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体温会忽高忽低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型冠状病毒沈阳确诊了吗 新型冠状病毒体温会忽高忽低吗

新型冠状病毒体温会忽高忽低吗

2024-06-03 04: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型冠状病毒体温会忽高忽低吗

"新型冠状病毒的体温会忽高忽低的,体温的高低与新型冠状病毒的毒力及机体的反应程度有密切关系,当新型冠状病毒繁殖能力强时,病毒的毒力大,机体的反应程度大,则机体的体温会高热。当新型冠状病毒相对静止时,病毒毒力较小,机体的反应小,则机体的体温会低一些,随着病毒毒力的强弱变化,机体的体温会忽高忽低,体温呈波浪式改变。如果新型冠状病毒的繁殖能力持续增强,病毒的毒力持续增大,则机体的体温会持续高热,即使给予强力的退热药也无法降低体温,体温可呈稽留热状态,随着抗病毒药的持续作用,病毒的毒力逐渐减弱,体温也慢慢降低。"

语音时长01:34''

龙胜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2020/05/20收听(25535)

01:37 新型肺炎体温会忽高忽低吗

有一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临床的观察中发现体温有时比较高,在持续高热状态,但是有一部分重...

刘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2020/02/28播放(27537)

体温忽高忽低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吗

"体温忽高忽低,不能够完全除外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因为病毒感染之后,体温不可能持续维持在高水平,也有可能通过休息、多喝水,体温可以自行下降。但是,由于病毒并没有完全清除,所以体温可以再次上升。一天当中体温可以表现为高热,也可以表现为低热,一天的温度完全可以出现温差,不一定持续的保持一个温度。所以可能表现为体温忽高,有的时候体温有突然下降。这种情况不能够完全除外新冠病毒的感染,还需要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胸部CT、实验室检查,还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如果有典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表现,比如有发烧、咽痛、乏力、干咳,同时又具备流行病学史,胸部CT的检查有肺炎的表现,进行核酸检测如果是阳性,就可以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当然,体温忽高忽低,并不绝对的一定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因为其他的病毒感染或者细菌感染,也可以出现体温忽高忽低的情况。"

语音时长01:35''

侯凤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2020/10/26收听(872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体温会忽高忽低吗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体温可以忽高忽低。任何发热的患者,体温高低不稳是非常常见的临床表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发热并不是感染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因此,不能依据发热时体温忽高忽低而考虑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通常判断新冠病毒感染的第一个依据,是有密切接触史,还可以通过核酸检测、血清抗体检测来确诊。如果没有接触史,通常即便有发热,也不考虑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如果不放心,可以再做核酸检测进一步明确,体温忽高忽低是否为其感染所导致。"

语音时长01:11''

宋志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2021/06/15收听(13257)

体温为什么会忽高忽低

"体温出现忽高忽低有生理性原因,也有病理性原因,具体如下:1、生理性原因:下午体温都比早升高,一般波动不超过1℃,在剧烈运动、劳动以及进餐以后,体温也可以暂时升高,月经期和妊娠期体温也可以高出正常,但这些体温波动都是低范围内波动;2、病理性原因:比如败血症、风湿热、比较重的肺结核及化脓性病变,体温会出现波动特别大,24小时之内温差可以超过2℃以上,还有疟疾、急性肾盂肾炎,会出现间歇性发热,也会出现波动比较大,体温一般都是在39℃。淋巴瘤也可以出现间断性体温发热,布氏杆菌病也可以出现发热,一般呈波状。"

语音时长01:20''

荆新建│郑州市中医院

2020/04/24收听(18195)

体温为什么忽高忽低

"体温忽高忽低,对人体的健康是不好的,通常有如下几个因素:第一、最常见的因素是内分泌失调,最常见的脏器就是甲状腺功能受损,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就会出现体温增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就会出现体温降低,因此如果甲状腺功能失调,就会出现体温的忽高忽低的情况发生。第二、下丘脑中枢温度调控系统受损,在下丘脑受到剧烈撞击、打击,例如急性脑外伤、急性脑出血、脑卒中、脑梗死、脑栓塞等,在下丘脑温觉中枢受损时,也会出现体温忽高忽低的临床症状和表现。第三、在感染性的疾病,例如炎症感染时就会出现致热源在体内的反复发作,此时因致热原的治疗反应,就会产生体温的忽高忽低。"

语音时长01:16''

徐珊珊│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2019/10/30收听(27590)

为什么体温忽高忽低

"在极端的天气中,由于天气的冷暖不恒定,造成体温的不恒定。体温忽高忽低是怎样引起来的?引发发烧的病因有很多,上消化道感染、胃肠炎、扁桃体炎、肺炎等,都可以引起发烧的症状,目前没有特效药物。病毒感染的发热到一定时间会自行下降,切不可因为发烧而盲目用药。往往由呼吸道感染的疾病引起,此种情况往往需要退烧或炎症类的药物治疗。注意保养,不要劳累和着凉,多喝水。感染后则见于急性感染病,孕后期少数患者仍有低热,持续数周,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恢复有关。链球菌感染后,在患呼吸道感染后,可持续性低热,验血时抗“O”滴度增加,血沉加快,用青霉素、水杨酸等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器质性低热,如结核性低热,慢性病灶感染时,如甲亢、结缔组织、肿瘤、白血病等。以上是针对体温忽高忽低所做出的讲解,部分原因是生理性的,当然,部分原因是病理性的。在日常生活中应有比较好的作息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

语音时长02:01''

王次保│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

2018/05/22收听(35416)

新型冠状病毒体温超过多少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体温并没有具体的数值,一般发热以大于37.0℃为主。有些轻型的患者多表现出低热和乏力症状,一般没有咳嗽等肺炎表现。这些患者临床症状表现相对较轻,体温可能在37.0-38.0℃之间。因为不同的人其免疫功能也不一样,对于病毒的侵袭产生的体温调节中枢的影响也不同。所以不同的人可能会表现不同的体温变化,也不能用体温衡量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些危重型患者体温并不增高,这一类患者可能因为免疫功能极度受损,体温不能有效的反映上来。"

语音时长01:11''

张家丽│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2020/03/08收听(6012)

01:27 体温37度是新型冠状病毒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特点是发热,且发热大于37.3℃以上,而37℃还没有进入到发热情况。但是新型...

李靖│北京医院

2020/02/08播放(32778)

新型冠状病毒体温37度正常吗

"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体温37℃正常,新冠病毒感染体温可以正常,可以升高。新冠病毒是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最大的特点是全身炎症反应,没有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那么严重,因此大多数病毒感染的患者可以发热,但是相比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导致的发热发生的概率要低于细菌感染导致的感染。因此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体温可以在正常范围之内。临床有些无症状感染者,同样是新冠病毒感染,非但没有发热,连咳嗽、呼吸道症状都没有。对于新冠病毒感染没有临床症状的患者,称为无症状感染者。同样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道症状,但可以体温正常。新冠病毒感染的诊断依据不仅仅依靠临床症状和胸片,核酸检测、新冠病毒抗体检测是诊断新冠病毒感染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

语音时长01:36''

宋志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2021/04/07收听(43507)

体温36.8是新型冠状病毒吗

"体温36.8℃是一个正常的体温,首先说明一下,单独的体温不是判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标准,当然也不能作为除外的标准。大家知道新冠感染依靠的主要是取患者体内的标本,比如咽拭子或者血标本,或者是痰、肺泡灌洗液的标本等等,甚至是肛门试纸。在这些标本中,查新冠的核酸,如果核酸是阳性的,就可以确诊了。单纯新冠病毒感染,临床表现症状是非常多样的,大家可以看到,从没有症状的携带者到累及各种脏器功能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都有。所以无法单独用一个体温来判断是否感染了新冠,主要还是依靠实验室检查。"

语音时长01:29''

王新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2020/12/01收听(9329)

01:50 体温37.3是新型冠状病毒吗

患者体温37.3℃表明出现低热,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表现,但有多种病因可以引起低热。新型冠状...

张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2023/09/21播放(46186)

新型冠状病毒体温37.3正常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体温达到37.3℃,属于低热状态,是不正常的,一般特指的是腋下温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经过1-14天的潜伏期,最常见3-7天左右的潜伏期之后会出现症状。最常见的就是发热,一般是中低热状态。体温会在37.7-38℃左右,而且有干咳、乏力的症状。轻型患者一般属于低热状态,可以达到37.3-38℃左右,仅伴随轻微的乏力,没有任何肺炎的症状。危重症、重症患者体温也是在中低热状态,甚至有些患者会出现体温正常的情况。

语音时长01:28''

李红冬│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

2020/04/25收听(30138)

体温36.8是新型冠状病毒吗

体温36.8℃属于正常体温,不能根据体温确诊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如果患者体温正常,但曾经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或者到过疫区,患者需要隔离观察。如果做核酸检测试验为阳性,即使患者没有症状也叫无症状感染者,具有传染性,需要隔离观察14天直到核酸检测试验阴性,才能解除隔离。如果患者体温36.8℃并没有流行病学史,也没有干咳、乏力以及其他症状,便可以除外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出现症状,均具有发热、乏力症状。轻型患者可没有咳嗽的肺炎表现,但绝大多数伴有干咳症状,少部分伴有呼吸困难、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语音时长01:21''

张家丽│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2020/03/05收听(14579)

体温35.5是新型冠状病毒吗

体温35.5℃属于偏低的体温,是否属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要取决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以及抗体的检测,不能单纯凭借体温来判断是否病毒感染。常见的比较典型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包括发烧,体温在37℃以上,常伴有乏力、咽痛以及干咳,有些患者可以没有症状,但是出现味觉或者嗅觉的改变,有些患者表现为消化道的症状,表现为腹胀、腹泻、恶心、呕吐、食欲减退。部分患者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之后,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只是病毒的携带者,还有一部分病人,暂时没有临床症状,但是过了几天之后,临床表现出来了,属于前期潜伏期的状态,病人没有任何症状,也有部分患者临床没有任何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是否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主要依靠病毒的核酸检测以及抗体的检测明确,还有症状进行判断。

语音时长01:46''

侯凤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2020/09/21收听(48831)

体温一直37℃是新型冠状病毒吗

体温一直37℃属于正常体温,如果同时没有流行病学史,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性是不大的,没有必要引起过于的担心。在疫情爆发的期间,如果有流行病学史,即近2周内前往过疫区或周边的地方,前往过有确诊的病例的社区或产所。接触了可能感染的患者,或发生了群聚性病例时。此些高危的人群即便无发热的症状,也需要予以隔离观察和处理。新冠肺炎的患者多有发热的症状,其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多大于38.5℃以上。部分轻症的患者或某些患者处于潜伏期。还可以见到无症状的感染患者,此时均可以无发热。故对于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通过隔离观察2周时间,观察其有无相关的临床表现。如果有任何的不适,需要早期的完善血常规、胸部CT以及呼吸道标本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等,予以相应的鉴别。

语音时长01:18''

廖彬│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0/03/09收听(26587)

体温37.5是新型冠状病毒吗

单纯的通过体温37.5℃,不能够确诊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除发热症状以外,一般还会出现乏力、咳嗽、咳痰、咽痛,甚至于呼吸困难等相关的临床表现,有时也会出现胃肠道的症状,例如恶心、呕吐等。如果想确诊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首先有近期接触疑似或确诊病人。临床上可通过肺CT、血常规、核酸检测来确诊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白细胞、淋巴细胞一般会出现降低,肺CT一般会出现间质性的改变,核酸呈阳性,可在临床上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

语音时长01:11''

郭福莹│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2020/07/27收听(37709)

体温37度是新型冠状病毒吗

体温在37℃并不一定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体温正常范围腋温在36-37.3℃之间,37℃也属于正常范围,但是如果基础体温在36℃或者35℃多,37℃也算是稍微偏高一点的体温,需要进一步的观察有没有其它临床症状。比如咳嗽、咳痰、胸闷或者心慌等等表现。体温在37℃也有可能是其它原因所引起的,比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扁桃体炎、流行性感冒等等。如果要诊断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需要进一步完善血常规检查和胸部CT检查,必要时完善核酸的相关检查来进行明确。

语音时长01:18''

张艳凯│开封市中心医院

2020/03/04收听(24936)

体温37.3是新型冠状病毒吗

"体温37.3℃不一定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首先有没有冠状病毒感染要看没有流行病学史,流行病学史就是指,最近14天内去过武汉或者是国外其他发病人数较多的地区,或者是接触过被确诊或者是疑似冠状病毒感染的病人。还有就是出现发热、咳嗽的症状,是聚集性发病或者是在聚会以后出现的发病,有这三条里边的一条,就可以叫做有流行病学史。如果患者有症状,发热、乏力、干咳、呼吸不畅等等,需要做肺部的影像学检查,拍胸部CT发现了肺炎的影像学特征,并且血象具有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现象,就考虑是疑似病例,需要进行核酸的检测或者抽血查冠状病毒抗体,如果是阳性就确诊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如果以上说的这几种情况都不存在,不一定是冠状病毒感染。"

语音时长01:35''

刘志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2020/04/16收听(35643)

01:47 体温37.8是新型冠状病毒吗

体温37.8℃可能并非冠状病毒,因为导致体温升高的原因较多,不仅新冠病毒的感染会导致低烧,其他...

徐京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2021/06/09播放(45288)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