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树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与淮安的不解之缘(文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施耐庵当时写水浒传的背景 董树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与淮安的不解之缘(文史)

董树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与淮安的不解之缘(文史)

2024-05-08 23: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人名大辞典》和《墓志铭》明确施耐庵为淮安人

施耐庵是何处人氏,他的身世如何?学术界、文史专家颇有争议,有说苏州吴兴人,有说兴化白驹人,还有说是淮安(山阳)人。据中华民国十年(1921)六月版《中国人名大辞典》653页:“施耐庵”条云:“施耐庵,元淮安人。名子安。耐庵其字。元末以赐进士出身。官钱塘。与当道不合。弃官归里。闭户著书以自遗。张士诚闻其名,聘之,不出;亲造其门敦请,仍不从。因避居东京,寻归卒。所著有《志余》、《三国演义传》、《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

《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的这一出处,应该出自明代初年淮安人王道生所作《耐庵墓志铭》。而墓志铭见于《施氏家谱》。全文如下:

公讳子安,字耐庵,元末赐进士出身。官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弃官归里,闭门著述。追溯旧闻,郁郁不得志,赉恨以终。公之事略,余虽不得详,可以缕述;公之面目,余不得亲见,仅想望其颜色。死之年七十有五,而余尚垂髫。及长,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同寓逆旅。夜间施烛畅谈先生轶事,有可歌可泣者,不禁相与慨然。先生之著作,有《志余》、《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每成一编,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所得力于弟子罗贯中者为尤多。呜呼!英雄生乱世,或可为用武之秋;志士生乱世,则虽有清河之识,亦不得不赉志以终。此其所以为千古幽人逸士聚一堂,而痛哭流涕者也。先生家淮安,与余墙一间。惜余生太晚,未亲教益,每引为恨事。去岁,其后人述元先生,移枢南去,与余流连四月。问其家世,讳不肯道;问其志,则又唏嘘叹惋;问其祖,与罗贯中所述略同。呜呼!国家多事,志士不展所负,以鹰犬奴隶待之,将遁世名高。何况元乱大作,小人当道之时!先生之身可谓不幸矣!而先生虽困顿,而不肯卑躬屈节,启口以求一荐达。遂闭门著书,以延岁月,先生之志可谓纯洁矣。……

从《中国人名大辞典》和《耐庵墓志铭》中可以得知:

一是施耐庵晚年住在淮安(山阳),本名子安,为元末明初之人,经历了元成宗元贞二年至元惠宗(顺帝)至正二十八年,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先后共74年。

二是施耐庵元至顺三年(1331)至至顺五年(1333),在钱塘县任县尹二年后辞官。

三是施耐庵门徒较多,所著书均与门人讨论商量,罗贯中是其门人之一,是施耐庵学生,最得力的助手。

四是施耐庵在淮安(山阳)的大香渠巷6号住处,与王道生(王肇庆侄辈)仅一墙之隔,是《耐庵墓志铭》作者。

五是明洪武三年(1370),施耐庵75岁病故在淮安(山阳),并且葬在淮安(山阳)施河乡。

六是明永乐十九年(1421),施耐庵长孙施述元(文昱),在王肇庆孙子王寿轩的帮助下,迁葬兴化白驹场西大营(今施家桥)。

这篇《耐庵墓志铭》,原在白驹施氏族谱中,被兴化人胡瑞亭在民国初年调查人口时发现的。1928年胡写了《施耐庵世籍考》,并将《耐庵墓志铭》公布于世,发表在上海《新闻报》“快活林”栏目,同时公布的还有《耐庵小史》,主要讲述了施耐庵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享相互关系很好,张士诚劝说施耐庵弃笔从戎。作者袁吉人也是淮安(山阳)人。这篇《耐庵小史》,后于1932年被韩国钧(曾任江苏民政长、安徽、江苏巡按使、省长、督军等职)等人编入《吴王张士诚载记》卷4附编中去,文字略异。

王道生所撰写《耐庵墓志铭》,原石刻埋入施耐庵墓中。清道光年间,曾有人在施的墓道中见过此碑,并将内容抄录下来。清咸丰续修《施氏家谱》,将其又编入家谱中去。

三、多次纠缠做官被拒 隐居在淮安专心著书

元至正十三年(1353),与张士诚率领造反起兵反元,在平江(苏州)称吴王,聘施耐庵为军师,参与谋划。因张居功自傲,施绝然离开平江,行走江湖,替人医病解难。后张士诚降元反判,又屡请谏施耐庵不愿意与其随从,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施耐庵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因国子监司业刘善本的推荐,到山东郓城任训导,得以遍搜梁山泊宋江英雄传说、遗事,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前(1364—1368年),在应天府(南京)建立吴国政权,自称吴王,史称西吴王。朱要军师刘伯温帮他再寻找一个高明的谋士,可与刘一起出谋划策治理国家,刘伯温首先想到与他同榜进士施耐庵。随后便三番两次地登门拜请他出山做官(幕僚),同保大明江山,尽管刘伯温多次登门,但施耐庵仍不答应。

刘伯温走后,施耐庵怕再次登门纠缠不休,为了避祸,有一天乘天刚蒙蒙亮,施耐庵便带着全家老小及弟子罗贯中,乘船从兴化白驹施家桥出发,驶向古城淮安(山阳)投友隐居。他的知友王肇庆在苏北淮安(山阳)城内有最大的一爿当铺,座落在棋盘街东头,都土地神祠西侧的一个单门独院里,有房屋二十余间。是一所拥有典型淮安建筑风格的传统院落,宅门西置,青砖、小瓦、抬梁结构、硬山式建筑。他家十分豪富,院中有假山水榭,亭台楼阁,鱼戏洁莲,蜂蝶飞舞于葡萄架间 ……。老友为人不俗,喜结天下名流。王肇庆与施耐庵交情笃厚,患难与共,施全家与罗贯中便从此隐居在王家。不久,施耐庵买下了隔壁一个单门独院。将在山东得以搜遍梁山水泊宋江农民起义的传说、遗事为主线,进行琢磨构思,以苏州宽广的太湖和兴化河网密布,淮安(山阳)城内萧湖、勺湖、月湖和马家荡、蓼儿洼以及洪泽湖芦苇沼泽为背景,以山阳著名画家龚开创作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在三间小方壶斋内,继续专心创作起他的伟大巨著《水浒传》。

明洪武一年(1368),大明王朝刚刚建立,施耐庵的《水浒传》写到75回时,有人告密说《水浒传》描写的是反朝廷的故事,随即被明成祖朱元璋手下抓走下了大狱,后经刘基(伯温)上下周旋, 才将施耐庵无罪释放回归淮安,从此他染病缠身,一边治病、一边仍坚持写作,一年多后施逐渐病重,才不得不中断写作。明洪武三年(1370),农历三月初一在淮安病逝,终年75岁,死后葬于淮安(山阳)施河乡。

施耐庵著作还有《志余》、《三国演义传》、《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等。他创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华文艺的长廊,他创作的生动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广为流传。《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一直在淮安帮助侍候料理先生,直至施耐庵离世后,在淮安城又住了几个月,他把施耐庵留下的书稿作了一番整理,特别是后五十回,才带着未完成的《三国演义》书稿离开淮安。施耐庵临终前嘱托罗贯中,找书店刻印出版。罗贯中为此跑了多家刻印书店,没有一家敢承接。罗贯中又回淮安来,对《水浒传》又重新进行了整理。后得知道福建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刻书重地,书坊林立,且雕版印刷、刻书之多和质量之好,是其他地方所不可比拟的。罗贯中专程带着师傅施耐庵著的《水浒传》和自己著的《三国演义》书稿跑到福建多家刻印书店,店主看了书稿,都觉得内容很传奇很精彩,艺术性又很高,但没有一家店敢接受。一直到罗贯中去世17年后,明洪武二十年(1387)才在罗贯中多年的努力下,在福建刻版印刷问世,清嘉庆三年至九年(1524--1530)才在民间迅速传开来。

与此同时,其弟子罗贯中(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亦博览了淮安(山阳)藏书,搜记下淮安(山阳)若干谋略故事,加之罗贯中的生活积累,以魏、蜀、吴三国争战为主线,创作出传世巨著《三国演义》这部力作,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也很深远。

四、施耐庵“寻得山阳好安家”而定居淮安

据兴化县志记载:清咸丰年间,施氏的孙子修家谱时,还曾到淮安(山阳)城内棋盘街东头,都土地神祠旁,寻访到施耐庵当年住过的地方,并将一篇文章写在一块木板上,称做“木榜文”,悬挂在施氏宗祠内。现在白驹施氏宗祠仍悬有“木榜文”的复制件,大门的楹联是:“吴兴绵世泽 楚水封明禋”。这副门联道破了施耐庵及其子孙的历史源流:吴兴是其祖籍,楚水-楚州之水-是他们的发祥地。白驹施氏以施耐庵为一世祖,而淮安却是施耐庵生活和终老的地方,故以“吴兴” 和“楚水”并列于宗祠大门之上,提示子孙不要忘记施氏其祖籍源流。

施耐庵本人当年在淮安(山阳)有一首诗,也可以作为旁证。诗题为《赠顾逖》,诗云:“年荒乱世走天涯,寻得山阳好安家。愿辟草莱多种秫,莫教李子结如瓜。”当时有民谚:“李生黄瓜,民皆无家。”意思是说李子结如瓜大,百姓还要逃荒无家。施耐庵定居淮安,是再清楚也不过了。

51年后,明永乐十九年(1421),施耐庵后人大多数移居兴化白驹施家桥,后来长孙施述元(文昱)将棺柩迁到白驹施家桥了,被奉为一世祖。据传,现居淮安施河的施姓人家,即未回归兴化的也是施耐庵的后裔。刘怀玉文史老学者曾作过调查,见过《淮山东南乡施氏家谱》,此谱初修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再修于乾隆十二年(1747),三修于嘉庆十年(1805),四修于道光元年(1821)。据该谱序云,施氏祖籍为苏州吴兴人,也是因元末兵乱,一世祖施元德(德七公,施耐庵父亲)从苏州阊门迁到淮安的。当时同来的有弟兄三人,一人出家当了和尚,老八去了北方,唯有施元德定居淮安。

据兴化白驹《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施廷佐为施耐庵的四世孙。施耐庵的后人大部分走了后,或者留淮安者是个庶子,与外祖父在淮安有一定的社会联系,自己年纪又小,不愿随施氏家族而去,于是就留下来了。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白驹修施氏宗祠,主事者为施耐庵第十五代孙施永茂;清道光元年(1821)淮安施氏修家谱,主事者为施第十二代孙,若到道光二十四年,变当为第十三代孙,两者差异不大。

近几年发现,施氏宗祠中曾有一木榜,上面写着《庵公原籍和迁籍志》。清道光末年(1850),施氏第十五代孙施永茂等,修建施家祠堂,派其子施占鳌写始祖耐庵事迹,特地“借俊骑,至淮安西门内”,找到袁林甫家寻遗迹。令人惊讶的是500年过去已到清代中期,施耐庵当年所住的房子还在。袁林甫让他儿子袁吉人带着施占鳌进去看了:“书斋平房三间,中有积木,有桌凳、窗楞下隔罗贯中房间”。这就是他们师徒二人写作世界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和其它一些作品的地方,施占鳌回去后,写了篇《迁著志》。

五、《水浒传》时代背景和创作基础与淮安有关

施耐庵生活于元明交替、社会矛盾、民族冲突尖锐爆发的年代,而元朝统治者荒淫腐败,群雄割据、涂炭生灵,民不聊生,起义抗争风起云涌,元帝国开始分崩离析,这是《水浒传》应时而生的社会基础。书中以北宋末年为故事背景,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108名好汉被逼上梁山,聚众起义,朝廷招安,最后难逃绞杀的命运,注定了合久必分的下场。《水浒传》同时描写了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生死置外,一往无前,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 “忠义"二字:"忠”是反对贪官,“替天行道”,报效朝廷;“义”是劫富济贫,仗义行侠,扶危救困。

作者正是以忠义这一根主线,将梁山好汉的故事前后贯串,成为浑然一体的巨著。为了体现“忠”,作者让宋江率众招安,为朝廷效命沙场;宋江功成名就后被赐毒酒,又让李逵、吴用、花荣前来陪葬,把“忠”写到极致。这与其说是作者的局限,不如说是时代的局限。 为了体现 “义”,108条好汉尽管出身、禀性、喜好不尽相同,却个个都能见义勇为,惩恶除暴,救困扶危,使“义”成为梁山好汉共同的人格追求。

施耐庵所以与淮安结缘,为避元末之乱,举家迁居淮安(山阳)并诞生《水浒传》,这与施耐庵得到了《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也有直接关联。宋末元初,杰出的淮安画家、诗人龚开(1222—约1302),作为南宋遗民,满腔悲愤,创作了宋江等36人的画像,并据各自的绰号、姓名、形貌、性格特征等分别撰写了赞语。施如获至宝,并根据故事改编创作《江湖豪客传》,其弟子罗贯中提议改名为《水浒传》的岁月中,常常面对《画赞》揣摩苦思,使书中重要人物的性格、言行无不与画赞契合。书中还大量反映了当时淮安的地域文化特征,甚至直接将当时淮安的地名、地理形貌显现于书中。淮安(山阳)旧城南门外有处地名叫蓼儿洼,宝带河萦绕,大片苇田湿地中有座土阜隆起十丈,四周围芦荻萧萧,乃施耐庵惯游清赏之地,心甚爱之。遂将书中四位重要人物宋江、吴用、李逵、花荣的最后归宿安排于此,赋予它经久不灭的文学生命。经过再创造,以惊人的艺术才能,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108将豪侠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至于《水浒传》最后一段:“楚州蓼儿亦显灵验。彼处人民,重建大殿,添设两廊,奏请赐额。妆塑神像三十六员于正殿,两廊仍塑七十二将。年年享祭,万民顶礼,至今古迹尚存。”则是作者施耐庵美好的憧憬罢了。

施耐庵用了浓墨重彩描绘了宋代楚州(淮安)南门蓼儿洼的秀丽风光。蓼儿洼是淮安当年实有的地名,有土山,四周有水泊,由于历史的推移,陵谷变迁,今仅存一点痕迹了,宋江等人的墓祠更无法评 论。蓼儿洼其地应在今城东刘湾村境内,“刘湾”与“蓼儿洼”实为一音之转耳。近年来,常有些《水浒传》与文史爱好者来淮,去那儿凭吊一番。客人们每每于发一通历史慨叹以后,表现出心满意足的兴味。这足以证明施耐庵的神笔,使千秋万代的读者对《水浒传》产生浓厚兴趣,也使淮安风光千秋万代。

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是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荟萃了民间流传的梁山起义军的故事,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认识和爱憎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起义军农民的赞颂。施耐庵不仅有丰厚的生活底蕴,而且有很高的艺术表现才能,其创作对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增添了一份珍贵的财富。

在淮安老城区作为历史街区之一的大香渠巷7号,施耐庵与罗贯中著书处旧址,至今仍保存尚好,青砖黛瓦、砖刻木扇、古色古香,仍保留有元末明初时期的建筑风格。2009年6月12日,淮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淮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2月起,淮安区人民政府已对施耐庵与罗贯中著书处旧址,进行全面修缮改造、提升周边环境,恢复原貌对外开放。

施耐庵与罗贯中著书处旧址,座落在镇淮楼西路大香渠巷6号。

施耐庵著书处旧址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施耐庵在大香渠巷6号院内,三间小方壶斋内专心著《水浒传》

《中国人名大辞典》653页,载《施耐庵》条目全文

明代淮安(山阳)人王道生撰写《施耐庵墓志》石刻文

清代淮安(山阳)人袁吉人撰写的《耐庵小史》

清道光年间在兴化发现《耐庵墓志铭》,原石刻埋入施耐庵墓中

大香渠巷6号施耐庵著书处旧址,为元末明初四合院,大部分建筑尚保存完好

作者:董树华

作者简介:董树华,淮安市淮安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淮安区文史研究会理事、淮安市淮安区老科协协会工交分会副会长

编辑:文风

运营:文艺先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