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评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评析作品的特点 近几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评析

近几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评析

2023-07-25 20: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内容:

  普利策奖也被称为普利策新闻奖,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立,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研究发现: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报道的新闻人物以弱势群体为主,大多属于低端下层阶级。在新闻媒介高度商业化的大环境下,能做到这一点殊为不易,反映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作品作者和普利策新闻奖评委会对新闻媒介人文价值尺度的重视。这对于扩展我国新闻界的人文视野,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特色分析

  表1:近年普利策突发类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

  表2:近年普利策专题类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

  总体而言,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总能引人深思,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那些照片无论从引人注目的程度还是从撼人心魄的程度上来说,都令人心生感动,比较之中,的确可以看到我国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报道题材。在近五年的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中,人文社会类题材的摄影作品所占比例为50%,其次依次为灾难类、战争纷争类、政治类。从报道题材来看,负面新闻占很大的比例,其实这也是历届获奖作品的共同特点。面对客观现实、关注人生百态、从正面鼓舞人,从反面鞭策人,或许这样才是对待客观事实的一种成熟的态度。但是,在用镜头进行叙述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度”的把握,掌握好分寸,否则会起到反面的作用。

  2.关注小人物和地方新闻。2011年普利策突发性新闻摄影获奖作品主题是海地地震中人们的惨景,镜头对准的是一个个普通的海地民众,图片生动地记录了海地地震给当地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心灵创伤。另一项摄影奖即特写摄影奖授予了《洛杉矶时报》,该报记者用镜头讲述了洛杉矶的暴力受害者群体。摄影师的同情心和双眼成就了这些富有人性的照片,照片背后的故事不仅仅引起人们对无辜受害者的关注,也唤起美国社会对暴力问题更多的反思与行动。

  3.大量使用广角镜头,扩大照片的张力。广角镜头适于展现画面主体及其所处的环境,善于夸张前景和表现景物的远近感,这有利于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图片和受众的接受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张力,这种张力会在传播过程中使图片本身的价值达到最大。2008年突发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描述一位在报道缅甸示威活动时中弹身亡的日本记者。画面强调了中弹记者对新闻事业的执着,他在倒地后仍手持摄影机记录,直到他几乎已不再活动。同时画面也拍摄出了路边示威群众与缅甸军政府的激烈冲突。这些都以其广阔的视角向人们呈现摄影记者崇高的职业精神与缅甸国内的混乱程度。

  4.侧重传递情感。在新闻摄影中,表现的核心是人,所以很多摄影作品很注重表现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注重将与事件相关的各色人物情感及内心世界凸显出来,充分发挥摄像的特长去张扬它,给人留下十分强烈的印象。正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给了作品持久的生命力,与此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与中国新闻摄影奖作品的对比

  中国的新闻摄影奖中比较知名的主要有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华赛”等。在对比分析中西方的新闻摄影作品之后,笔者发现,中国的新闻摄影奖评奖过程中存在如下几点不足:

  1.重政治,轻信息。“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之一。无论在哪种社会制度下,新闻传播都得“讲政治”。但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如果只讲政治,不讲新闻传播规律,就会起到阻碍新闻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作用。中国的新闻摄影图片更倾向于为政治宣传服务,对于图片本身的信息要素考虑较少。新闻摄影的主要目的是以视觉的方式传递新闻信息,过于服从政治需要,难免忽视信息量原则,而这种图片是难以成为优秀的新闻摄影图片的。

  2.侧重事件的重大性,轻视图片表现力。有这样一种说法,新闻摄影是在“评新闻事件”,而不是“评新闻图片本身”。这类说法早已引起关注,但时至今日依旧未得到根本解决。新闻摄影奖评选不是评新闻事件,而是评新闻图片,不仅要看事件是否具备了新闻价值,而且要看图片拍得好不好,有没有很好的表现形式。

  3.重宣传,轻新闻。我国对新闻摄影奖作品更倾向于在新闻与宣传之间做一定的权衡。例如在报道灾难性事件的时候,我国媒体更愿意把焦点放在“人定胜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一方面,即抗灾、救灾等方面。诚然,这是灾难新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选择方式也着实讴歌了善良的人性,鼓舞了灾难中的人民,稳定了民心,但这种报道方式让受众难以见到灾难本身的面目。要知道后者才是最有报道价值的地方。因为新闻的基本功能是传播信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责是向受众传播到底发生了什么,也就是说,事实本身才是新闻的本位。抗灾、救灾是善后事宜,它只是报道的一个方面,而不应成为报道的重点。

  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随着新闻理念的不断完善,这些陈旧的认识已经大为改观。

  对我国新闻摄影的启示

  1.既要重视中国特色,又不可轻视国际规则。在新闻领域的交往中应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正视彼此的不足之处,从而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跨文化的交流。要想加快中国新闻摄影走向世界的步伐,实现真正的国际交流,摄影界的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自我陶醉等自恋情结必须改变,但是也不可妄自菲薄。中国新闻摄影界的评选标准,既要认真总结新闻摄影的中国特色,又要深入研究新闻摄影的国际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加快腾飞的步伐。

  2.中西合璧,开拓创新。在进行新闻摄影报道时,我们应选择的报道方式是:心存关怀、坦然面对、客观报道、深入思考。既要与普利策奖等其他国际性新闻摄影比赛有所不同,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又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遵循国际化的准则,或许这样才能既避免笼统和肤浅,又避免误入感官刺激的误区。在新闻摄影的探索方面,新闻工作者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新闻记者适应形势需要培养新思维。文字记者靠的是逻辑思维,摄影记者靠的是瞬间思维,两者之间有质的不同。现代报纸对摄影记者的要求是既要具备理论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在特定问题上摄影记者的作品应达到主题的广度与深度相结合。要在准确的时间、场景,拍摄到稍纵即逝的极具新闻价值的瞬间。要达到上述要求,迫在眉睫的是要提高摄影记者的综合素质,这就包括政治敏感、理论水平、文化修养等等。

  4.加强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发展。摄影理论是我们的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理论方面的研究能力、水平、成果与30年前是不能同日而语的。1983年,我国第一届新闻摄影理论年会召开,这是我国乃至世界新闻摄影界的创举。连续七届的理论年会,极大地推动了新闻摄影理论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好的思想理论主张。但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走出“理论薄弱”的境地,与国际相比,我国仍有很多不足。因此,在现阶段,我们有必要建立起强有力的资金、人员组织,并且有战略性地策划和实施重大研究课题,这不仅能使我们的理论研究更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实践性,而且能够迅速提高我们的摄影技巧和水平,加快我国新闻摄影走向世界的步伐。

  (作者单位:胶州市新闻中心)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