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手怎么写代码教程图片 闯关东:“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闯关东:“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2024-03-02 23: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关东的开关——闭关——再开关的“政策”

(1)1644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其中23年间“鲁民(今山东)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辽东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户益繁息”。山东的百姓大多迁至了辽宁省的大连和丹东,而其他省份的移民大都迁至了辽西(锦州为代表)和辽北地区。

(2)1668年(康熙七年),为维护东北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关东实行禁封政策。这期间,关内和关外的移民,文化交流骤然停止。

(3)186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

闯关东的原因

1.人地矛盾严重

清末民初,中原地区的人口已经增长到了一个饱和的状态,山东、直隶两省的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由于当时生产力较低,有限的土地已经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满足日益增长人口的需求。

2.自然灾害频发

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当时处于黄泛区的山东等地,自然灾害频繁。再加上官匪横行,民不聊生。

1855年,一场罕见的水灾袭击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大水冲垮了大运河,漕运不得不改道海上。依靠漕运生存的人们不得不另谋生路,加上晚清时期的各种苛捐杂税,进入土地相对辽阔,人烟相对稀少的关外地区,也就成了当时破产农民的一个自我救赎的主要途径。

1877 —1878年,中原地区爆发了“丁戊奇荒”,山东、直隶(河北)、河南、山西一带遭遇大旱,许多人饿死,华北大批灾民涌入东北。

3.肥沃土地待人开垦

近三百年的封锁保护,使得关外的土地肥沃,动植物茂盛,更重要的是人口稀少。这样的情况为容纳大量的外来人口提供了自然资源的保障。

4.口口相传“棒打狍子瓢舀鱼”

在关外,“棒打狍子瓢舀鱼”这类关外的富裕消息,经过口口相传,传到急于找条活路的山东、河北等地人的耳朵里,人们争相“找活路”去闯关东。

5. 传说东北盛产黄金

也是从关外,传出东北盛产黄金,移民们于是就想到东北去淘金,所以也就拖家带口的来到东北。

闯关东的数量

闯关东的人以山东人和河北人居多,从清初到民国年间,内地闯关东的人数达到了3000万人次,

民国年间(1912年——1949年),“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张善余)。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大约占全部闯关东人口(3700万)的一半。全国解放后,统计的闯关东后留下的山东人达到700多万,约占当时东北总人口(4000万)17%,而当时全国人口为5.4亿(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

闯关东的路线

主要有两条路线——

一是从烟台等地出海到辽宁营口;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从山东出海,漂到大连,再从旅顺、金州海岸上岸,然后北上寻找肥沃的土地。因此,在“闯关东”过程中,大连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一是从陆路通过山海关到达关外。

闯关东的影响

闯关东,关键是一个“闯”字。这个“闯” 字,生动说明了闯关东的风险极大,前途未卜。运气好的,开垦荒地,安置家业,甚至挖参贩货,小康富足。运气差的,则饥寒难抵,客死他乡。由于当时东北吏治落后,匪寇横行,外地人在东北的各种权益都难以得到保障,真个是拿命去闯,生死由天。

闯关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山东和河北等地的村庄在东北扎根,这实际上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的基本原型得以维系,也可称之为华北地区农业社会的扩张;采矿、排放、挖掘、伐木和淘金等行业的开展,经过各行各业的工人及其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技能的注入,通过与地方政府的整合,大大促进了关东三省经济蓬勃发展,直接改变了东北地区在清朝几百年间的落后局面。

闯关东,山东人最多,其影响也巨大。就人口而言,现在关东三省的一半以上人口多为山东人闯关东的后代。山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关东三省得到了体现,他们凭着自己的力量,为自己和家人闯下了家业,他们克服困难的勤劳、毅力,受到关东本地人和其他省份移民们的尊重和钦佩。

还有,在军事上,随着光绪年间东北禁令被彻底废除,汉族移民在中国东北合法化,清朝的边防依靠招兵买马得以加强。

闯关东,“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闯关东造就代表的移民城市是大连。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