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睡觉就出汗?医生警告:这是在掏空你的身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生儿睡觉后背出汗正常吗 一睡觉就出汗?医生警告:这是在掏空你的身体

一睡觉就出汗?医生警告:这是在掏空你的身体

2024-07-12 00: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正常的出汗是指健康的人群在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食用辛辣食物、天气炎热等造成的出汗。这属于正常的一种生理现象。

但是,有些人明明安静地躺着,后背却大汗淋漓;有些人稍微动一动,额头却汗出不止,这些都与运动、饮食、天气等无关,在不应出汗时而出汗,这就是病理性出汗,也就是大家口中常说的“虚汗”。

病理性出汗就是身体在给我们发出警报,提醒我们要注意了!于是,我们就将常见的病理性出汗分为了三种等级的警报,来一一解除!

三级警报:动不动就出汗

一动不动也出汗,或者稍微一活动、一用力就出汗,而出汗的部位有时候是额头、有时候是手心,有时候是胸口,这种出汗的现象其实就是中医所说的“自汗”。

中医认为,自汗的原因主要是护卫身体的卫气比较虚弱,卫气就像人体的屏障,可以帮助阻挡外邪,当卫气虚弱时,就会导致“自汗”。

一般来说,容易自汗的人,也经常会出现心悸气短、爱忘事、神疲乏力等情况,身体底子差一些的人,还会因为不合时宜的汗被搞出手脚冰凉、皮肤没有血色、容易感冒等问题。那么,针对这种“动不动就出汗”的情况究竟该怎么办呢?

01

运动:八段锦导引法

“八段锦导引法”所讲:“子后午前做,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中的双手托天理三焦以及调理脾胃须单举。

看似是四肢和躯干的伸展运动,但实际上是四肢、躯干和诸内脏器官的同时性全身运动,长期坚持练习,增强人体的抵抗能力,减轻各种异常的反应。

02

食疗方止自汗

食疗:浮小麦黄芪排骨汤

原料:浮小麦20g、黄芪15g、五味子10g、大枣8粒、排骨500g、葱姜适量。

做法:

1.浮小麦和五味子装入代煎袋中,大枣清洗干净,备用;

2.排骨清洗干净,在开水中焯煮去血水;

3.锅中烧适量水,水开后放入所有材料,煮2小时左右,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食用。

作用:此款药膳具有补气健脾、止虚汗、生津止渴、安神的作用。药膳味道甘甜,带有淡淡的酸味,能健脾开胃,适合于术后或平素气虚易出虚汗的人群使用。

二级警报:睡着了就出汗

生活中大家会有睡着之后出汗、醒来汗止的情况吗?中医把这种出汗现象称为“盗汗”。

盗汗大多是由气阴两虚、阴虚内热所导致,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入睡之后,气血跟清醒时相比是内收、敛藏的。这个时候冒汗,体表的毛孔也跟着打开了,但防卫的力量却相对弱了一些。明贼易躲、暗盗难防,外邪就在不知不觉中堂而皇之侵入了体内。

如果每次醒来被子床单都被汗水湿透,说明盗汗情况严重,建议尽早去专业医院看诊。如果连着几天睡觉都会有轻微盗汗的情况,可以用一些食疗的方法来进行调整!

01

食疗方止盗汗

食疗:山药百合小麦瘦肉汤

原料:山药30g、浮小麦20g、百合20g、瘦肉250g、葱姜适量。

做法:

1.浮小麦装入代煎袋中,百合、山药清洗干净,备用;

2.锅中烧适量水,水开后放入瘦肉、山药、浮小麦、百合等材料,煮2小时左右,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食用。

作用:滋阴止汗、宁心安神、补虚健脾、滋补身体,也能缓解身体虚弱。山药百合瘦肉汤中不仅含有大量蛋白,还含有一些多糖和多种矿物质与维生素,滋补功效十分明显。

02

运动止盗汗

打太极、行走、冥想等轻缓柔和的运动都非常有助于缓解盗汗,达到放松身心、调和阴阳的作用。

中医认为,行走是“百炼之祖”。这里建议是慢走。坚持行走有畅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的功能,达到阴阳调和的功效。行走时注意三步一呼、三步一吸,慢慢减缓呼吸频率。每次锻炼的时间最好保持30分钟左右,每周锻炼四五次最佳。

一级警报:盲目大量出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人运动锻炼,总要把自己搞得大汗淋漓、挥汗如雨,不狠狠出一身汗就觉得没练到位;而有些人则喜欢去做汗蒸、火疗、督脉灸之类的「健康调理」,貌似祛湿又排毒。

专家告诉我们,不能不忽视汗液的珍贵之处。物极必反,不顾自身情况,盲目地、暴力地让自己出汗,只会导致伤精耗气、还会导致血虚。长此以往会出现心悸乏力、头晕、睡不好、汗出不止的症状,甚至有自汗或盗汗的倾向,比以前更容易感冒,更体虚!

那么,针对这样“盲目大量出汗”所导致的伤阴耗气,该如何补回来呢?

01

艾灸来补气

穴位:内关穴

位置:腕横纹上2寸,两条大筋之间。

02

食疗方来滋补

食疗:黄芪乌鸡汤

原料:黄芪50克,乌鸡半只,红枣2-3枚,枸杞一小把。

做法:乌鸡切块加清水,加入黄芪,红枣,枸杞隔水炖熟,调味服食。

作用:补脾益气、养阴益血,还可以敛汗止泻祛湿,对于出汗过多的病人有一定的调理效果。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