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本考试试卷图片真实 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4-01-24 06: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自高逸凡《中华文明探源的历史意义与中国考古学的未来之路》)

材料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文明既是在自身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原生文明,在形成过程中,也与域外其他文明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

大约5000年前,发源于西亚地区的小麦和家畜黄牛、绵羊等经中亚传入我国西北地区,并继续向中原地区传播,丰富了中原地区农作物和家畜的种类,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五谷农业体系和家畜饲养体系。与此同时,来自西亚地区的冶金术经我国西北地区传入黄河中游地区后,与此前仰韶和龙山时代已经掌握的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相结合,诞生了青铜容器铸造技术,为夏商周王朝时期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放眼世界其他原生文明,无论是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还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皆是如此。至于世界各地非原生文明地区,更是由于接受了周围地区业已成熟的文明影响,从而加快了本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甚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例如,日本列岛的史前文化在自身基础上发展缓慢,进入公元前五六世纪,中国周代的稻作与粟作农业技术和青铜器经由朝鲜半岛传至日本列岛西部。进入公元一世纪后,日本列岛西部九州地区的一些小国向东汉王朝朝贡,与汉王朝建立了直接联系。由此,中国汉文化传入日本,稻作技术、铜器和铁器的制作技术陆续被其接受,大大促进了日本古代历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学大力吸收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的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和理念,特别是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令中国考古学焕发生机活力,极大提升了中国考古学分析研究古代遗存并从中提取各种信息的能力。加之中国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历史文化精彩纷呈,地下遗迹遗物极为丰富,我们采用这些技术手段研究出的成果,远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应用它们所得到的信息量。这是我们作为文明古国拥有考古沃土的得天独厚之处。比如,关于良渚水坝的建筑年代,学术界曾有争论,通过对水坝建筑材料“草裹泥”中的草茎进行测年,确定了水坝是在约5000年前修建的。

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变化都充分说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保持活力的法宝。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摘自王巍《从中华文明探源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诞生的地理空间自成一体又融汇连通,并不符合人类文明起源的基本条件。

B.两河流域为古巴比伦农业稳定提供基础,高原与海湾的包围为其文明存续提供保障。

C.中华文明对统一的追求,发端于空间广阔多元、水系丰富汇通又多干旱之患的状况。

D.日本列岛的史前文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因为其陆续接受汉朝文化成熟的技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现代考古学取得的成就启示人们,中华文明探源应关注人和周围环境的真实互动。

B.如果不是多元文化在冲突交流中不断融合,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就难以形成。

C.从良渚水坝在两则材料中都被提及可推知,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对象。

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获得远超欧美的信息量,可以看出先进技术对考古起着决定性作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契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勾勒和描绘着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壮阔图景,让人民群众切实了解到我们的民族和文化如何走到今天。

B.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突破了西方学术界的标准,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起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C.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示我们,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古埃及文明,请简要分析其论证目的有何不同。(4分)

5.“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存在的价值。”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

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牵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掉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完了、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还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李游,你说到底带我去不?”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那你打仗了吗”

“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噗嗤”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那后来呢”

“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瘸一拐地跟着部队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身边的。那

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也没听你说过呢"

“这有什么好嫒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她!”李响摆了摆手,“再说了,你和李直娜里关心过我啊”

李响说得对、李宣和我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从18岁就扔下媳妇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那不知道他爹是谁。李宜他们娘俩在劝乱的时光里自己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祝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池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想着李响。

“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这里,没吃没穿没住的。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跟大家去开荒了……”

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

我决定带李响走。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却蒙圈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

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我不能弄丢李响。

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

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有删改)

【注】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提到“正忙一件大事”,这既是李游讨厌李响的说辞,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眼神有些黯淡”“眼神突然有了光芒”等神情的变化,形象写出李响对革命斗争的自豪和热情。

C.从一线战士到炊事员再到开荒者,身份的变化,既丰富了李响的经历,又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

D.导游对李响故事的讲解,让读者更客观真实地了解了爷爷的伟大,丰富人物形象,增强感染力。

7.关于文中南泥湾垦荒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响回忆南泥湾开荒的情形,表现出生产运动的艰苦,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

B.“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等细节,以点带面,展现了战士们坚韧顽强的品质。

C.李响南泥湾开荒的经历,集中体现了南泥湾精神,也促使后文中李游的态度发生变化。

D.南泥湾垦荒的情节,是李游与李响故事的纽带,也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

8.小说前后分别使用“李响”和“爷爷”两个不同的称呼,其中蕴涵着“我”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本文荣获“南泥湾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请结合文本从构思和主题两方面分析小说获奖原因。(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缴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趺踟科头①,贯颐奋戟者,王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②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③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贵、乌荻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谁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敞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韩王曰“客幸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注】①跬踟科头:趺踟,跳跃前进;科头,不戴冠帽。②徒裎:赤脚露体。③孟贲与后文乌获都是战国时的勇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B.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C.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D.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连横,战国时期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B.山东,战国时称崤山以东地区,也指秦以外的六国,文中指六国,与今“山东”意思不同。

C.被,通“披”,“穿”的意思,与《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意义相同。

D.幸,文中为“幸亏”之意,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韩王面前,张仪极力强调秦国军队数量多,战马优良,战斗力强,是想告诉韩王,韩国无法抗衡秦国。

B.张仪劝说韩王时指出,合纵者没有真才实学,只会相互勾结吹嘘,为自己谋取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安危。

C.张仪告诉韩王,秦国想用韩国来削弱楚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因为韩国的地理位置占优势。

D.韩王听到张仪的游说后,甘愿向秦国俯首称臣,为秦王建造行宫,每年进行祭祀,这反映出韩王的软弱。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4分)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4分)

14.张仪采用什么策略来游说韩王?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五月一日蒙替本官不得随例入阙感怀献送相公

李频①

五月倾朝谒紫宸②,一朝无分在清尘。

含香③已去星郎位,衣锦惟思婺女④邻。

折狱也曾为俗吏,劝农元本是耕人。

知将何事酬公道,只养生灵似养身。

【注】①李频:晚唐诗人,此诗作于其自请外放、出为建州(今福建南平)刺史时。此时建州盗贼四起,百姓困苦。②紫宸:宫殿名,天子所居。③含香:指侍奉君王。④婺女:二十八星宿之一,分野为作者故乡浙江一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紧扣题目,表达了所有朝官都去朝拜君王、自己却不在朝拜之列的失落伤感。

B.三、四句承接上联,交代诗人已经卸任郎官,传达出到故乡之邻建州施展抱负的渴盼。

C.第七句陈述自己知道如何做才能报答相公的恩情,以此表达诗人平乱治民的坚定决心。

D.虽然诗人同为离京外任,但在情感基调上,本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截然不同的。

16.本诗谈到了诗人哪些为政之道?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 , ”两句写词人头发稀疏、衣衫单薄,泛舟于浩渺的洞庭湖,尽显超脱世俗的气概。

(2)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写出了君主用严酷的刑罚和威风怒气震慑百姓造成的后果,以此来劝谏唐太宗“竭诚以待下”。

(3)唐宋诗词中惯用意象表情达意,“虎”这一意象就常被用来表现场面盛大或气势轩昂,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立春地生暖,晚秋心生安。天高云淡的晚秋,一切都裸露在空旷的原野。泥土是那么松松软软,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可以分享。多情的柿子,抑或是倔强的蚯蚓,都眷恋着这片土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秋的 ① 。环顾周围,曾 ② 的植被,像极了人们稀疏的头发,贴在秋的地面。只有秋播的麦苗,顺垄看去,刚刚离开地面,裸露着一垄垄单薄的绿意。

到了这个节点,一切都变得格外淡定,有条不紊,去留自如。晚秋,也因红叶的渲染,变得 ③ ,分外壮观。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它们历经风雨,不畏干旱,以博大的胸襟反哺晚秋。岁月在盛衰中 ④ ,所有的抵达,都会以另外一种模样重生;已经重生的又正在抵达的路上:一如这生生不息的晚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即使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B.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遇上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C.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D.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即使遇上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2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整句,使之语序、句序合理,可以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顿饱餐之后, ① 。这一众所周知的生活体验,究竟是怎样引起的一个常见的解释:人吃完饭后,肠胃功能活动显著加强,血流量随之增加;相应的,大脑中的血流量开始减少,继而供氧量下降,所以会产生困倦的感觉。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可并没有得到科学研究证据的支持。甚至有研究表明,饭后大脑的血流量不仅没减少, ②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餐后犯困呢

餐后犯困和促食欲素的水平有关系。促食欲素也叫下丘脑泌素,是下丘脑分泌的一类激素。进食能够引起身体血糖的升高,进而抑制促食欲素的分泌。而促食欲素含量降低就会导致人体困倦,让人缺少“精气神”。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胰岛素和犯困也密切相关。一般认为, ③ ,但是可以通过影响血糖对睡眠产生间接影响。饭后,食物中的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导致血糖上升,胰岛素就会分泌出来帮助降低血糖;胰岛素还会促进蛋白质合成,使人体中的色氨酸含量增多,进一步形成褪黑素,从而让大脑产生睡意。

21.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肩负着时代重任。

B.踏上新征程,跑出加速度。

C.打上井冈山,重走红色路。

D.移除绊脚石,奔向新时代。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蹄疾步稳”指马跑得很快同时很平稳,可引申为速度快并且很稳。蹄疾步稳方能行远。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的“蹄疾”却“步不稳”,为了尽早见成效,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有的“步虽稳”但“跑得慢”,亦步亦趋、拖沓滞后,最终错失良机。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22.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題共5小题,17分)

1.B (A项,“并不符合人类文明起源的基本条件”错误;C项,“发端于空间广阔多元、水系丰富汇通而又多干旱之患的状况”错误;D项,“是因为其陆续接受汉朝文化成熟的技术”错误)

2.D(“可以看出先进技术对考古起着决定性作用"推断错误)

3.A (B项,强调中国特色;C项,强调探源内容;D项,契合材料二观点)

4.①材料一的古埃及文明,首先论证“人类文明的起源要满足两个条件”,进而为论证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奠定基础;②材料二的古埃及文明,是为了论证世界上的原生文明都与域外其他文明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4分。每条2分)

5.①每一种文明,都与自己土地的地理形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呈现自身的独特价值;②探源文明的过往,其成果昭示本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未来;③每一种文明都有存在价值,需要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4分。每条2分,任答两条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C(“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错误)

7.D(“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错误)

8.①采用李响称呼,使其成为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我”客观冷静的态度;②使用爷爷称谓,拉近距离,增强亲近感,既是对爷爷的怀念,也是对老一代革命者的崇敬;③称呼的转换,蕴含着“我”由不关心到仰慕的情感变化。(6分。每条2分)

9.构思:①小说采用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手法,讲述李响的故事,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②小说采用双线结构,将李响的故事和李游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使小说结构精巧,叙事集中。

主题:①塑造李响等老一代革命者形象,歌颂了他们献身革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②赞美了新一代青年传承革命精神、无私奉献的社会担当。(6分每条2分,任答三条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盐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11.C(《促织》中的“被”意为“覆盖”)

12.B(“合纵者没有真才实学”“为自己谋取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安危”错误)

13.(1)攻打楚国并占有它的土地,转移了祸患还能使秦王高兴,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4分。“私”“说”、句式,句意各1分)

(2)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这样做合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4分。“度”“义”“是”,句意各1分)

14.①用军事力量威胁韩王,让韩国不敢武力抗秦;②用言语离间韩楚,说秦国的敌人是楚国,不是韩国;③用利益诱惑韩王,许诺侍奉秦国能够免除祸患获得好处。(3分。每条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A(“失落伤感”错误)

16.①勇挑重担,为国分忧。面对建州的混乱局面,诗人主动请求外放,平乱治民。②依法治政,实行法治。诗人依法断案,体现法治思想。③劝农生产,发展农业。诗人鼓励百姓积极开展农业生产。④爱民如己,心系百姓诗人对待百姓如同对待自己一样,体现出爱民重民之心(6分。每条2分,任答三条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

(2)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

(3)示例一: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示例二: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6分。每句1分,错字、漏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 ①依依不舍 ②郁郁葱葱 ③绚丽多彩 ④周而复始(4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9.D

20.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分享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你可踩在松松软软的泥土里,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4分。句序1分,整句格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B(“精气神”原是道教术语,指人体内的元精、元气、元神。此处指精神力气,为引申义。A比喻义;B引申义;C基本义;D比喻义)

22.①大脑会不同程度地犯困 ②反而还会增加 ③胰岛素对睡眠没有直接作用(6分。每句2分)

四、写作(60分)

23.参照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评分标准,建议以44分为基准评分。

【解析】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作文提供的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解释“蹄疾步稳”的意思,既提供了该词的本义,也提供了该词的引申义,在释词的同时凸显了“快而稳”这一核心概念。第二句,阐述“蹄疾步稳”的作用,“蹄疾步稳”是“行远”的条件与前提,马要“行远”就要做到“蹄疾步稳”。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是对第二句的补充阐述,点出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两种问题,一是“快而不稳”导致事与愿违,材料揭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早见成效,急于求成”的心态;二是“稳而不快”导致错失良机,同样材料也揭示了“求稳”心态的实质是缺少创新、领先的意识与担当。因此,材料的倾向性非常明显,提倡“快而稳”,力避“快而不稳”与“稳而不快”。材料告诉我们要实现“行远”的目标,就要“快而稳”,“快而不稳”与“稳而不快”都妨碍目标实现。

写作时,仍然需要将材料阐述的道理,落脚在具体的社会、人生问题上;或者说要用社会、人生具体问题,去阐述论证材料阐述的道理。材料已经明确了观点,即要快而稳,毋一味贪快求稳。因此写作时要立定快而稳,批驳“贪快”“求稳”两种错误心态。可从青少年成长、做事、为文、学习、读书等角度去写,如我们读书学习时要先求稳,打好知识的积累,但也不能仅仅止步于死记硬背,而是应该多学习多思考,攀登思想的高峰;或写我们为人处世,虽可志向高远,但欲成大事者,必须先打好思想品德的根据,才能越走越远。也可以谈社会问题,如社会发展、改革、防疫等,说明我们的发展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以更大的能力做更多的事,更要保留住我们的文化底蕴传承,否则发展就只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或说改革、防疫等,既要追求速度、质量,也要注意“温度”,关怀那些弱者的需求。总之,要将论述放到实处,放到生活现实中,放到人生成长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泛泛而谈。

参考立意:

(1)行稳方能致远。

(2)快稳结合,学思并进。

(3)既要追求速度,也要注意温度。

参考例文:

蹄疾步稳,小步快走

孟郊有诗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用以形容他登科后急切的心情;颜斶有句云:“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用以形容他归隐时闲适的状态。正如登科与归隐是两条矛盾的“殊途”,我们通常认为“走得快”和“步法稳”也是矛盾的。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蹄疾步稳”,鱼与熊掌兼而得之呢?

“蹄疾步稳”指马跑得很快,同时又很平稳,引申为速度快并且稳。“蹄疾”与“步稳”,看起来是水火不容,矛盾对立的二者,我们为何非要“兼而得之”呢?这是因为,“蹄疾”“步不稳”,急于求成,则终将事与愿违;“步虽稳”但“跑得慢”,拖沓滞后,则必然错失良机。蹄疾步稳方能行远。故而,不论是追求远大志向的个人,还是欲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蹄疾步稳”都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

如何求呢?

我觉得这里面有两大要素,一个是主观心理要素,一个是客观方法要素。

从“蹄疾”方面考虑,我们通常理解的“蹄疾”就是“跑得快”。但是“跑得快”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步幅大,二是步频大。步幅大有时难免会“马失前蹄”,故而,步频大才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小步快走,亦能致远,且不容易摔跟头。

小步快走其实是面对紧急情况时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平和心态,越是危急时刻,越要有平和的心态,“小步”要不急不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二是要有“枕戈待旦”“夙兴夜寐”的急迫感,虽然心态平和、脚下不乱,但是不断进取,绝不拖沓。虽是“小步”,但要“快走”。

从“步稳”的角度考虑,步稳不一定是“慢”,还涉及“步法”的问题。为何古人喜欢骑马出行而很少骑驴?马的耐力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马的步法很稳。而之所以人们不轻易骑驴,是因为驴子的步法是四个蹄子聚到一起,然后弹跳出去,这个过程中人很容易摔下来;而马的步法是四个蹄子散开跑,即便跑得很快,步子很大,人也不容易摔下来。所以,面对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步法”也很重要。

三年前,新冠疫情爆发了。对于这种病毒的特点,开始时,我们是知之甚少的,但是,我们坚持蹄疾步稳,小步快走,积极试错,不断调整。故而,我们的疫情防控成效有目共睹。

因此,我觉得,不论是追求远大志向的个人,还是欲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夏,调整步幅,加大步频,修正步法,蹄疾步稳,小步快走,都是我们应当努力追求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到达远方。

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心快手慢”,如何让心“慢下来”,让手“快起来”,这是我们能否在“任重”在肩的情况下还能“致远”的关键。蹄疾步稳,小步快走便是解决之道。

【参考译文】

张仪替秦国组织连横游说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生活在山野之中,生长的五谷,不是豆类就是麦子;老百姓食用的,大都是豆做的饭和豆叶做的汤;一年没有就成,人们连糟糠都吃不饱;韩国土地纵横不到九百里,没有储存两年的粮食。估计大王手下的军队,全部加上不足三十万,而且其中还要包括杂役人员。除去守卫边界亭堡的兵士外,现成的可供调动的最多不过二十万罢了。而秦国穿着盔甲的军队有一百多万,战车有千辆,战马有万匹,勇猛的士兵,赤脚不戴头盔踊跃奔杀,弯弓射敌持戟冲锋的,多得数不清。秦军战马精良,士兵众多,马的前蹄飞腾后蹄猛蹬,速度快到前后蹄之间一跃可以跨过三寻的,同样不可胜数。崤山东面的六国军队,披盔戴甲参与会战,秦军脱掉盔甲袒臂赤足来迎敌,个个能左手提人头,右手挟俘虏。秦兵与崤山东面的六国兵士相比,好比勇士孟贲与懦夫相比;用重兵压服六国,就像大力士乌获对付婴儿一般容易。用孟贲、乌获一样的勇士作战,去攻打不服的弱小国家,与把千钧重力直接压在鸟卵上面没有什么不同,肯定没有能够幸免的了。各国的诸侯们不考虑自己兵力弱、粮食缺乏,却去听信宣传合纵的人的甜言蜜语,他们勾结在一起相互吹嘘,个个都说:‘听了我的主意便可以在天下称强称霸。'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信一时的谬论,贻误国君,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大王不侍奉秦国,秦就会发兵占据宜阳,截断韩国的上党地区,再向东夺取成皋、宜阳,那么鸿台宫、桑林苑,就不再属于大王所有了。要是阻塞了成皋,截断了上党地区,那么大王的国土就要被分割了。早侍奉秦国就安全,不侍奉秦国就危险。如果制造的是祸端却要想得到福报,计虑粗浅而结怨很深,违背秦国而顺从楚国,即使想要国家不灭亡,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替大王着想,还不如侍奉秦国。秦最大的希望没有比得上使楚国削弱了,而最能削弱楚国的没有哪一个能比得上韩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由韩国的地势决定的。现在大王面向西侍奉秦国来进攻楚国,做秦国的城邑,秦王必然高兴。攻打楚国并占有它的土地,转移了祸患还能使秦王高兴,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因而秦王派使臣向大王的传命小臣献上书信,敬待大王决定。”韩王说:“幸亏您教导我,我们韩国愿做秦国的一个郡县,为秦王筑行宫,春秋供奉祭品,做秦国东边的属国,并且把宜阳献给秦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