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新场古镇 感受“非遗”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场古镇简介资料图片 来新场古镇 感受“非遗”文化

来新场古镇 感受“非遗”文化

2024-07-18 01: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到新场寻觅多样的文化遗产和文明印记,

感受古镇保留的传统民俗。

锣鼓书,讲不完的故事

新场大街,位于新场古镇中轴线上,越往北,人气越旺。在中段的工农新村包家桥,有一间中国锣鼓书艺术馆。

△新场大街

锣鼓书古称太保书,发祥于浦东沿海,起源于汉末晋初,师祖许旌阳。明代,演变为“社书”。清嘉庆开始转型为“唱说因果”,成为“精唱传情巧点鼓的上海曲种,1956年秋改为“沪书”。1961年,更名为“锣鼓书”。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谈敬德是锣鼓书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走访了江浙沪30多位锣鼓书艺人、上海地区的50多位民歌手、近百名的民间乐手,通过录音整理,在京、沪、港、台发表了锣鼓书、宣卷、上海说唱、江南丝竹、道教音乐100多万字的记谱曲调及文稿。在他退休后的15年间,醉心整理了120万字的《锣鼓书艺术》,还为各地成功“申遗”20项,先后撰写了锣鼓书的历史渊源、民俗、音乐、小学、初中、成人教材计10本。

△锣鼓书

锣鼓书流传已久,但也流淌着新鲜的血液。一面镗锣、一个书鼓、一面书钹,成了谈敬德生命中的全部,为了做好传承传播工作,他收授了三名徒弟。为学校、村居、企业、军营举办传习班,参训人数达800余人。

15岁的唐文颀是谈敬德最年轻的高徒。“刚看到书鼓、镗锣觉得很神奇。”从小喜欢沪剧的她一听到锣鼓书的唱腔便被吸引,“太好听了”。唐文颀不认为锣鼓书老土。“谈老师给我创作了新作品,让我讲身边的故事,还能表演,很好玩的。”

新场镇文化服务中心书记胡晓英介绍:“在题材的选择上,锣鼓书坚持把握时代脉搏,凸显时代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品、优品、精品。如《生意经》获全国群星奖入围奖,作品以小见大,富有鲜活的生命力。”

琵琶艺术·浦东派,历久弥新

“琵琶艺术·浦东派”,是指清乾嘉年间流传至今,经历代浦东派琵琶艺术大师的艺术积淀,形成独具浦东风格的艺术流派。

琵琶在新场,早于元明时代已有流传,时任新场盐场的厂长瞿霆发,在当地建“百客堂”,构琴百架,聚友会乐。浦东派琵琶艺术流派的创始人为乾隆年间的惠南镇人鞠士林,在新场镇,有他和第四代传人、在南大街开设过袜厂的胡簋铭,他早于民国初年在日本大阪,挂牌演出浦东派琵琶,作为浦东派琵琶走出国门的第一人;另有南大街滕泰来糟坊业主周莲甫,以善弹《龙船》等曲目而闻名。

△琵琶艺术·浦东派 资料图

浦东派琵琶在“琴、曲、技”等方面具有独到的功夫,文套,有《夕阳箫鼓》、《武林逸韵》、《月儿高》、《陈隋》;大曲为《普庵咒》、《阳春白雪》、《灯月交辉》;武套为《将军令》、《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平沙落雁》等。

演奏武曲气势雄伟,往往运用大琵琶,讲究开弓饱满,力度强烈。而文曲沉静细腻。指法特点为:轮滚四条弦、并弦、大分、扫撇、拖奏、各类夹弹、夹扫、多样的吟法、音乐变化奏法及锣鼓奏法等。浦东派琵琶,是中国国乐艺术的国粹、民乐之花中的精髓。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

2008年,由新场、康桥、惠南三镇联合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做好国家级非遗的保护工作,新场镇从两个方面抓好保护工作:动态保护,从2006年起,特邀浦东派琵琶嫡传周丽娟及林德兴为指导老师,开设了浦东派琵琶传习班,参训学员达200多人,先后于上海桃花节、新场镇艺术节、元宵行街表演、南山寺祈福法会以及“百名琴童赛琵琶”等活动中作展演。

2013年,新场镇琵琶指导老师赴浙江岱山,展示浦东派琵琶艺术魅力;静态保护,在南大街开设浦东派琵琶馆,接待了全国10多个省市的学者,以及英国、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的10多批境外友人,让浦东派琵琶的文脉向世界各地传播。

灶花,承载着美好愿望

灶花,民间俗称“灶头花”、“灶壁画”,是南汇地区作为民居厨房的装饰画,在每家人家灶头的“灶山”(灶面)上,画上各种图画与图案,民间称之谓“灶头花”。它不但流行于上海,还流行于整个江南各地。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普通百姓家,都喜欢以灶花画美化灶头。

新场的建灶历史悠久,可见清代钦定四库《熬波图》中反映,现于元明时代,在下沙盐场就有“各团灶舍”、“起盖灶舍”之画页。相传,那时人们为求盐业丰收,在盐灶、家灶上作画。

△灶花 资料图

灶花画通常分人物画、山水画、动(植)物画、图案画等。早常见的,是在灶面上画“竹”寓意“祝(竹)报平安”,画“鱼”意味着“年年有余(鱼)”,画山水祈求“一帆风顺”(指画中必有帆船),塑“鹰、鸽”,反映着俚人心想“雄鹰展翅、和平吉祥”的良好愿望。灶花画经过历代深资泥工匠师的艺术积淀,逐渐提升为独具浦东民族特色的民间灶花画艺术,飘香着江南农村集镇的千家万户。

2007年,新场镇和泥城镇将“灶花”申报为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场文化中心通过普查挖掘,记下了传承谱系,新场镇有新场村陆根兴一支,由傅树棠传陆阿四、王阿囡、沈根祥;陆阿四又传陆根兴、朱家伯;沈根祥又传沈启明、沈永吉、沈宝庆、唐银龙、吴金龙等。蒋桥村又有唐连昌一支,由光绪年代的唐福千传子唐林祥、传金连祥、传唐连昌、顾全清等14人。

在新场文化中心的扶持下,2009年,沈启明所画的50多幅灶花画,参加南汇博物馆非遗巡展;2009年、2010年,沈启明、顾全清分别参加在上海崇明县、浙江嘉兴市举办的“长三角灶花画比赛”,获一、二等奖。

保护灶花,从美学角度,真实地反映了农家追求环境美化、家居装饰的传统理念;在灶壁上写着“火烛小心”,体现着先民安全防火的意识;在灶膛和灶裙上,画以“梅兰竹菊”,反映着老百姓期盼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新场古镇

“十九大”精神为文化工作者吹响了前进的号角。新场镇文化服务中心书记胡晓英说:“我们将牢记使命,立足古镇实际,紧扣文创小镇建设,通过实行‘文化+’理念,增强文化源动力,使新场成为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交相辉映的更新之场、更新之地。”

来源:东方网

作者:朱贝尔

编辑:蒋云倩

审稿:周姗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