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一等奖点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评论范文评析文章 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一等奖点评

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一等奖点评

2023-10-17 04: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一等奖点评|评论的价值在于问题意识

传媒茶话会

|

2021-12-03 19:11:25

1

原创:张显峰

导 读

评论是新闻皇冠上的明珠,也是衡量一个媒体引导力的标尺。

《山西日报》刊发的《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最大问题》一文,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一等奖。

这篇评论好在哪里?好的新闻评论长啥样?

今日,《传媒茶话会》特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新媒体副总编辑,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张显峰点评此文,并带来他关于如何写好新闻评论的看法。

点评嘉宾:

张显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新媒体副总编辑,高级记者,曾任科技日报社新闻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报党总支书记、副总编辑(主持工作),个人先后获中国新闻人物最高奖——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作品4次获中国新闻奖(两篇为评论)。

作品:

山西日报《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最大问题》文章版面

背景:

2020年国庆节期间,太原市台骀山景区发生重大火灾事故。事故教训十分深刻,全省开展大规模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山西日报》围绕省委省政府重要部署,推出关于安全生产的评论文章——《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最大问题》。

文章开头,从全省排查安全隐患的几组数字切入提出观点,即安全检查不怕发现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发现不了问题。文章主体论证部分,逐层发出疑问、剖析原因、提出建议。

作品点评:

评论的价值在于问题意识

《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最大问题》是一篇获中国新闻奖的评论,认真读罢该评论,我以为,此文胜就胜在标题上。不是说评论本身不好,而是这个标题太好。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观点的灵魂。套用一下这个标题:对于评论而言,提出不了问题就是最大问题。

评论的价值在于问题意识。它是对事实的逻辑化开掘、审视、思考,也是对事实的抽象化提炼、反思、追问。一篇评论有没有价值,关键看它有没有在事实之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人以超越事实层面的思想启迪。

由《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最大问题》说开,谈一点关于评论的浅见。

1.“问号”是评论者当有的表情符号

如果用一种标点符号来形容评论的感情色彩,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感叹号”。评论嘛,既然有“评”有“论”,大抵立场和倾向是明确的,要么肯定,要么批评,感叹号自然贴切。

但感叹号包含的语气太直,这样的评论一针见血,甚至让人读得心惊肉跳,如果缺乏判断、看得不透,就容易把受众带入一种情绪的误区。写评论和谈心是一个道理,有的事情、有的人适合直来直往,但换个人、换件事情,这种“直”未必就有效果。

在信息和观点泛滥时代,“问号”是评论者当有的表情符号,也是专业媒体应当坚守的一种建设性语言。当媒体人心中有了问号,才可能把受众心中的问号拉直。

“问号”不是咄咄逼人的质问,而是基于理性认知的循循善诱。从感受和疑问说起,引发更多共鸣和思考,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同。共鸣是情绪建设的基础。受众有共鸣是一篇评论最大的成功

2.新闻评论不能做舆论的“应声虫”

写评论最忌人云亦云。舆论都在喊打的时候,追上去扔两块砖头,这是最没有出息的。

然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对评论的时效要求高了,“扔砖头”的评论也就多了,一个事件发生,谁都知道该骂,于是就看到很多比“呸、呸、呸”高明不了多少的评论。与这个对应的是一些传统媒体的评论,一个政策出台,谁都知道很好,于是就看到很多和“好、好、好”差不多无味的评论。这样的评论,只不过是舆论的“应声虫”,拍砖的无关胆识,叫好的亦无关智慧。

共鸣当然是重要的。共鸣不只一种,你所批评的正是读者想批评的,是一种共鸣;你所讽刺的现象能让一些人“对号入座”,也是一种共鸣;你所表达的某个观点会让读者“于我心有戚戚焉”,更是一种共鸣。

但共鸣不是“应声”。评论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共鸣上。理性是评论的灵魂。理性建立在共鸣的基础之上,但又超越共鸣。一味地追求共鸣而疏于升华,会使评论陷入思想的平庸,价值也大大降低。无论是肯定、批判还是建议,目的在于引导一种价值,使人们的认识趋向常识、正义和科学的理性。

3.评论要讲表达效率,也要讲文本价值

《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最大问题》虽然是获奖的评论,但也难免命题和写作的局限。如果非要谈一点遗憾的话,我认为它写得“太像”评论了,作文的痕迹重了一些,文章的洒脱少了一些。相比标题,评论本身的文本价值弱了一点。

我曾经写过九年评论专栏。后来换岗,栏目就停了。有一天当我整理发表过的评论的时候,每重读一篇旧文,都有恨不能重来的遗憾。很多评论时效性很强,但因为作文的仓促已经没有多少回味的价值。

相信应该不只我有这样的感受。这是一个观点泛滥的时代,快餐式阅读使评论已经变成了立等可取的“煎饼”。所以报纸、网络上很多都是就当天的新闻事实进行评论,直接亮明观点,并不讲究写法,这样做自然有时效性优势,也提高了表达效率,但附加值却降低了,很难让人有第二次阅读的兴趣。“文以载道”,“文”之不存,“道”将焉附?

我读文章有一个习惯:只要语言很糟糕,马上就扔到一边。同样一件事,你怎么解构这个事实,怎么分析其中的常识,都应该有所讲究。我是比较主张新闻评论有一点杂文味道的。有人说,现在表达环境不一样了,不需要杂文那样曲里拐弯的表达方式了,有话直说。我不完全赞同。观点和立场要直接,不要掩饰,但表达还得讲究艺术,讲究美感,学会用情,既要给人悬念,也要留有余地。直说,说深了容易过头,说浅了隔靴搔痒。

有时候,幽默诙谐的讲述中透射的犀利要比义愤填膺的观点有力得多;感同身受的换位思考和情感交流要比直白的表达有利得多。评论崇尚理性,并不意味要板起面孔讲话。理性地思考问题,但要艺术地表达观点。评论的力量不在于作者的态度有多强硬,用词有多犀利,而在于语言的渗透力和逻辑的张力。

鲁迅的杂文之所以流传至今还被评论者视为宝典,不仅仅因其思想的锐利、一针见血,其看问题的深邃以及传导问题的文本魅力恐怕也是其传世久远的重要原因。

部分图片来源于花瓣美素

编辑|张佳佳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到:

1

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