打牌鼓”。由二人绕灵堂,前面打鼓,后面敲锣,踏节拍慢走,边走边歌,叫“打太师”,又叫“唱孝歌”。先“开歌路”,后“安五方”,再“还阳”送鬼。歌词可按本头唱前朝古代、历史人物,也可见景生情,新编歌词,颂扬亡者之功,一唱一和,二人轮唱,他人随时上场替换,直至天亮。

五、停柩 家中老人去世后,有的讲迷信,不及时安葬,灵柩在堂上停放一年半载,甚至两三年,充分准备过大事,请阴阳先生看风水,择吉日,请客送礼。中年亡者,上有父母,下有子女,或其它缘故,长期不得安葬,抬棺到荒岭寄厝,用砖暂封,其上覆瓦(或石板),此况县城多于农村,往往一次葬坟数座。

新丧后,孝子在未过五七(三十五天)前,不能理发剃头(但在封棺前不忌)。洗脸水也不能随便向地上泼。女孝子不能到河边洗衣。孝巾不离头,身上不能穿锦绣。三年服制未满,不能结婚。

六、丧俗改革

抗日战争以前,旬阳丧葬礼俗均按古代仪式进行。抗战爆发后,群众生活困难,停柩、诵经、行礼成服等活动逐渐削减下来。随着政府提倡破除迷信,勤俭节约,移风易俗,丧事大大从俭。人们的怀念方式,多是节日送灯放炮,偷偷地烧些少量的火纸。丧后臂戴黑纱。

八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在办丧事时虽然保留了一些花费不太大的活动,如烧纸、唱孝歌、披麻戴孝、磕头跪拜等传统仪式,但孝歌多用旧调填新词,同时淘汰了一些迷信和繁琐的礼节,花圈、孝帐尽量做到有丧事的特色。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