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对中国的好感度为何逐年下降?日本厌恶中国的底层逻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变差了怎么办 日本人对中国的好感度为何逐年下降?日本厌恶中国的底层逻辑

日本人对中国的好感度为何逐年下降?日本厌恶中国的底层逻辑

2024-07-04 21: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要用两个词概括中日两国关系,想必“复杂”、“曲折”再合适不过了。究其原因,既有历史和文化因素,也有国力变化和国际形势因素。

相比于官方关系显示的略带含蓄,民间的反馈似乎来得更简单。比如,日本每年都会做调查,结果发现:日本民间对中国的好感度逐年递减。

日本人为什么厌恶中国?这个问题回答起来似乎就不那么简单了,这里面既有政府影响,也有民众心理作用……

要追溯这其中的缘由,还要从以往的历史渊源说起。

日本人越来越厌恶中国?

根据日本内阁一年一次的外交民意调查活动,对中国有好感的日本民众数量大体呈递减趋势。

自从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日本民间对中国有好感人数最多的时候是1978年,比例是多少呢?六成多。此后比例逐年下降。

到1992年明仁天皇访华的时候,比例下降到五成多。到了1995年,比例又降到四成多。之后也是不断下降。

那么,问题来了:日本人为什么越来越厌恶中国?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单纯看数据了,还要结合两国官方交往的大背景展开分析。

因此,答案就不那么简单了。

1978年前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日本决定对华援助。日本政府很早就成立了一个项目,叫政府开发援助,就是ODA,专门负责对亚洲国家进行经济援助。

1979年日本宣布通过这个项目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这个时候,中日关系正处于所谓的“蜜月期”,双方奉行友好合作。

1992年前后发生了什么事情?中日综合国力出现新变化。1985年之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不过这是泡沫经济“吹”起来的虚假繁荣。

短短4年,泡沫经济就破了,经济开始出现严重衰退。而另一边的中国呢?坚定不移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蒸蒸日上。

这个时候,日本开始重新定位对华关系,把“友好合作”变成了“合作竞争”。

1995年前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日本还处在衰退期,经济还没有恢复。中国经济增长达到了10%,开始向大国行列发起冲刺。中日之间综合实力出现明显的变化。

可以看到,在日本对中国好感度下降的背后,是中日国力的此消彼长。

到了2005年,影响日本民间对中国好感度的不稳定因素突然多了起来,都有什么呢?

官方交往影响民间态度

2005年之后,中日两国关系因为政治摩擦频发而开始降温。

先是日本在历史问题上一改之前的低调淡化,突然变得强硬,频繁踩红线,又是修改历史教科书,又是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中韩强烈抗议。 这个时候中日关系可以用“不和”来形容。

2010年,中日两国的国力发生逆转,中国实力超过日本。

从这个时候开始,日本改变了“淡化历史、搁置争议、密切经济”的既定战略,开始频繁在历史和领土争端问题上,高调强硬表态,中日关系持续降温,开始出现紧张态势。

两国民间好感度都出现下降。

领土争端主要是围绕钓鱼岛展开的。

先是出现两国渔船相撞事件,日方不顾反对,强行抓捕中国船员,并单方面宣称钓鱼岛是其领土,会按照其国内法律进行审判。

此举激起了中国举国上下一致愤怒,民间人士纷纷发起“保钓”行动。

之后,日本右翼势力在其国内大肆炒作,蛮横指责中国,中方进行反制,两国部长级以上的互动暂停。这个时候,日本民间对中国的好感度下降到两成多。

到2012年,日本国内上演了以购买钓鱼岛的方式将钓鱼岛国有化的戏码,中国立即采取反制措施,宣布对钓鱼岛实施常态化巡岛监测,以宣誓主权。

两国关系直接降至冰点。此时,日本民间对中国的好感度不到一成。

可以看到,日本民间对中国的好感度,一方面受政府行为影响,另一方面受国内教育和媒体的影响,尤其是右翼势力的煽动。

关于钓鱼岛问题,有人专门对日本人进行过态度调查,发现民间绝大多数是站在日本这边的。

理由是虽然钓鱼岛跟中国距离近,但一直都是日本实际控制,而且日本国内几乎所有的学校、报纸媒体都说钓鱼岛是日本的。

至于历史问题,日本政府和右翼势力的影响就更明显了。

政府一直是淡化处理,实际上就是回避,最典型的就是修改历史教科书,以及在靖国神社供奉战犯,而右翼势力则无所不用其极地进行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

毫无疑问,这对日本民众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战后成长的年轻人,对于侵略战争都缺乏完整的认识,因为信息不完整。

历史课本轻描淡写,避重就轻,老师补充的也不尽相同,到了右翼媒体那里,战争摇身一变成了为国家而战的正义之事。

所以,多数日本民众根本无法认清历史真相,因为缺乏认识历史的有效途径。他们每年会去靖国神社参拜,已经把这个行为看作是爱国行为,并且没有任何历史负担。

这是日本政府想要的效果,但在中韩这两个邻国看来是不可接受的。

此外,日本民众对中国普遍存在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在中国崛起之后越来越明显。都有哪些呢?

日本民众的矛盾心理

总结起来,日本民众对中国的矛盾心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对中国文化的纠结。从隋唐到宋代的几百年时间里,日本一直是中华文化的学习者,追随者,仰慕者。

中华文化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学艺术,到建筑风格,再到生活起居,那个时候,日本人对中华帝国是敬佩的、谦虚的、礼貌的。

元朝之后,中华帝国屡遭少数民族入侵,日本人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变化,谦虚不足,傲慢有余。

到了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列强肆意欺压的软柿子,日本人开始向西看,根本不把中华文化不放在眼里了。

可是,看看那些文化古都,中华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就连他们吃饭用的筷子都是从中国学去的!纠结心里可见一斑。

二是对中国崛起的纠结。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积贫积弱,新中国开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经济腾飞,国力增强。

但日本人还想象着近代时期那个任人欺压的旧中国,那个他们看不上眼的旧中国。即便抗战中国胜利了,他们也只承认是被美国和苏联打败的。

到了现在,即使是中国崛起已成事实,很多日本人还是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基于人多地多才实现的。总之,他们还是不愿意承认中国已全面赶超日本的现实。

三是对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纠结。

二战后,日本在美苏冷战的格局中获益良多。一方面理由美国的支持大力发展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另一方面在美国的鼓励下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但落后的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这让日本人很吃味。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让日本人心里严重失衡。

有人做过调查,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认可度不到一成。足见日本人心里的纠结。

四是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纠结。

日本很早就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这让它在近代不仅免遭西方列强瓜分,反而成为其中一员参与瓜分别国,到了现代它成了带着发达光环的西方国家。

一直以来,日本人都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最高级,其他制度都不行。

结果,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照样成功了,不仅超过了他们,而且成为国际公认的大国。这让日本人原本坚定的心,变得不那么坚定了。

很显然,日本民众的这些矛盾和纠结心理,再加上政府和一些右翼势力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的评价有失客观,甚至出现误解。

这给两国民间交往造成了很多阻碍,要解除这些阻碍,就必须化解误会,这需要中日两国人民共同努力。当然,前提是相向而行。

结语

近年来,日本成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前沿阵地,日本政府成了美国围堵中国的重要棋子。

日本政府配合美国,不断在台海和南海挑事,意图制造事端,牵制中国。期间,有关中国的负面消息屡见不鲜,这对日本民众又是不小的影响。

日本政府的心思不难猜:利用协助美国遏制中国的机会,换取军事解套,进而实现国家正常化。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没有对历史进行深刻反省,再次拥有强大军力,历史悲剧很可能会重演。

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日本政府行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日本民众的交流,增加民间互信,通过民间力量促进两国关系向好发展。虽然很难,但还得做。

所以对于“日本人对中国的好感”的这份调查,你有什么看法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