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四重奏作品《早春变奏曲》的创作特色评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早春诗歌短旋律创作手法分析 琵琶四重奏作品《早春变奏曲》的创作特色评析

琵琶四重奏作品《早春变奏曲》的创作特色评析

2023-06-19 12: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江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音乐的创作技法逐渐成熟,在保留传统的前提下,出现了许多富有现代艺术气息的重奏作品。中国音乐学院2013级作曲系研究生孙晶以四章作品结构特点为基础,选用“夏、秋、冬、春”为题材创作了琵琶四重奏组曲,《早春变奏曲》即为其中一首。这部作品使用一个主题材料贯穿全曲,由“小快板—柔板—快板—急板”几个部分组成。作品利用琵琶丰富的演奏技巧,使几个部分在统一的基础上各具特点,通过琵琶灵动秀美并富于表现力的音色,描写出初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早春变奏曲》是一首近年来具有鲜明现代性的琵琶新曲,在创作技法上,该曲在汲取传统音乐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突破和创新,其新颖的创作手法促使其在同类作品中成为一部较为成功的琵琶四重奏作品。琵琶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以其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一直在我国民族音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

(一)《早春变奏曲》的素材来源

《早春变奏曲》的主题是以苏州评弹的旋律为核心动机并经过多次变奏发展而成,描写了早春时节,春意萌动,万物复苏的场景。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苏州评弹的素材,使得全曲在风格中透露出委婉、温柔、细腻的美。

(二)旋律特点及其展开手法

1.旋律特点

苏州方言被称为“吴侬软语”,苏州评弹受江南独特地域文化的影响,其旋律走向柔美、流动、平稳。因此《早春变奏曲》在旋律走向上以平稳进行为主,各个音之间主要采用级进进行,少用大跳。在音高上,该曲较多选用琵琶的中音声部,音色较柔且感觉较平稳。节奏以流动的十六分音符居多。该曲在旋律走向、调性、节奏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由此构造出了平稳、抒情、流畅的旋律色彩。

2.动机变奏展开

苏州评弹风格的琵琶作品,通常是借鉴苏州评弹中的核心音调或将主要音调素材适当地器乐化,并根据这种旋律音调的特点进行再发展[2]。《早春变奏曲》也同样运用了变奏、加花、装饰等展开的手法,对主题动机进行自由衍展。其核心音调是由三四个音所形成的典型意义的核心歌腔,核心音调还是以“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为主。例如在作品第20—22小节中,在进板处就以核心音调“?C、B、A”展开,这便是该曲的主题动机,接着主题动机分别在前段、中段、后段对核心音调进行重复、展开、变奏,形成完整的作品。

传统的琵琶重奏曲,多采用二重奏、三重奏的形式,并且各声部常见同时开始、同步结束,在和声构造上一般按标准的和声排列组合进行,因此构成的和声音响也具有很强的统一性。而作品《早春变奏曲》声部之间常采用先后出现与齐奏交替进行的手法,且在声部数量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呈现出多变性。由此所产生的和声音响效果是丰富多变的。作者在和声语言上不仅继承了和声音响的统一性,又在统一性中进行创新,加入了一些非传统意义上的和声手段,使作品在形式上虽“不和谐不融合”,但在逻辑上又达到了高度的融合。具体运用如下:

(一)丰富多样的和声音响

1.减三度音程的叠加

引子部分由1—20小节构成。引子的第一小节,由第一琵琶在泛音区中独奏出代表性的五个音“E、?G、A、B、?C”,奠定了全曲的民族调式基调,然而这是一个变异的E徵调式,“?G”音代替了原有五声音阶中的“?F”音,即 E 徵调式中用变宫填补了羽的缺失。紧接着其余三个声部先后奏出了不同的泛音音响。在第一琵琶的领奏下,三个声部同时奏出一个由“?D 与F、?A 与 C”两个减三度音程叠置的和弦,在和声音响上产生了不和谐感。巧妙的设计,有如“惊蛰”时节的一声春雷,打破了宁静之感。

2.乐音与噪音的复合

在主题乐段中,体现了异质同构的特点。如在乐曲(第30—31 小节)处,第一第二琵琶在中低音区采用轻盈跳音的形式在主和弦与省略根音的下属和弦之间跳动,第三第四琵琶则采用“打音”的形式在一二弦演奏,此部分乐音与噪音的结合,形成特别的和声效果,使得音乐在轻盈中带有一些俏皮。四个声部错落有致,构成了饱满的和声音响。

主題乐段还体现了多层性的特点。如在主题第三次再现(第105—108 小节)中,第一第二琵琶在中音区演奏主旋律,第四琵琶则采用低八度的主旋律同时进行,在纵向上构成了饱满的和声效果。第三琵琶则以十六分音符的泛音出现,四个声部在高低音区进行了对比。各个声部的叠置、泛音的出现使乐段形成了复合的和声音响效果。

3.多主题并置

该曲在结构上有个比较特殊的结构乐段,即华彩乐段(第122—180 小节),此乐段是以主题动机为基调变化发展的一个新的旋律素材,由四个声部采用全新的和声流动,构成了独特的和声音响效果。其中,(第 122 — 132 小节),第一第二琵琶采用四度叠置构成的旋律与第三第四琵琶采用五度和二度交替进行构成的旋律之间在纵向上呈对置状态,构成了极其复杂而饱和的音响。此时和声的地位早已被弱化,而复调质感更为突出,各声部富有层次的追逐,造成了色彩丰富且复杂的混合音响。

(二)平稳流动的和声走势

《早春变奏曲》旋律中常以二、三度的级进音程为主,少用大跳音程,并且声部间呈现多主题重合的形态,平稳流动地推进音乐缓缓展开。如主题乐段(第45—50 小节)中,四个声部在横向上以二度音程平稳进行,第一第二琵琶与第三第四琵琶在纵向上主要以复合音程 12 度流动交替,造成和声在平稳流动中产生了高低音区对比,各个声部上下来回“涌动”之状,形成丰富的和声音响。

《早春变奏曲》在丰富的和声语言进行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织体构造,为追求唯美运用了许多新颖的手法。如引子乐段中,从单个织体发展到多个织体;主题乐段中,乐曲呈现两个不同织体交错发展;再如华彩乐段中,多个织体同时进行,形成了丰富饱满的织体构造。各个声部的织体融合与分离,最终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该曲在织体结构上呈现了“分”“让”“合”三种不同的形态。

(一)“分”——四声部之间恬静舒适的应答

此处的“分”,并不是将各声部分离的意思,而是各个声部都有属于自己的織体,各个织体在交替或交错进行中形成了一种“应答”的形态。如乐曲的引子部分(第1—4 小节),每个声部在织体上采用“独白”的形式并有序地相继出现,彼此之间产生“恬静舒适”的应答关系。

又如在乐曲的慢板中段(第68—71 小节),四个形态各异的织体,相互交织进行,由四个声部逐步简化为两个声部交织,也充分展示出了“分”的织体,将织体结构中的“应答”形态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让”——四声部之间浓淡相宜地转接

《早春变奏曲》既保留了传统琵琶重奏曲“让”的织体形态,也在此形态上进行创新,其在纵向的织体数量上体现“浓淡相宜”转接的特点。如乐曲的抒情慢段(第56—78 小节),第二琵琶采用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组成的分解和弦织体在低音区进行演奏,第四琵琶则以长线条的轮指旋律与第二琵琶同时出现,此时其余两个声部则处于静止状态。从纵向上看,出现两个声部的旋律,乐段的织体显示了“淡”的色彩。在第二第四琵琶同时进行三小节后,乐段的织体逐渐丰富,随着第一琵琶主题旋律的出现,乐段四个声部均以不同的织体形态呈现出来,此时体现了“浓”的织体形态。在抒情慢段的尾声,四个声部再次减为两个声部,并在恬静的八分音符泛音中结束,乐段“淡”的织体又再次体现。这个抒情慢段,声部数量由少呈递增式发展,又由多呈递减式发展,有利于乐段高潮“酝酿—发生—发展—消退”的过程。

(三)“合”——四声部之间争鸣斗艳地交合

《早春变奏曲》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合”的织体形态。此处的“合”包含了两种含义,一种为“一领众合”,另一种为“合二为一”。

第一,“一领众合”指四个声部都有独立的织体,但有着主次之分,主要旋律出现在一个声部时,其余三个声部处于“陪衬”状态,然而主要旋律会在各个声部之间来回穿梭,使得各个声部都有展现的空间,由此形成一种各声部之间“争鸣斗艳”的场景。如乐段的抒情慢段(第56—78 小节),主旋律从第一琵琶穿梭到第三第四琵琶之间,没有主旋律的三个声部仍以八分音符为主的织体进行“陪衬”,突出主旋律的声部。

第二,“合二为一”指第一声部与第二声部合并为第一织体,第三声部与第四声部合并为第二织体,两个织体不分主次,进行交合时,必然形成“争鸣斗艳”的景观,乐曲的发展也具有了争斗性。乐曲的华彩乐段(第122—176 小节),由韵律感强的 3/8 拍组成,第一第二琵琶为柱式和弦的织体,第三第四琵琶则采用了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在高低音区交替进行的织体。华彩的尾声(第177—180 小节),第一第二琵琶以八分音符的柱式和弦织体,且重音在弱拍,第三第四琵琶则以十六分音符的柱式和弦织体,且重音在强拍位置,两种节奏与重音不同的织体构造在统一时间内产生相互的碰撞,形成了高度的融合。

琵琶四重奏作品《早春变奏曲》采用苏州评弹作为创作素材,将“早春”的细腻柔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丰富流动的和声语言给人在听觉上产生了极大的美感;错落有致的织体形态将琵琶四重奏的演奏技巧发挥到了极致。此外,该曲独特的创作构思为琵琶创作提供更多更广的发展空间。

[1]杨海龙、石蔚:《论琵琶演奏的音色特点》,《音乐生活》2020年第7期,第85-87页。

[2]龚瑛:《琵琶演奏中的苏州评弹风格》,《大众文艺》2012年第11期,第29-30页。

江 琳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织体变奏曲乐段 蒸汽朋克的唯美变奏曲优雅(2022年5期)2022-07-21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锦绣·上旬刊(2022年2期)2022-05-16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音乐生活(2020年4期)2020-05-11上兴趣班的心情变奏曲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版)(2019年8期)2019-08-27视唱练耳与钢琴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17期)2018-09-17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10期)2017-10-16钢琴伴奏织体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艺术科技(2017年1期)2017-04-05钢琴曲《乌苏里船歌》的民族性解读商情(2016年44期)2017-03-05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12期)2017-01-11春日条纹变奏曲Coco薇(2016年3期)2016-04-06

音乐生活2022年3期

音乐生活的其它文章融入与跳出 体验与反思论苗族音乐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京派”音乐姓“京”吗?秦文琛乐队作品及相关研究述略(一)谈罗伊特尔施坦儿童钢琴曲中现代作曲技法的应用万缕情思寄挥戈策马 千般咏叹歌铸剑为犁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