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桥丨雷蕾:断桥不断肝肠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断桥真正的含义 诗话桥丨雷蕾:断桥不断肝肠断

诗话桥丨雷蕾:断桥不断肝肠断

2024-01-02 14: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西湖山水还依旧......看到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白娘子的唱叹蕴藏着无尽追思;“伤离别,江南雁断音书绝”游子月圆人缺的孤寂时隔千年仍在目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孤芳自赏的梅花被历代文人视作精神象征.......关于断桥的记忆忽远又忽近,随着“断桥残雪”之景一同,历久而弥新。

  断桥意象出现在诗词中,最早在唐代,中唐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云:“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不雨山常润,无云水自阴。断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犹忆西窗月,钟声出北林。”此断桥在孤山寺旁,今日之断桥亦在孤山近旁。《说文》段注:“截也。戈部,截下曰断。今人断物读上声,物已断读去声。引申之义为决断。”既然“断”是截断的意思,与“合”便相矛盾。断了的桥,荒藓不可以合,故《全唐诗》将张祜诗中“断桥荒藓合”一句改为“断桥荒藓涩”[1]。

  出现在古典诗词中的“断桥”通常有两个义项:[2]“(1)毁坏的桥梁。”“(2)桥名。在浙江省杭州市白堤上。自唐以来已有此名。或言本名宝祐桥,又名段家桥,今罕有称者。[3]”总体来说,诗词中断桥的意义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断桥”,二是作为桥名,专指西湖断桥。无论“断桥”意象取何意,都蕴含了历代文人的无限情思。

(西湖断桥。)

  (一)断桥无数垂杨柳,总被行人折渐稀

  偏于象征意义的“断桥”意象,具有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也寄寓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不断充实着断桥这个文化意象背后的精神内涵。

  其一,“断桥”之“断”具有着分别、分离的含义,“断桥”也多指断了的桥,因此“断桥”也就成为了人们书写离别之沉痛的意象之一。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娣。

  这是柳永漫游江南时所作的《诉衷情近》[4],词的上片描写江南水乡秋晚之景,断桥、幽径、渔村、孤烟,构成了一幅荒寒、凄清、寂寞的日暮秋色图。下片以“暮山”、“向晚”、“残阳”等时间词所渲染出的迟暮之感,也强化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正是这无边的愁绪充溢在心头,才使得主人公欲借酒一浇这心头的愁苦。但正是这过于浓重的离愁,使得他“未饮先如醉”,由夸张的描写中可窥见主人公的离愁之深,别绪之重,离愁的抒发至此达到了高潮,哀婉感人。

  “碧波落日寒烟聚,望遥山、迷离红树。小艇载人来,约尊酒、商量歧路。衰柳断桥西,共携手、攀条无语。水际见髯兔,一对对、眠沙淑。西陵松柏青如故。剪烟花、幽兰啼露。油壁间花嗯,那禁得、风吹细雨。饶他此梭更思量,总莫似、当筵情绪。镜面绿波平,照几度、人来去。”(宋·张先《山亭宴》)这首词同样写了词人与情人分别的场景。傍晚时分,碧绿的湖面上笼罩着薄薄的烟雾,远方的山上隐隐约约一些树木,在晚霞的映照下都变成了红色。词人与情人在断桥西的一个亭子里,饮酒话别。落日、寒烟、断桥、攀条、幽兰意象共同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忧伤、愁苦的分别场景。桥本该成为情感沟通的通道,然而在文学作品中它似乎成为了阻隔情感的存在物,“寒江渐出高岸,古木犹依断桥。明日行人已远,空馀泪滴回潮。”(唐·刘长卿《蛇浦桥下重送严维》)、“平生高李经行处,寂寞断桥漂落絮。”(宋·刘辰翁《送李鹤田入浙赵春谷招》),断桥担负着人们的离愁和宦游情绪,承载着人类沉甸甸的思念。同时,“断桥”以其“断”字的常用意义也蕴含了一种诀别的无奈,具有一种沉痛之感,宦游者目睹之,感物伤怀,心有戚戚,也就蓦然增添与亲朋、与家乡悬隔的凄凉情怀。

  其二,桥客观上有连接两岸的作用,没有桥的存在也就意味着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所以古代文人在自己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时常常通过对桥的描写,来抒发理想愿望不能实现时的情感。

  断桥意象常与梅花意象连用来表达理想未达的落寞,“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宋·陆游《卜算子·咏梅》)此词作于孝宗谆熙四年(1177年)冬天,陆游53岁,此期词人连续遭受打击,先是免官,再是讥其颓放,嘉州之命又被论罢。作者以开放在驿外断桥边的梅花自喻,桥因长期无人通行而逐渐变为“断桥”,实际上是在表达作者报国无门的窘境,托物言志,表现放翁此时心境的孤独凄凉,抑郁不得志,而在驿外的断桥边,梅花正不顾外在恶劣环境独自开放,正是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始终坚守自己高洁的情操的象征。看惯了人世间的喧嚣,厌倦了世俗的冷暖,诗人看破了官场的丑恶,渴望得到心灵的宁静与祥和,以一种遗世独立的姿态,看桥边无限风景,求得内心的宁静与悠闲,任高官厚禄、绝代红颜亦或是银屋金盏、繁华相侯,随桥下流水逐尘而去,留下的只有诗人的文人傲骨与脊梁。

  其三,“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5],诗人们时常会由生活中的日常事物生发联想,充满了以己推物、以己推人的诗性创造,让人在山河大地、阳光雨露、花草树木中,感受到欢乐与忧伤,在有限的现实环境中将时空无限拓展。断桥本来是普通的事物,但它历经时代沧桑,见证了朝代的更替,进入诗人的视野,从而使诗人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宋代周密曾写下“荒冢漫漫长野蒿,老狐啼雨树萧萧。子孙已尽山移主,空剩残碑补断桥。”(《荒冢》)[6]荒冢上长了漫无边际的野蒿,老狐狸在雨中哀啼,周围树木萧萧。子孙已经没有,山也已经移走。只剩下荒冢旁的残碑和不远处的断桥,极尽凄清与悲凉,表达了历史无尽的沧桑和无限的悲凉之感。“惊波时失侣,举火夜相招。来往寻遗事,秦皇有断桥。”(唐·张乔《送朴充侍御归海东》)“世变长椎髻,时更短后衣。魏庭翁仲泣,唐殿子孙非。树秃鸦争集,梁空燕自归。断桥春已暮,无赖柳花飞。”(宋·汪元量《杭州杂诗和林石田》)“叹故国斜阳,断桥流水,荣悴本无凭。”(宋·柴望《阳关三叠·庚戌送何师可之维扬》)时光流逝,朝代更迭,历史变迁,诗人站在断桥边,人事历历、岁月悠悠的思古忧情,引发了诗人无限深沉的历史之感,凝结成无数文人心中永恒的记忆。

  除此之外,瑞士思想家艾米尔曾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7]断桥之中也同样蕴含着一个丰富的心灵世界。除却象征离别之哀愁、理想不达之苦闷、历史兴亡之沧桑外,诗词中的断桥意象同样也展现着安逸的环境与诗人闲适的心境,“龙舟晓发断桥西,别有轻舟两两随”(宋·白挺《湖居杂兴八首其一》)“势凌空碧小嶕嶢,秀木成阴映断桥”(宋·曹勋《题扇·霏微梅雨暗林塘》)“船出断桥春溆远,钟传萧寺晚楼孤。山明水秀轩扉敞,落日渔歌过里湖”(宋·董嗣杲《玉壶园》),安静古朴而又自然轻松;断桥意象还与竹等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诗意隐逸的家园,“我游东村冲暮烟,断桥流水鸣溅溅。欲寻梅花作一笑,数枝忽到拄杖边。”(宋·陆游《探梅》)“断桥流水小舟横,卧看林梢素月明。双鹤不知何事舞,风前时送九皋声。”(宋·杨冠卿《题画扇》)断桥隔开了世俗的世界,构成了一个诗意隐逸的家园,诗人在此寻得了精神的宁静,“诗人逃避世俗走向自我并不是寻找一个枯燥的空间,恰恰相反在自绝于尘世之后,诗人们走进的是诗意充盈的天地。”[8]

(西湖断桥。图片由摄影师周勇提供)

  (二)里湖外湖湖水深,断桥不断入湖心

  “断桥”意象也可以特指西湖断桥。提到西湖断桥,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许仙与白娘子的白蛇传说,故事的两个关键情节[9]就发生在断桥:一是许仙(宣)与白娘子的初相遇,细雨纷纷的清明时节,许宣扫墓之后,到孤山断桥一带游玩,忽逢骤雨,乘船回城,白娘子和小青要求搭船,于是许宣与白娘子在船上浪漫邂逅、一见钟情。二是他们经历几番曲折、水漫金山之后的再相遇。两人经历了数次磨难,许仙一度被发配到苏州、镇江,白娘子屡次帮他度过难关,二人结为夫妻,却受到金山寺法海和尚的阻挠和破坏。水漫金山一节之后,夫妻失散,却意外地在西湖断桥相遇。断桥见证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一见钟情在此,和好如初亦在此。西湖边的一座石桥,把两个人的悲欢离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令无数后人动容。

  因此,人们常使用“断桥”意象来展现爱情的坚贞与执著,显示出强大的爱情力量。张先《山亭宴·湖亭宴别》[10]抒写的是词人将与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上阙云:“碧波落日寒烟聚,望遥山、迷离红树。小艇载人来,约尊酒、商量歧路。衰柳断桥西,共携手、攀条无语。水际见鷖凫,一对对、眠沙溆。”词人与恋人携手至曾经相识游玩的断桥,面临分别,两人却“攀条无语”,使人不禁想到柳永的名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在这里,断桥因词人与恋人的缠绵爱情而显沉寂,但它仍不失为他们爱情的见证。“与君别。相思一夜梅花发。梅花发。凄凉南浦,断桥斜月”(宋·房舜卿《忆秦娥·与君别》)用“断桥”透露出主人公与心爱的人分别之后的浓浓思念与深切悲凉之感。而“长记断桥外。骤玉骢过处,千娇凝睇”(宋·吴文英《惜秋华·木芙蓉》)则渲染出过去爱情的美好和而今淡淡的忧伤。

  “断桥”意象还多以“断桥残雪”意象组合出现,“断桥雪霁闻啼鸟”(宋· 陈亮《滴滴金·断桥雪霁闻啼鸟》)、“梦到断桥,飞絮仍雪”(宋·胡翼龙《霓裳中序第一·江郊雨正歇》)、“犹忆蔫红稚绿,断桥雪未扫,天近春易”(宋·王梦应《疏影》),都是作者漫步西湖所见之雪景,“断桥残雪”作为西湖十景之一也因此而享誉中外。

  无论是作为实景的西湖断桥,亦或是作为象征的断桥意象,都曾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见证了历史的兴盛衰亡,折射了朝代更迭中沧海桑田的瞬间,同那缠绵悱恻的爱情传说一起,以优美的古典诗词为载体,在时间的长河中光彩夺目,历久而弥新。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1703班 雷蕾

参考文献:

  [1]肖波,巩佳佳.西湖断桥与传说的聚焦——论白蛇传说与断桥的融合[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2(12):22-26.

  [2]余翠萍.中国古代诗词"断桥"意象浅析[J].网络财富2009(08):109-110.

  [3]罗竹凤.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4]武春媛. 论宋词中的桥意象[D].陕西师范大学,2009.

  [5]陈相强.断桥不断谜底难”断”[A].西湖之谜[C].杭州出版社,2006.

  [6]许海峰. 古典诗词中“桥”的语义分析与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7.

  [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8]傅道彬.晚唐钟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肖波,巩佳佳.西湖断桥与传说的聚焦——论白蛇传说与断桥的融合[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2(12):22-26.

  [10]郝丽梅,何尊沛.浅析古典诗词中的历史名桥意象[J].绥化学院学报,2009,29(04):3-5.

(点击进入专题)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