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新闻特写范文800字【最新11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特写的例文 优秀新闻特写范文800字【最新11篇】

优秀新闻特写范文800字【最新11篇】

2024-07-05 19: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优秀新闻特写范文800字【最新11篇】 2024-05-04 17:24:55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这里是人美心善的小编醉清风帮大家收集的11篇优秀新闻特写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新闻特写 篇一

我们小记者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平时接触最多的还是校园,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因此与长期处在新闻岗位的大记者相比,在新闻时效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但若论对事物的了解和观察,我们小记者又具有自己的优势。所以我们如果能从平时的细致观察中发现新闻,多写些新闻特写或新闻评论,同样能拥有自己的读者群。

■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是指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场面或镜头,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报道的一种具有现场感的新闻体裁。它是新闻体裁中极富表现力的一种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是再现新闻事件或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通过抓住新闻事件、人物的某些重要场面或具有特殊意义的某些片段,用描法给以集中、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在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印象的同时,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根据对象不同,新闻特写可分为事件特写和人物特写。描写是新闻特写的主要表现手法,但必须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如实描绘真人真事时,细节也必须真实可信。要以现场观察为描绘的基础,像拍照片一样“拍下”现场的真实情景,捕捉典型瞬间的生动形象。写作时要求集中、突出,切忌面面俱到。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指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的一种体裁。简而言之,新闻评论就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新闻评论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在报纸上经常看到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都属于新闻评论,简单来说,它就像大家平时写的议论文。

新闻评论有以下三个特点:

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

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新闻特写与新闻评论的区别

新闻特写与新闻评论两者之间的区别可以说是一目了然,同学们可将它们简单地看成是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区别。

题材:新闻特写选材范围广泛,既有对人物、事件的特写,还有对重大场面和典型片段的特写;而新闻评论一般是对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进行评论。

新闻特写经典 篇二

田径场上东京的夜,明如白昼。人声鼎沸的标枪赛场,喧嚣打不破刘诗颖的沉静,她正在准备开始自己的第一投,观众席上的中国教练员紧张地注视着她。

只见她微微后退,慢跑起步,干脆地举起有一多斤重、两米多长的标枪,逐渐加速,调整重心,浑身气力汇聚于右臂,手臂后拉以便借力,只等爆发的那一瞬间,力量可以急促地迸发出来。动作有条不紊,一气呵成,在短短的助跑道上做好了所有准备。蓄力后奋力一掷的刘诗颖,迅速站定,望向带着疾风、如流星般向前飞去的标枪。

标枪在半空划过一道弧线,轻松地越过65米线,径直向后扎了过去,她第一掷就取得米的好成绩。在强光灯下的东京奥运赛场,她凭借这一成绩,为中国女子标枪赢得首枚奥运金牌,为中国再添一金。

新闻特写300字 篇三

9月12日,全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开始了!奥运冠军全红婵、陈芋汐、张家齐同场竞技。这可谓是神仙打架。

全红婵二、三两跳稍显紧张,动作有些许瑕疵,陈芋汐第三跳后以分排在第一,而全红婵则以分暂居第三。

前面两跳的瑕疵,让全红婵顶着压力开始第四跳,只见她沉静自若好像不以前两跳的瑕疵而紧张,反而很轻松,她倒立着,双手离开跳台,她犹如一根笔直的箭,插进水里,四周的水花则悄然不惊,她在空中的转体,灵活自如,这短短的几秒,她的动作完美,干净利落,找不到任何瑕疵。

这第四跳再次上演了“水花消失术”,三个有效分分别是、和10分。她也凭借这一跳实现反超,以分超过了分的陈芋汐。

这位年仅十四岁的姑娘不仅是东京奥运会十米女子跳台的冠军得主,又获得了全运会的金牌,年少有为。

观众们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表达对全红婵的赞赏。

新闻特写经典 篇四

“呼哧、呼哧。”他站在百米跑道的前端,大口大口地呼吸着。他镇定地望着终点的红线,心里满是激动。天上的白云缓缓地飘着,烈日狠毒地炙烤着大地。观众席上千名观众一起望向起点处,屏息凝神,心也在怦怦地跳着。他缓缓地降下身子,左脚踩紧地面,两膝弯折,右脚在后方稍微踮起,双手撑着地面,不停地做着深呼吸。

在观众的一片期待的眼神中,裁判扣下了发令枪的扳机。“啪”地一声,包括苏炳添在内的十二名运动员一起向前冲去。苏炳添迅速地抬起右腿,迈出了蕴藏着巨大能量的第一步。紧接着,他又用力一蹬右脚,迈出了第二步。从现在开始, 他的双臂紧紧地绷直,一会儿往前摆,一会儿向后收,其他运动员则被甩在后边。一瞬间,他那坚实有力的肌肉犹如一个个油罐,为他的身体提供动力。四周的观众也都不停地呼喊着“苏炳添加油。”他望向终点的红线,那好像是彩虹最耀眼的部分,在不停吸引着他

紧接着,是冲刺阶段,同时伴随着观众的震耳欲聋的呼喊声,他似乎更有力量,就像白云中的一道闪电。一百米的跑道对他来说似乎特别轻松,让他轻而易举地展示“亚洲飞人”的实力,从前摆的手臂,一直延续到奔跑不歇的脚掌。有两名运动员与他旗鼓相当,可苏炳添并不慌乱。他在最后的几十米中,更展示了他的神速。他更快地摆动手臂,双腿不停地交替前进,已经快到重影。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他已经深深地吸上一大口气,右脚往前迈出,踏出了长长的最后一步,并成功超越了对手。终点红线拥抱了这位飞速冲来的战神,四面云彩则悄然不惊。

“太棒了!太棒了!秒,苏炳添打破了自己的记录!”讲解员激动地呼喊着,随之而来的是一大片欢呼声,整个运动场都沸腾了,大家都为这位打破了亚洲百米记录的飞人表达由衷的赞赏。

苏炳添无比欢喜,他拥抱了另外一位运动员,随后坐在地上,举起双臂,躺倒在运动场中,他难以压制心中的喜悦,尽情地欢呼着。这位中国短跑运动员,再一次打破了亚洲纪录。阳光照在苏炳添的脸上,显得格外温暖。观众们也都呼喊着这位“苏神”。

新闻特写 篇五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特写;以小见大;情理交融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083-02

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对能反映人和事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片断,作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处理的一种文体[1]。由此看来,新闻特写具有天然的镜头感,符合电视传播的特点,适合表现新闻的现场声画。因此,在当今的电视新闻实践中,电视新闻特写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同类题材的电视报道中,电视新闻特写往往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以各电视媒体对云南遭遇连续多年严重干旱的报道为例,很多电视台采用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消息等方式进行报道,而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周刊》则采用新闻特写的方式,在几条关于云南旱灾的新闻特写中,2012年2月25日播出的《当水成为礼物》则最有魅力。

一、选材典型,以小见大

衡量一篇新闻特写的构架是否成功,首要的一点就是看所写的内容是不是截取了新闻事件的一个横断面并将其放大[2]。所以,电视新闻特写关键在选材上。新闻特写要放大和再现某个细节或片断,那就要考虑截取的横断面是否经得起放大,是否具有典型的意义。新闻特写适合的主题很广泛,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素材可以做成特写消息,只有那些富有个性的、与众不同的、有典型意义的才能让新闻特写的魅力真正散发出来。电视传播的特点之一就是转瞬即逝,电视新闻只有在一个有限的时段中,集中表现一个典型情节,将事件的细节表现透彻,才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新闻特写正是这样一种表现方式。电视新闻特写《当水成为礼物》用云南省抚仙湖旁一户人家的婚礼作为报道对象,来反映云南持续干旱的严峻现状。片子开始便交待事件背景:解说词 早上七点多,住在云南省抚仙湖旁禄充村的张勇平就开始忙碌了,这天是他妹妹家娶媳妇的日子。画面 张勇平一家人正在准备“大礼”——一桶一桶的水。

结婚本不是新闻,结婚送礼也并不稀奇,可在婚礼上把水当成礼物就不多见了。记者通过实地采访,发现了这一富有特征的典型事例,平中见奇、以小见大地反映了云南旱情非常严重这一大主题。既然能否捕捉到新闻事件中最富意义和情趣的横断面,是拍好电视新闻特写的关键,那这就对记者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新闻敏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注重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才能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中,捕捉到最值得放大的亮点。需要注意的是,新闻特写对于细节的“放大”,绝非渲染夸大,而是对一个横断面通过详尽、生动地表现,来反映大的主题。《当水成为礼物》与其它反映云南旱情的新闻相比,其魅力就在于,它不是简单枯燥的数字罗列,不是抗灾保民生的歌功颂德,也不是一味呼吁大家关注旱情保护环境的说教,而是以点代面,以局部反映全貌,用具体的事例吸引人,然后让观众自然而然进入思考的情境。

二、形象生动,如临其境

消息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而新闻特写则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用它对捕捉到富有特征的情节进行形象生动的展现,使观众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电视新闻特写通过“镜头”将所选片段的精彩情节“再现”给观众,画面真实可信,富有动感。所以,有人也把新闻特写形象地称为“视觉新闻”。电视新闻特写《当水成为礼物》中,用形象生动的画面给观众展现了一幅“送水——用水——等水——缺水”的画卷。“送水”配有张勇平一家用农用车拉水的画面,并结合生动、详细的解说让观众了解情况。

解说词 为了让外甥的婚礼如期举行,张勇平决定把水作为礼物。这五个大水桶和一个蓄水缸就是今天要送去的第一车礼物,要赶在新郎新娘九点进门之前送到。这一车水能拉七百多公斤,张勇平打算为今天的喜酒送四次水。别小看送水当礼物,灌水麻烦不说,光运费就要花三百多块。

“用水”配有张勇平的 正如张鲁芬的同期声所叙述的:

同期声 张鲁芬:我们洗菜先紧着干净的洗,白菜干净点先洗,洗了看着水清还要接着洗芹菜,接着又洗葱,(记者:最后是耗水的土豆?)恩,水干净又拿来洗土豆,始终洗不干净又削皮。可见,张鲁芬是这婚礼上最忙碌的人了,不仅要忙着招呼亲戚客人,又要担任合理用水的“总指挥”。三十多桌的宴席,要洗很多的蔬菜,如何把菜洗干净,又不浪费水,张鲁芬着实费了一番心思。“等水”既配有群众为了基本的生活用水排队打水的场面,也有婚礼上洗菜盆周围放着的空桶,而这些空桶是邻居们希望打一些洗菜的水,回家可以喂猪。“缺水”的画面就更生动了,除了以上这些能反映云南旱情严重的场景,在片尾还用到了寸草不生、稻田龟裂的静态图片。比起枯燥的数据罗列,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更具表现力,更能让非旱区的观众感同身受。

三、情感细腻,感染力强

新闻特写不仅要有强烈的可视效果,更要震撼读者心灵。新闻特写的感人之处,往往是通过强烈的感彩表现出来的,而不是靠所谓的客观陈述来表达的[2]。而对于电视新闻特写来说,电视丰富的视听元素让电视新闻特写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细腻,感染力更强。能够表达细腻情感,具有极强感染力的元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其一,同期声。报纸上,新闻特写在写作时是非常重视直接引用的运用。直接引语不仅是营造现场感的有力武器之一,也是表达倾向性、揭示主题的手段之一。所以,可以使用恰当的直接引语来“点题”,以加深特写的内涵与“味道”,实现一种“同期声”的效果[3]。报纸需要一定的手段达到“同期声”的效果,而电视本身则就有同期声的元素。就拿同期声中人物声来说,在这条新闻中,记者就选取了事件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关键话语。同期声 张勇平:妹妹的儿子结婚嘛,今天心情高兴,特别换了一身新衣服。同期声 张鲁芬:如果是没水就办不成(喜酒)……同期声 新郎王雄:收到最珍贵的礼物是舅舅送的水,这个水是舅舅从抚仙湖边拉来的……同期声 邻居刘文辉:也没什么东西,送两只桶给你家接点水使使……这些同期声的使用自然真实,更具可信性。再经过记者精心的安排,既传递了结婚这件事的喜悦之情和收到水这个礼物的感激之情,也反映了缺水的无奈,让人感觉到水对于这场婚礼的重要性。观众在接收了同期声传递的信息时,不仅了解了采访对象真实的情感,同时也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其二,特写。电影特写镜头的出现,是电影艺术史上一个重要发展。特写是所有景别中最具有艺术效果的一种,在表现人物性格心理、反映事件特点本质时,可以起到象征、暗示、夸张、渲染等艺术表现效果。新闻客观、公正的特点使得电视新闻长期以来,在运用特写镜头上比较谨慎。其实,在电视新闻特写中,记者可以合理使用充满魅力的特写镜头,形象反映新闻事实横断面中的最富有本质特征细节。就像文学中的描写,既有画面也蕴含深意。本篇新闻中,出现过多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写镜头,如:水流非常细小的接水口,几近干涸的村外小水洼,令人垂涎三尺的宴席饭菜,被当作礼物的水和水桶等,这些细节的表现既有反映旱情的,还有生动有趣的婚礼现场,以景吸引观众,以情打动观众,使观众深刻感受到了电视新闻特写的魅力。

其三,音乐。在电视新闻中使用背景音乐也曾学界和业界讨论的焦点。目前的实践表明,合理地使用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让观众更好地接收新闻信息。《当水成为礼物》开篇用节奏感较的轻快音乐引出地点、人物、事件,渲染张勇平一家人为外甥准备结婚大礼的喜悦之情。展现婚礼热闹现场时,同样也配以欢快的音乐,营造出感染观众的细腻情感。片尾结束时,音乐舒缓,配以令人震撼的土地干枯画面,烘托了旱情严重的现实,营造了让观众思考的情境。

四、情理交融,引人深思

一篇好的新闻特写,不止要有景有情,还要有理,情景交融、情理交融、引人深思,才能真正展现新闻特写以小见大的魅力。新闻特写在进行写作时,要求感性描写与理性思考互动,层层深化,反映主题。电视新闻中的解说词,是说理不可替代的重要元素。在叙述新闻事实时,做理性科学的分析评论,是深化新闻主题的重要手段。同时在解说词写作时再加入一定的背景材料,可以使新闻特写变得更加厚重,对拓展新闻特写的内涵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片中有这样一段话:解说词 没钱办不了喜酒可以理解,没水就办不成还没听说过。原来,干冲村虽然离抚仙湖只有几公里,但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缺水的地方,再加上从2009年以来云南持续干旱,这个五百人的村子断水已经半年多了。村里人日常生活用水除了政府不定期送以外,就只能靠村外的这个小水洼。为了打水,村民常常半夜三更去排队。这些水连日常生活都很难满足,就别说用水量很大的请客办喜酒了。

解说词穿插在对婚礼现场的描述中,用背景资料给观众交待事件的背景,既增加了信息量,使内容有了广度,也起到了加深理解、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尾的升华对于电视新闻特写的情理交融同样重要。本片共4分46秒,在片头至4分16秒之间,生动勾勒了婚礼现场用水的场面,让观众如临其境。而在最后30秒,现场再现戛然而止,情绪表达水到渠成,用图片、字幕、音乐相结合的形式使这个典型个案理性升华。

画面选用了8张新闻照片,分别反映云南旱灾严重现状和人民用水困难;字幕显示:“大旱第三年袭击云南;120多条中小河流断流;400多座小型水库和坝塘干涸;242.76万人饮水困难。干旱还在持续……”;音乐选用慢拍的舒缓节奏,给人一种深思惆怅之感,再配以慢镜头的剪辑,引人深思,使主题思想自然深化。正如新闻的标题所写,当水成了礼物,我们应该做何感想,有何反思,如何行动。电视新闻特写《当水成为礼物》,以典型的选材,形象的画面,细腻的情感,再加上理性的升华,在诸多关于云南旱情的电视报道中脱颖而出,既有观赏性也有思想性,让观众从一则看似轻松诙谐的事例,体味出新闻事实的深意。而这不仅是这条特写的魅力,更是所有电视新闻特写应该达到的标准,即:以小见大、如临其境、感染力强、引人深思。

参考文献:

[1] 刘海贵著。中国新闻采访与写作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 孟昊忡。把握好新闻特写的三个要素[J].军事记者,2012(2).

期刊杂志 篇六

一旦具备了稳定的文章数量、质量、及固定的出版进度,那么杂志社就是时候接触一个或几个提供索引摘要服务的供应商了。虽然每个学科可能有些特定领域的索引摘要,下列是一些最知名的,我们将为您逐一介绍。

首先你要弄明白3个名词的定义,也就是代表什么意思:

1.SCI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于1957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简称ISI)在美国费城创办,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创办人为尤金·加菲尔德(EugeneGarfield,September16,1925~)。

2.EI

《工程索引》TheEngineeringIndex是供查阅工程技术领域文献的综合性情报检索刊物。简称EI,1884年创刊,年刊,1962年增出月刊本。由美国工程信息公司编辑出版。每年摘录世界工程技术期刊约3000种,还有会议文献、图书、技术报告和学位论文等,报道文摘约15万条,内容包括全部工程学科和工程活动领域的研究成果。出版形式有印刷本、缩微胶卷、计算机磁带和CD-ROM光盘。文摘按标题词字顺编排,年刊配有著者、著者工作机构和主题等3种索引,以及引用出版物目录和会议目录;月刊只配有著者和主题这2种索引。另外,单独出版《工程标题词表》、《工程出版物目录》和多种专题文摘。主要特点是摘录质量较高,文摘直接按字顺排列,索引简便实用。

3.期刊基本定位:

从严格意义上说,期刊杂志并无部级、省级的区分标准。因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早就声明:中国的出版物,只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没有所谓部级、省级等的等级。

区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通常将某刊物说成是部级的,某刊物是省级的或市级的。这种划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一些用处。这种划分的标准,大致是:

部级期刊:

一般说来,“部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部级刊物。

省级期刊:

即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部门、委办、厅、局、所,省级社会团体和机构以及各高等院校主办,在新闻出版部门有登记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

核心期刊:

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

(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新闻特写范文字 篇七

小鸭发卡的俏皮,胡萝卜发绳的靓丽,精致指甲的修长,耳边钻戒的闪亮,犹如一朵盛开的桃花,羞红了脸,却令人沉醉至此。黄色射击服的帅气,髙丸子头的昂扬。她在那里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在大气与可爱中游走,在甜美与冷静中自由切换。她挺身屹立在赛场上,无所畏惧,沉稳大气。紧捏子弹上膛,那枪口一上一下,在不断地找着角度,左手轻轻扶住枪身,右手随时准备扳机。这是最关键的一枪,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杨倩一路过关斩将,经历过前有猛虎,后有追兵的日子;经历过起起伏伏,一下子到了第四的时候,也经历过榜首的荣耀时刻。但最终与强手正面对抗时,落后对手0。2环,在射击队员看来,这一毫一厘都牵挂着他们的心。表面平静如水,内心似有火山即将迸发。

最后一枪。杨倩把背慢慢挺直,让那把枪靠在自己的肩膀上。轻轻闭上眼睛,长长的呼出了一口气,她在调整,在平复自己那颗紧张的心。略一偏头,眼神坚决而又勇敢,轻轻低下头,觇孔瞄准,轻一扳机,她打出了9。8环,远超对手于身后,杨倩赢了,创造了属于她自己的奥运会历史:251。8环。

戴上奖牌的那一刻,杨倩比了一个大大的爱心,笑眼弯弯。最后的四枪,她顶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负重而行,但她做到了,她赢了。这位00后的小姐姐,为自己争光,也为国家创造了荣耀。

万彤

新闻特写经典 篇八

新闻特写

5月10日17时32分至18时15分,岷县发生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8个乡镇万人受灾。关键时刻,乡村两级基层党组织迅速行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迅速投身抢险救援一线,充分发挥乡镇党委的领导核心和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实际行动在抗洪抢险救灾第一线践行创先争优的承诺。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灾害,换届后的乡村两级党组织接受了一次“大考”,第一时间维护了灾区人民的最大利益。

一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座堡垒。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岷县各级党组织迅速组织16000多名乡村党员干部,紧急开展救灾行动。转移群众、抢救伤员、道路清淤、排查险情等工作同步进行。灾害发生当晚,及时将1263名群众转移到乡镇政府会议室、干部宿舍和乡村学校等安全地带,同时搭建临时帐篷,动员群众投亲靠友,共分散安置灾区群众万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一位70多岁的农民动情地说:“关键时刻,党组织是冲不垮的堤坝,是我们的主心骨。” 茶埠镇沟门村是受灾最严重的村之一。洪水裹挟着沙石汹涌翻滚,肆虐房屋、道路和河道……山洪的咆哮声、老人孩子的哭声、冰雹猛烈敲打屋瓦的破裂声响彻山村。灾情就是命令。茶埠镇党委立即启动防汛应急预案,成立了茶埠镇“”抗洪救灾指挥中心,下设办公室、抢险救灾及灾情核查组、善后工作组。迅速组织全镇8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奔赴受灾最重的沟门村,冒雨进行紧急转移安置,帮助群众抢险救灾,妥善安排生产生活。

禾驮乡石门村在这次灾害中由于撤离及时,全村无1人伤亡。这一切,都应归功以石寿芳为书记的石门村党支部。灾情发生后,党支部在认真查看、核实并分析灾情后,及时动员党员干部和村民,迅速展开了紧张有序的抗灾救灾工作。针对村旁一座主道桥梁被堵,洪水淤积,对村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现状,村党支部组织党员突击队及时清除了桥洞内外的树干、电线、车轮等杂物,疏通水流,从根本上消除了次生灾害的发生;面对部分无家可归的村民,党支部动员他们暂时投亲靠友,就近寄住到安全地带的村民家里;针对生活物资紧缺,群众生活缺少保障的现状,党支部在安抚群众情绪、倡导村民相互帮助的同时,积极上报灾情,公平发放救援物资。石寿芳说:“党支部只有在群众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发挥好作用,老百姓才能认可你,夸你攒劲。” 灾区缺电、缺药、缺帐篷,但运输物资的主要通道省道306线(申都段)严重堵塞。救灾必先抢通生命线。5月11日,申都乡党委积极组织协调,发动全乡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调动装载机5辆、挖掘机2辆,组建党员突击队、民兵抢险队、志愿者服务队全力开展工作,从上午8时至下午15时50分省道306线(申都段公里)生命通道被打通,保障了全乡以及兄弟乡镇救灾物资运送和伤亡人员转移安置以及险沟险段人员撤离。“解决好灾区群众的吃、穿、住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整个救灾工作的核心。”申都乡党委书记朱江龙面对灾情掷地有声地说。

李书记可是个大好人!“^v^没有李书记的帮助,我们今天可能还没有干净的水源!”。.。.。.提起老党员李三个,申都灾区的灾民们个个赞不绝口。其实李三个并不是当地的书记,他现在的身份是修建申都乡人畜饮水工程及河堤修筑的个体老板。他家住在岷县西寨镇上山村,曾在村上当了三十多年的村支书,所以大家都亲切的叫他“李书记”。灾害造成停水、停电、通讯中断,群众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救人!“李书记”立刻调动自己仅有的两台车辆,带上在身边的3个工程队员火速奔向受灾点。天黑了,紧急救灾指挥中心乡政府人影慌乱,匆匆忙忙,办公设备不能启用。“李书记”知道了,赶忙运来了工地上的发电机;没有柴油,“李书记”拿出自己身上仅带的300多元去购买。终于,指挥中心的灯亮了,抢险工作高效展开了!灾民饮水告急,李书记又带上自己的人员出发了。经过一天多的奋战,洁净的水源疏通了,灾民的饮水解决了。然而,“李书记”的工作并未停止,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仍奔波在抗洪抢险第一线。他常说,自已虽然已离开了村支书的岗位,但还是一名党员,无论在任不在任,心里一定要有老百姓。

一场暴雨,一片灾难,一次考验。面对严峻的灾情,岷县各级党组织迎难而上,全力抗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起了保护人民群众的铜墙铁壁,使鲜红的党旗在岷州大地更鲜、更红。

优秀新闻特写范文字 篇九

孙梓洋

观全局战略,复赛事精粹。实时联中运动会又开始了,让我们看看各路神仙又打出了哪些精彩操作吧。

来看这把!45vs45的拔河挑战赛,15班对阵?班。

现在双方都在发力,一场势均力敌的小试探后中间的红色判定线靠近对方,15班有些小劣势。不过没有关系!严弘睿率先发力,扳回一点距离,紧接着再往后仰,企图多拉一点距离。诶,不对,对方抓住严弘睿喘息的空隙反打,十五班反应不及,超过三个人被拽倒在地。这波啊,这波是巨大的劣势。面对对方刮痧般拉扯,15班不断有人脚底打滑。五厘米,四厘米,对方马上就要赢了!三厘米,四厘米!什么!严弘睿肩扛着绳子,发出了气吞山河的嚎叫。这波节奏带的好啊!刚才摔倒的人都起来了,形式逐渐逆转了。只见严弘睿两眼一闭,牙齿紧咬,一步一步挪着脚前进。好!三厘米,两厘米,一厘米!条子哥(严弘睿)临门发力!瞬间将绳子扯了过来,也是轻松拿下了这把的比赛。从巨大的劣势到逆风翻盘,条子哥(严弘睿)再一次的证明了,谁,才是这个星球上最重的男人。

新闻特写 篇十

【关键词】广播特写广播新闻感染力

特写,是新闻报道的一种体裁。它以文艺手法播写所报道的人物或事件,再现场景和气氛。广播特写则是运用语言和实况音响,以类似影视特写镜头的方式,真实、突出地再现客观事物、人物及其活动场景的专稿形式。其主要着眼于再现人物或事物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局部,而不是全貌或全过程,所以更加重视捕捉典型情节和细节,侧重于对典型局部的横剖面作较为细腻的描述。

笔者认为,广播特写有以下特点:选材的吸引力、角度的独到、音响的生动、人物形象的鲜活。

下面以广播特写《沙漠里飞出绿色的歌》和《我们都是一家人》、《站在胡爷爷身边我不害怕》为例对这些特点进行阐述。

一、选材的吸引力

《沙漠里飞出绿色的歌》运用广播特写的表现手法,讲述了一对蒙古族青年男女鲍永新、于艳文新婚后离开家,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上植树种草、奋斗15年,把沙漠变成绿洲的感人故事。主题集中、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丰富的现场音响加上记者亲切自然的讲述,把听众带到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画面中,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

《站在胡爷爷身边我不害怕》和《我们都是一家人》则分别以总书记、总理到青海玉树灾区看望儿童和群众为选材,事件的特殊性和人物的显著性,使这两篇特写非常引人关注,也更具吸引力。

二、角度的独到

特写《沙漠里飞出绿色的歌》的开头是:流水淙淙,鸭儿在林间嬉戏;鸟儿啾啾,洁白的羊群在草原上悠闲地漫步……这是沙漠里的一个景象。一对年轻人用15年的青春岁月把荒芜的沙漠变成了绿洲。

文章的开头以散文式笔触,描写了记者见到的美丽的沙漠草原景象。接下来,记者以对鲍永新、于艳文的采访实录,加上记者亲切自然的讲述,把听众带回15年前,新婚夫妇俩从承包之初的满地荒漠到现在满眼绿色在沙漠里创造奇迹的艰辛历程。

《站在胡爷爷身边我不害怕》的开头是:心手相连,玉树不怕。总书记来到玉树州孤儿学校看望那儿的孩子们,13岁的藏族男孩嘎松金巴就站在胡爷爷的身边,他说刚开始还有点紧张,可看到胡爷爷那么慈祥就一点都不怕了。

可是当爷爷来学校,老师让他站在胡爷爷身边时,这个男孩还是有些紧张:“刚开始有些紧张,就觉得那么伟大的一个人站在身边就有点紧张,后来不紧张了,他很温柔吧。慢慢的就不怕了。”最后当勉励这些孤儿学生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并在黑板上用力写下“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时,记者再问嘎松金巴怕不怕,他坚定地回答:不怕!

这篇特写,主要描写了孤儿学生嘎松金巴地震后怕、不怕两种对立情境的转换,通过这个着力点,再现了总书记情系灾区儿童的亲民之风。

三、音响的生动

广播是一门听觉艺术,是靠听众的耳朵获取信息,感受事物的。它既然是给人听的艺术,就应当充分表现和发挥声音的魅力及作用。而对广播特写而言,音响就像串起全文的一颗颗珍珠,是那样的光彩夺目。

《沙漠里飞出绿色的歌》多处采用是记者采访鲍永新、于艳文夫妇的音响。比如15年前鲍永新、于艳文这对年轻的新婚夫妇初来沙漠之时,妻子于艳文对沙漠的介绍:(音响)一棵树也没有,想找树荫凉都找不着,想检点柴火都没有。就那么个窝棚,那一敞门,就“呼”一下,那风,吃的饭里都是沙子,喝水也没有水,挖那么个小水坑,就在那里面取水,三天两头那水就绿就臭,都有虫子,大脑袋虫,然后就挑回来,用那个箩,过滤了以后吃。

鲍永新:(音响)到晚上了,点煤油灯,有的时候连煤油灯都点不着,只能是早点收工,早点做饭,天黑了就睡觉了,睡觉有的时候捂着被子还上面风刮,刮大沙子,顺着窟窿往里刮沙子,就呜呜响。那干活天天都刮沙子,没有一天不刮沙子的,一刮风睁不开眼珠子,就拿衣服包着脑瓜子,露个小眼睛,能看见东西就往前走。这一天出去基本上都是顶着沙子,顶着风。

通过主人公朴实语言的叙述,生动再现了当时的艰苦环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再看特写《我们都是一家人》中总理与灾民的一段对话:

温:“我来看望你们了,你们吃苦了。我来看望大家,这里受灾了,中央很关心,我们一定把大家生活安排好。家里人都安全吗?”

答:“死了三个。”

温:“那很不幸啊,我们向死去的人哀悼。大家放心,一定把大家生活安排好,把一切能够救出来的人都救出来。”

温:“别难过,我知道,别难过。这是一场灾难。”

答:“但是我们出来了,接着把能救的尽量救。我的腿是因为救小孩们被砸了。”

温:“他家里人都遇难了?”

答:“我家里人都遇难了,只剩我一个人在这里,但是我逃出来以后,我第一个想到……”

温:“他第一个想到救别人的小孩。”

答:“结果一个这么粗的木棍砸下来。”

温:“应该感谢你,我们是一家人。我们都和你一样为你失去的亲人难过,你多保重。大家多保重。(掌声)”

通过总理与一位灾民的朴实录音对话,得知这位灾民在家人遇难后抛下悲伤立即救助群众并受伤的感人事迹。再现了在灾难面前,灾区群众团结一致,积极展开互救和自救的精神风貌。最后温总理的一句“我们是一家人”深化了主题。

四、人物形象的鲜活

鲜活的人物形象,是在特写富有吸引力的选材、独到的角度、生动的音响、优美的描写等因素的基础上不断丰满起来的。看《沙漠里飞出绿色的歌》其中一段:

自从来到沙漠,鲍永新和于艳文白天想的、夜里梦的就都是治沙,他们不知有多少次在梦里笑醒,他们梦见沙漠长出了青青的小草,一棵一棵、一片一片,漫无边际地向天边延伸,草原上开满了红的、绿的、黄的、紫色的野花,成排的白杨树,风中摇曳的红柳都在向他们招手,还有洁白的羊群、唱歌的鸟儿……

早晨醒来,等待着他们的却是艰苦的劳动。鲍永新:(音响)2000年借了4万多块钱,4万多块钱找了两台车,5万棵杏树苗,1万8千棵杨树苗,当时也没有想到,2000年栽了正赶上大旱,到了6月份怎么看也不发芽,发芽的两颗都干了,树就是一棵都没活,自己满山去转,就是心都死了似的,这老天太不成全人了,上山一看就没有回来的心思。

鲍永新不吃不喝地在床上整整躺了4天,当初,他栽树时一连几夜不睡觉,累得摔倒在石头上,浑身血肉模糊,都没吭一声。这时候却双手抱着头,眼泪默默地往心里流……

于艳文:(音响)后来,永新说,没事儿,从哪跌倒的,我就从哪爬起来,我就不甘心。

这段特写从优美的情境描写、跌宕起伏的情节、鲜活个性的音响及人物情绪的转换中,把鲍永新、于艳文夫妇在挫折中站立、永不言败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生动立体,活生生就象站在大家眼前一般。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广播特写才更吸引人、更打动人、更富感染力,听众也才更爱听。

(作者单位:黄山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特写 篇十一

【关键词】特写镜头 新闻摄像 应用

现代社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画面既视感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这也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新闻摄像而言,一方面要保证画面的构图合理,另一方面也要有效地规划好特写镜头的应用,从而实现增强表达效果的根本目的。

一、特写镜头的概念和特点

特写镜头的定义是指表现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确保被摄对象占据了整个镜头的画面,比近景更加接近观众。这类镜头更具造型感染力,可以有效地表达叙事情节。通过特写镜头,可以将人物的动作细节、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

在新闻摄像中采用特写镜头可以有效地将被摄对象的精神状态及性格特点体现出来,同时可以捕捉并细微地刻画出被摄对象的心理活动。利用特写镜头将具有价值的细部进行无限放大,来吸引观众的注意。这样可以将被摄对象的其他参照物给规避掉,排除多余形象,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特写镜头可以强化观众对所摄对象的认知。特写镜头消除人眼在观察和感受事物微小、细腻的障碍,并向我们解释了事物的全貌,将事物进行扩大后达到有效的视觉效果,为观众带来新鲜、刺激的视觉体验。

二、特写镜头在新闻摄像中的应用

1.转场作用

当我们在制作新闻片时,经常利用特写镜头来实现转鲂Ч。是由于特技镜头在新闻片中的利用率低。特写镜头是指可以从一个新场景开始时,给它特写。环境、物体或人物的某一点都可以做特写,从这些单一的画面看不出物体、人物及环境之间的联系。由于特写镜头对客观环境的特点并无要求,因此是否变换场景,观众基本发现不了。大多数特写镜头所拍摄画面的效果如果以正常观看事物的方式是根本察觉不到的,由此这种特写会给观众一种新奇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而将之前的特写镜头的视觉内容忽略掉或是淡化,给观众一种毫无变化的即视感,毫无察觉地接受了新的画面和内容,因此只有特写镜头才能达到以上的效果。如表现主人公在家想到超市去购所需物品,想要在家和超市在空间上转化画面,那就先用一个镜头表示主人公在家看电视,随后特写的画面就是主人公已在超市,然后来开,收罗全景,这样实现场景转换,观众就会顺理成章地接受了事实。特写镜头的素材比比皆是,所以,在新闻节目中这种特写是经常被采用的。

2.过渡作用

轴线的概念实际上是指由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一条假定的直线。创作者在前期创作时,多是选择“轴线规则”,摄像机要在假想轴线的一侧,即180°以内设置机位,以保证正确处理人或事物场景,保证画面在同一空间内,视觉效果达到一致。因此后期编辑时,想要将“越轴”画面连接起来,就在中间插入特写镜头,这样就可以将跳轴的突兀感给消除掉。观众毫无察觉,根本发现不到“越轴”所产生的突兀,解决了“越轴”造成的颤动感。特写镜头对方向无明显要求,它对事物不规定具体的位置,即使是相反方向的运动产生的冲突,也被削减掉,是很好的过渡效果。

假如录制篮球比赛,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希望在电视上能观看到不同角度的赛事情况,为了实现这一诉求,在拍摄时就采用了越轴,后期剪辑制作时,选择两个方向性不太强的镜头特写穿插在两个越轴镜头之间,即可达到预期的效果,隔开前后“越轴”画面,这样就解决了观众视觉上的冲突。

3.悬念作用

特写镜头还可以用来制作悬念,给观众一种想象空间。这种方法即在拍摄事物时,将整体分开并缩小局部,不消失小景的空间关系,具有不固定性,使画面具有“隐匿性”。就因为这种“隐匿性”,可以使人们有种“陌生感”,而这些陌生的东西,更能展现出艺术魅力,从而吸引观众更多的注意力,同时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往往人们都具有猎奇心理,对未知领域充满兴趣。选用这种特写画面来打开场,给观众期待及想象的空间,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如当镜头开始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女主人公坐在沙发上痛哭流涕,将这种哭泣的声及主人公流泪的样子做特写,这个特写就是一个悬念,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观众会猜想:这女孩为什么这么伤心?是身体不舒服,是感情受挫,还是遇到了什么难处?每个观众都在思考哭泣的原因,然后期待后文的合理解释,为下文埋下伏笔,使剧情更跌宕起伏。

4.特写镜头的细节描写作用

细节是决定电视剧是否成功的要素。细节可以保证每个生动的电视节目都具有鲜活性,想要完成一部叫座的电视作品,那就是精彩细节串联的结晶。细节是有区分的,也是有特点的,只有经过细心挑选的、精彩的细节,才能成为电视新闻片的点睛之笔。电视艺术被归类为家庭的艺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都经常对着这个小小的屏幕,所以更要细致入微,而这些特写就可以使画面呈现出较为清晰的特征。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电视艺术经常利用特写来完成对于细节的呈现,从而帮助观众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物体本身的形态和变化。

如果是拍摄重旱灾的专题片时,那就可以毫不吝啬地把特写镜头放在干枯的水井、焦枯的稻苗、排成长龙的水桶、夜色中守水的火把等上面。这些特写镜头很紧密地串联起了抗旱救灾的宏观背景,也可以烘托出保护水资源,爱护环境的引力作用。这种让全局的面聚焦在个体的点上的方法,把面前的大旱灾变成了特写下的小缩影,从而透视出了人类与大自然抗争的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心。

三、结语

艺术实践证明,特写镜头对电视新闻的时空转换起了很大的帮助,碰撞出强烈的节奏感,埋下悬念,产生强劲的冲击力等艺术效果。适当地运用特写镜头,可以将事情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同时提升电视新闻的艺术魅力。特写镜头是从影视摄影中衍生出来的,由此可以表达出特写艺术魅力所在,早期拍摄只是编辑画面,而后对时空转换的结构处理,情节的推进,人物间关系的变化,都需要一个周密的安排,有统一的构思及设计方案。

(作者单位:建昌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卿一学。电视摄像在电视新闻镜头叙事表意中的意义及运用分析[J]. 中国传媒科技。 2012(18)

[2]罗俊,杨欣。电视摄像实验教学的创新方法探微――以南昌大学现代传媒中心电视摄像实验课程为视点[J]. 科技广场。 2015(10)

[3]姜幸。 特写镜头在电视新闻编辑中的运用[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