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祀兵十月朔,寒衣要晚送”,十月初一是寒衣节,有啥讲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早清明晚十一什么意思 俗语“祀兵十月朔,寒衣要晚送”,十月初一是寒衣节,有啥讲究?

俗语“祀兵十月朔,寒衣要晚送”,十月初一是寒衣节,有啥讲究?

2023-12-22 05: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比如“庚”字就是由参宿演化而来,所以“庚”就为屠夫,今年的正月初六为庚日,正月初三为亥日,就为“六屠三猪”。夏至三庚为伏,原本就是人们杀狗祭祖的日子。因此当参宿升起之时,人们就会祭拜,谓之“拜参门”,后来就演变成了祭拜“兵主”的习俗。

《史记封禅书》中说:“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所谓“祠八神”分别为:祠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时主八位”。汉代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说:“故动众兴师,必应义理,出则祠兵,入则振旅,以闲习之”。

所谓“祠主”就是祭拜蚩尤,因为他的勇猛过人,被后人尊为兵主。在刘邦起义之初,也是“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就下令立蚩尤之祠于长安。到了唐代,依然保留着祭拜蚩尤的习俗。

当年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六国,而秦朝崇尚水德,以亥月为岁首,十月建亥,因此十月初一也就相等于秦朝的一年之始。在新年的头一天,当然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秦朝以武立国,当然要祭拜“兵主”蚩尤,所以十月初一最初是祭拜兵主蚩尤的节日。

如今在蚩尤的故乡,依然有“十月岁首,祭祀蚩尤”的习俗。后来蚩尤的形象不断被黑化,祭祀兵主的习俗也就慢慢被淡化了,逐渐演变成了祭祖的节日。此时天气即将寒冷,人们在准备棉衣的同时,也不忘给祖先送一些过冬的衣服,被称为“送寒衣”。

古人大多生活困难,一般是不会将棉衣烧掉的。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但那时候的纸张非常珍贵,普通老百姓根本用不起,更不用说烧给祖先了。所以“送寒衣”的习俗应该在东汉之后。当然孟姜女为离开的丈夫烧掉棉衣,还是比较靠谱的。

所以在民间习俗中,大多将孟姜女送寒衣的传说定为“寒衣节”的来源,而这个节日其实是从最初的“祠兵”习俗中演化而来的。至于是烧棉衣,还是烧纸衣,是之后衍生出来的一种习俗,因此寒衣节的另一个名字为“十月朝”。

寒衣要晚送

民间有句谚语说:“清明烧前,寒衣送后,早清明,晚寒衣”。意思就是清明节祭祖要提前,而寒衣节祭祖要退后,当然这只是后来衍生出来的一种习俗而已。在民间习俗中,祖先为阴,人为阳,彼此之间要保持平衡才好。

比如清明节位于春分之后,白昼比黑夜长,阳气强于阴气,并且处于阳气上升的阶段。所以人们在清明之时,会前往祖先居住之地去祭拜,并且要在晴天的早晨,太阳将出而未出之时,也就卯时。意思就是阳气太强会伤到祖先,阳气太弱又会伤到自己。

同样中元节位于秋季,是阴气强于阳气的季节,所以中元节就是祖先回家团聚的日子,而清明之时,季节的阳气强于阴气,祖先是无法回家的。俗话说:“七月半,鬼乱窜”,但是清明之时是不会乱窜的,有季节的力量在压制。

古人认为,人到了地下,不仅要受苦,而且还要干活,就像现实中的监狱一样。从清明节开始,一直到七月会放假一个月,所以七月初一开地门,七月晦日关地门。之后又开始干活了,一直到十月初一又放假了。

所以在一年之中,先人们干活的时间就是从清明开始,到十月初一结束,中间的七月会放假一个月。在此期间,地下处于封闭状态,就算送东西也不会收到。因此清明节之前,寒衣节之后,地下的通道是开放的,祖先才能收到子孙送去的东西。

于是就有了“清明烧前,寒衣送后”的说法。那么清明节位于春季,是阳气强旺之时,人们去祖先居住之地去祭拜,因此要在阳气上升的阶段,也就是早上,在午时太阳偏西之前。而寒衣节位于霜降前后,也就是寒气出现之后,寒气就是冬季的水气,为至阴之气。

因此寒衣节送寒衣,人们并不会亲自去坟头祭拜,而是烧一些衣服让祖先来取。祖先为阴,要在一天中阴气强旺之时,祖先才能出来,所以人们在“送寒衣”之时,大多选择在酉时之后,也就是黄昏或者晚上,于是就有了“早清明,晚寒衣”的说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