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意象的错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文化意象分类 中西文化意象的错位

中西文化意象的错位

2024-05-26 14: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西文化意象的错位——以“龙”为例分析

  在跨语际交流中,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呈现出错位,甚至失落、扭曲和变异的现象。在一种语言中带有褒义、正面意义的事物,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成了贬义、反面意义的事物。就算意义不是截然相反,但至少也是大相径庭的。譬如龙,在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里都有这个意象,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在汉语文化里,龙是皇权的代表,是高贵、神圣的象征。汉民族传说中的龙能呼风唤雨,来无踪去无影,神秘莫测,令人敬畏,是呼风唤雨的神兽。古人认为,龙是一种超越自然的神秘力量,司职兴云降雨,这种说法在许多古籍中都有记录。《周易·乾卦》云:“云从龙,风从虎。”《侣氏春秋·召类》亦云:“以龙致雨。”而《山海经·大荒东经》中也记载着:“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因此,为了表达对龙的敬意,人们都尊其为“龙王爷”,专门为其修建了“龙王庙”来供奉香火,并把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定为百姓春耕开始的日子,俗称“龙抬头”或是“青龙节”,甚至还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传说。所以龙在汉语文化里又是威严、威武的象征。历代的统治者都自认为“真龙天子”,与之相应的,许多与龙有关的词汇也因此染上高贵、神圣的色彩,诸如“龙宫”“龙颜”“龙袍”“ 龙床” 等等。

龙意象在西方同样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古巴比伦的创世史诗《埃努玛·埃利什》中。创世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是一片混沌,由巨龙阿卜苏与提亚马特统治。他们相结合,创造出了众神,却又嫌众神太过吵闹,阿卜苏不顾提亚马特的反对要杀死众神。不料,阿卜苏反被其子恩利尔所杀。然后,恩利尔的儿子马杜克又将提亚马特的身体劈成两半分别制成了天地,还用提亚马特的后夫金固的鲜血创造出了人类。与中国的龙意象相比,西方龙意象不仅没有受人敬仰的崇高地位,而且经常是受人排斥、恐惧甚至是打杀的对象。,因此在英语文化里,龙是凶残肆虐的、应该消灭的怪物,一个可怕的象征。在一些描写圣徒和英雄的传说都讲到与龙这种怪物的斗争,并以龙的被杀为结局,如英国古代英雄史诗《贝奥武甫》、德国古代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等,都有关于主人公杀死龙的描写,并以此突出主人公的丰功伟绩。在俄罗斯也有关于英雄剪除三头凶龙的传说。

像“龙”这样的文化意象,比如“狗”、“蝙蝠”、“猫头鹰”等,他们为多个民族所共有,但是又被赋予了完全不同,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含义。因此当中国人自豪地宣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时,西方人听了未必会体会其中的自豪之情。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意象在跨越了语言和民族的界限之后,就有可能带来原先文化的内涵的失落、扭曲和变形。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