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 外国教育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特征 北师大 外国教育史

北师大 外国教育史

2023-10-13 04: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目录

五、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1.意大利 vs 北方人文主义教育的异同

2.弗吉里奥(第一个表达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人)

3.维多里诺(快乐之家)

4.(了解)伊拉斯谟/蒙田

(1)伊拉斯谟(荷兰著名人文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教育理论家)

(2)蒙田

六、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马丁路德(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

(1)国民教育思想

(2)路德派的教育实践(三个人、三种类型)

2.耶稣会学校

五、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1.意大利 vs 北方人文主义教育的异同

共同点:

①古典科目构成人文主义课程的基础和主体;

②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重视治人治世之学,力图通过教育,改造社会,至于自然的改造、自然科学的研究尚未受到重视;

③重视古典语言,漠视本族语教学,本族语在教育中地位甚低;

④早期人文主义教育后来走向了形式主义,意大利表现得非常明显,北方人文主义者虽然反对西塞罗主义,但由于宗教改革的冲击,很快为新教教育的形式主义所取代,如新教教育家斯图谟的学校中就存在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

差异:

①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具有较强的世俗性,而北方人文主义教育则十分强调虔诚与道德的值。

②教育的政治功能迥异。意大利在文艺复兴前期实行城市共和制,共和政体要求培养富于自由、平等精神的公民,而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家崇尚君主制,把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君主和朝臣身上,因此,他们关注的是如何对那些将来有希望成为君主和朝臣的人物施以什么样的教育。

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教育性质 

教育内容 

培养目标 

 1.注重对古典科目的学习与研究。

2.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3.反对经院哲学,强调个性解放。

4.重视古典语言。

5.后期出现了形式主义 

意大利

注重个人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世俗性 

注重文学美育 

强调培养城市公民

关注贵族和个人 

北方 

注重社会道德的全面进步,具有较强的宗教性 

注重宗教和道德教育 

强调培养君主和朝臣

关注社会和贫民 

2.弗吉里奥(第一个表达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人)

主要观点:

①主张对青年实施通才教育以培养事业家;

②认为必须使所学的科目适合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年龄;

③特别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学识和品行结合起来作为教育的共同目标,并认为德行重于学问;

3.维多里诺(快乐之家)

维多里诺将学校取名“快乐之家”,喻意学校应当是接近自然和充满快乐的地方。

培养目标: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即“受过良好教育的完全公民”。这种人应当是学识渊博,道德高尚,身体健康,有社会责任感的、能胜任管理国家、教会和工商业事务。

教育观念:

(1)倡导“自由教育”,培养全人;

(2)开设以古典语文为中心的内容十分广泛的人文主义课程;

(3)发展了新的教学方法体系;

        维多里诺强调尊重儿童的身心特征和个性差别,反对机械背诵,提倡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主张发展儿童的个性和特长,在学习的高级阶段,如发现学生有特殊才能,教师要调整教材,促进儿童特殊才能的发展。另外,维多里诺反对惩戒,禁止体罚。

4.(了解)伊拉斯谟/蒙田 (1)伊拉斯谟(荷兰著名人文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教育理论家)

教育思想:

①人性观

a.人性有潜在能力,可经过后天教育充分地、完美地实现;

b.影响个人的发展有三个因素:一是自然,即天性,包括能力与对美德的爱好;二是训练,即教育和指导的熟练的应用;三是练习,即放手运用自然赋予的能动性,并借训练促进这种能动性。三者中“训练”最为重要;

c.强调由人的天性所造成的个性差异;

②教育的作用

a.对人的作用:人通过教育才成为人;

b.对社会的作用:社会需要教育;

c.家庭、国家、教会都要重视教育。主张国家和教会应提供足够数量的、能够胜任青年教育工作的合格教师来促进教育事业。提高教师的素质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其重要性决不亚于整顿一支军队;

③教育的任务

a.在青年的头脑里播下虔诚的种子;

b.使青年能热爱并透彻地学习自由学科;

c.使青年人能为生活的义务作好准备;

d.使青年人很早就习惯于基本的礼仪;

④教育的方法

a.强调古典文化的教育价值;

b.反形式主义:规则必须严格服从内容;

c.了解儿童性情,因材施教;

d.教师对学生应严慈相济,尊重儿童,反对体罚和羞辱;

(2)蒙田

教育思想:

①对经院哲学的批判

②教育目的:培养完人(完整的人——身体和心智都得到发展的人)

③重视实行

④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要把所学习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知识应该融合到心灵中去)

⑤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儿童教育的关键)

六、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马丁路德(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 (1)国民教育思想

①论普及教育的必要性

        马丁路德希望借助世俗政权的力量建立起普及的教育体系,进行社会控制,实现世俗社会与精神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②论政府在普及教育中的责任

        路德认为,强迫儿童上学的权力是基于国家有权保护自己并促进其福利的需要。

        路德首先强调,国家或市政当局必须建立起公共的学校教育体系,吸纳自己臣民的子弟入学;

        其次,这种公共的学校教育应当由国家政权和教会通力协作共同推进。国家或市政当局应当为公共学校提供一定的财政保障,并在必要的时候“运用他们的权力保证让儿童上学”。而所有儿童,无论贫富贵贱,一律享有平等、免费入学的机会;

        再次,这种公共的学校教育是宗教教育和世俗教育的结合,即培养虔诚的信徒与培养合格的公民同样重要。

(2)路德派的教育实践(三个人、三种类型)

①梅兰克顿

a.推行路德教育思想的实践家

b.制定《萨克森学校计划》

c.帮助多个邦国规划建立学校制度

d.创办新教大学:威登堡大学、马尔堡大学

②斯图谟

a.建立古典文科中学

b.人文性、民族性和分班教学

③布肯哈根(德意志国民学校之父)

a.路德派本国语学校(德意志最早民众学校)       

b.拉丁语中等学校

c.民众识字运动

2.耶稣会学校

        耶稣会把兴办教育视为实现其宗教和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并尤其重视培养将来能够成为宗教和国家领袖人物的教育,因此,其主要教育活动集中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

特性:①宗教权威色彩;②实行全日制寄宿制免费教育;③中央集权管理制度,等级森严;④规章制度统一严格(《耶稣会章程》、《教学大全》);⑤具备监督制度;

学制与教育内容:①学前预备班(3年);②初级阶段(人文学科部,6年);③高级阶段(哲学部,3年);④神学部(5年);

教学方法:分班教学、讲解、写作、辩论、考试、戏剧表演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