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宣布:成功试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中国美国都没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本有没有核导弹技术 俄罗斯宣布:成功试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中国美国都没有?

俄罗斯宣布:成功试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中国美国都没有?

2024-02-06 03: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军武次位面》作者:太白

近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对外披露,“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已经试验成功,其研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海燕”是一款战略慑止武器,俄军代号9M730。它采用核反应堆作为动力,理论上具备无限射程,可以在天上停留好几天。它能对全球任意目标进行超远程打击。“海燕”的战斗部能够安装核弹头,一旦突破对方的防御,能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早在2018年,“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就和“萨尔玛特”洲际弹道导弹、“先锋”高超声速导、“匕首”高超声速导弹、“佩列斯韦特”激光武器系统、“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等被并称为“六大新型武器系统”,并被写入了当年的国情咨文中。类似“海燕”导弹这样的武器,中美都没有。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普京,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2018年时,“海燕”导弹的技术水平并不成熟。截止到当年年底,“海燕”一共只进行了5次试射,但全部以失败告终。最成功的一次试射,“海燕”也不过只是飞行了2分钟,飞行距离也仅有35公里,距离所谓的“无限续航”还差得很远。2019年,在对“海燕”的各分系统进行完测试后,俄技术部门正要对其进行集成组合测试时“海燕”发生了故障,事故造成俄罗斯斯纽诺克斯村军事试验场内的8名研究人员伤亡。

2020年和2021年,普京两次在国情咨文中谈到了“海燕”导弹,但也承认它的开发还没有结束,预计得等到2025年部队才能正式装备。但十分有趣的是,在明明知道这款武器还没有服役的情况下,早在2021年俄罗斯在北极地区新地岛的部队就已经部署“海燕”导弹的发射器。或许是由于从这里打击美国本土的距离比较近,加上“海燕”能够进行超低空突防的缘故,俄军认为在此地部署这款武器,可以提高命中效率。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俄军部署在新地岛的“海燕”导弹,图片来源:网络

“海燕”导弹的几次试射失败,都是由于核动力装置的不稳定性导致的,这说到底还是技术性的问题。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就出台过代号“375”的核动力巡航导弹研制计划,当时由苏联的拉沃奇金设计局负责设计工作,但最终也没有拿出什么成果来。主要的困难点是五个:一是核动力装置的小型化工作无法进行,二是无法解决核辐射技术难题,三是武器装备的保养维护非常困难,四是资金消耗量巨大,五是无法对已经飞出去的核动力巡航导弹进行有效的飞行控制。要知道,当年的苏联可谓是“财大气粗”,苏联都没能解决的问题,俄罗斯其实就更难解决了。尤其是这些技术问题即使是时代发展了,也仍然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充足的科研人才方能彻底解决。“海燕”导弹的多次试射失败,某种程度上已经证明了俄罗斯可能并未把这些问题彻底解决掉。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俄罗斯媒体公布的“海燕”导弹,图片来源:网络

“海燕”导弹的外形还是比较科幻的,其中的一个版本中,它有一个四棱形的弹头、矩形截面的弹体和V字形尾翼,这些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其隐身能力。另外一个版本的“海燕”导弹则和俄罗斯已经装备的Kh101巡航导弹区别不大。“海燕”导弹究竟具体采用哪种布局,目前还存在争议。俄罗斯官方电视台的两次报道中出现的“海燕”导弹,其核动力装置的布局方式和外形居然也是不同的。根据俄罗斯军方此前使用的9P113型发射装置进行试射可以推测出,“海燕”导弹的长度大约为12米左右,弹径约为1.5米左右,而要在如此小的空间中设计出核动力反应装置和辐射屏蔽装置,整体质量不能太大不说,还得为战斗部预留足够的空间,这对核动力装置的小型化技术的考验,可以说已经逼近极限了。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两款外形不同的“海燕”导弹,图片来源:网络

目前“海燕”导弹的动力装置布局,大概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由于“海燕”导弹的动力装置的整体工作流程,是首先吸入一定量的空气,然后使用压气机进行空气压缩。压缩后的高压空气随后会从核反应堆处获得高温,高温气体再进入涡喷发动机中,为导弹提供动力。这样的一个流程中,空气如何从核反应堆处获得热量就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俄罗斯方面目前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一个方案是空气直接经过核反应堆,另一个方案则是核反应堆把热能提供到热交换机上,然后再传递给空气。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集成式动力部局的“海燕”导弹,图片来源:网络

显然,前一种方案的集成式动力部局,其热交换效率更高一些,而且结构也比较简单。但是这种方案核防护性差,而且需要排出辐射空气。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很容易被探测到,这样一来“海燕”导弹的隐身设计就完全没意义了。第二种方案的热交换效率低,说白了就是可能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虽然核防护性提高了,也不存在辐射空气问题,但是结构也更复杂了,更容易出故障了。而基于这两种不同的热交换方式,“海燕”导弹采用的布局,可能是把核动力装置放在导弹主体的尾部,也可能是位于弹体两侧,这才出现了两次官方报道中,两种完全不同的“海燕”导弹的情况。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热交换机动力部局的“海燕”导弹,图片来源:网络

普京此前强调过,俄罗斯之所以要研制“海燕”导弹,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退出了《中导条约》,另一方面也是俄一直以来寻求“非对称制衡战略武器”的结果。也就是说,俄罗斯的常规军事力量究竟如何,已经在“特别军事行动”中展现的非常清楚了。从整体上看,俄常规军事力量早已经不再是世界第二的水平了,和美国的差距已经非常明显。从战略上,俄罗斯已经无法遏制住北约东扩和西方国家的全方位战略包围了。对乌克兰的战争本是俄罗斯最后的示威,结果俄军打得并不是很好,而且常规军事力量再一次遭到了削弱。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海燕”导弹,图片来源:网络

于是俄罗斯不得不再一次搬出了“海燕”导弹,并不断强调其“无限续航”、“突破能力强”、“具备核打击能力”等等优势,体现的就是一个俄罗斯非常传统的“不走寻常路”的思路和核武优先的战略思想。这样的思想不仅体现在“海燕”导弹上,当然也体现在了“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据称其同样具备无限续航的能力,不仅能够打击美国沿海的所有目标,就是在海上爆炸掀起的小规模海啸,也能对美国的沿海城市造成重创。俄方称“波塞冬”还能直接潜伏到美国航母编队的下方引爆,一枚就能摧毁整个美国的航母编队。不过“海燕”导弹、“波塞冬”潜航器这样的“末日武器”究竟实战起来如何,也就没人知道了。当然,我们可能也确实没有机会,看到它们实战。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