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类型及翻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文言句式翻译训练 中考常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类型及翻译

中考常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类型及翻译

#中考常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类型及翻译|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主要的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三、【真题再现】

1.(13年天津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

翻译: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2.(11年湖北卷)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葬者, 厚衣之以薪 葬之中野 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翻译:古代埋葬死人,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来,将其葬于山野之中,既无封土堆,又不树立墓碑,后世的圣人用棺椁来替代这种情况

【课堂探究案】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内容,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类型极其标志。

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4)“者”、“也”全不用。

如: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

2.用副词“乃”“则”“ 即”“ 皆”“素”“ 耳”等表示判断。这些形式也比较多见。

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且相如素贱人。此亡秦之续耳。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4.用“非”、“未”、“弗”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吾本非文人画士……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注意: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

如是肯定判断句 ,要用“是” ;如是否定判断句,要用“不是”。

被动句

1.用介词 “于” 、“受”、“受……于……”表被动(“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

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

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省略句

1.省主语。

廉颇为赵将,伐齐, 大破之。承前省

沛公谓张良曰:“……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 )录毕,( ) 走送之。自述省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对话省

2.省谓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而竭。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项王曰:“壮士!之卮酒赐。”则与斗卮酒。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竖子不足与 谋。欲呼张良与 俱去。

4.省介词。(较常见的是“于”、“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将军战 河南,臣战 河北。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

1.主谓倒装

如:甚矣,汝之不惠!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王见之,曰:“牛何之?”项王曰:“沛公安在?”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晋,何厌之有?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求!无乃尔是过与?

介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情况。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不然,籍何以至此?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3.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煞尾 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翻译的时候要把它作状语,因此,我们称它“介宾短语后置”,或 “状语后置”。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如: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五、【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 )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恐为操所先  C.遂见用于小邑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C )

A.时人莫之许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大王来何操?

二、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求人可使报秦者。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选自《韩非子》)

7.写出短文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句,有几个写几个。

莫乐(于)为人君!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8.写出短文的两个宾语前置句。

惟其言莫之违。太师谁撞?9.“释之,以为寡人戒。”是一个省略句,下面补出省略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D )

A (然则)释之,以为寡人戒。B 释之(否),以为寡人戒。

C 释之,以为寡人(之)戒。D 释之,以(之)为寡人戒。

10.翻译“莫乐为人君”正确的一项是 ( B )

A 别乐滋滋地当人君!B 没有比做人君更快乐的了!

C 不快乐的是人君!D 没有一个人乐意当人君!

【课后巩固案】

判断句练习题

一、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

1.灭六国者,六国也。

[答案]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

形式:……者,……也。

2、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答案]现在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

形式:用“为”表示判断。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答案]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

形式:用“则”表示肯定判断。

4、 环滁皆山也。

[答案]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形式:用“皆”表示判断。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这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

形式: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被动句练习题

一、按要求做题: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败秦师于崤

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答案]A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受制于人

[答案]A

二、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

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2004上海高考题)

[答案]您赶快离开,不要留下来!(否则),您会被楚国抓住。

标志:为……所……

2、天监初,父为吴兴原乡令,为奸吏所诬,逮诣廷尉。(2007年佛山一模)

[答案]天监初年,他的父亲是吴兴原乡令,被 奸吏诬陷,逮捕送到廷尉。

标志:为……所……

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答案]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士兵多被 他重用。

标志:为……所……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我实在怕被你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标志:为……所……

5.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答案]如果不这样,你们都将要被(他)俘虏。

标志:为……所……

6、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答案]众人都喝醉了,却只有我是清醒的,因此被放逐。

标志:见+谓语

7、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答案]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被人控制。

标志:受……于……

省略句练习题:

一、请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补充省略的成分,并指出省略的成分。

1、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答案:桃源人 渔人 渔人 桃源人 渔人桃源人 (省略主语、宾语)

2、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怀之,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 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答案:羊子 邻人 羊子 邻人(省略主语)

3、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答案:鼓 鼓 (省略谓语)

4、项伯乃夜弛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以事。

答案:之(省略宾语)

5、今乃得玩之 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答案:于(省略介词)

判断句、被动句的综合练习题

一.阅读下文,把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是何种句式。(2004年上海高考题)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1“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2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愚也。

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3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与。”(《说苑·政理》)

牸(zì):母牛。驹:小马。

夷吾:管仲之名

使:假如。咎繇(yáo):即皋陶,唐尧时任法官,主持审判。

[答案]1、这是什么山谷?(判断句)

2、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给这个山谷取名叫做愚公之谷。(判断句)

3、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被动句)

二.阅读下文,把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是何种句式。(2003年全国高考题)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余桃。”故弥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史记 老子韩非子列传》

答案:

过去弥子瑕被卫君宠爱。(被动句)

所以,弥子的行为和当初相比没有变化,以前被称赞而以后却(因此)获罪的原因,是因为人的爱憎感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练习题

一.按下列要求做题

1.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何以知之?

B未之有也。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 唯才是举。

答案:C

2.A君安与项伯有故?

B唯余马首是瞻

C君何以知燕王?

D寂寥而莫我知也。

答案:A

二.请翻译下列划线的文言句子,并指出宾主语前置的条件。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答案:大王来时拿什么礼物?

条件:疑问句中,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2、沛公安在?(《鸿门宴》)

答案:沛公在哪里?

条件:疑问句中,宾语是疑问代词 ,宾语前置。

3、孔子云:“何陋之有?”

答案: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

条件:“之”作为提宾的标志

4、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答案:好像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功劳!

条件:“之”作为提宾的标志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答案:不理解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条件:“之”作为提宾的标志

6、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答案:离开我三十里,只听从命令。

条件:“之”作为提宾的标志,

7、古之人不余欺也。

答案:古代人没有欺骗我。

条件:否定句中,宾语是代词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句练习题

一.按下列要求做题: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疆土之新辟者,移民以居之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答案:B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它的形式。

中心词+之+定语+者;中心词+而+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答案:村中一个多事的少个驯养了一只虫。

形式:中心词+定语+者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答案:有一个吹洞 箫的客人,随着歌声而相和伴奏。

形式:中心词+定语+者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答案:能不改变自已志向的官员,全国这样大的地方,有几个人呢?

形式:中心词+而+定语+者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形式:中心词+之+定语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铿然有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

形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状语后置句练习题:

翻译下列状语后置句。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答案:月亮从东山的上面升起,在斗牛之间徘徊。

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答案:州官登门,催促之心比星火还急。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答案: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背着或头顶着重物在路上走了。

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综合练习题:

一.阅读下文,找出文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并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师旷琴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日:“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衣襟)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日:“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日:“释之,以为寡人戒。”

1、写出短文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

(1)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译文: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

(2)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译文: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

(3)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译文:“刚才有个小人在旁边胡说八道,

2、写出短文的两个宾语前置句。

答案:

(1)、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译文:没有比做君主更快乐的事了!只有他的话没有人敢违抗。

(2)、公曰:“太师谁撞?”

译文:晋平公说:“太师, 您撞谁呀?”

文章|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侵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