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节日中的自然崇拜文化及其社会功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文化及其社会功能 壮族节日中的自然崇拜文化及其社会功能

壮族节日中的自然崇拜文化及其社会功能

2024-07-11 06: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 要】云南壮族丰富的节日活动反映了壮族人民对于植物、动物、土地、水和火等自然物的崇拜。传统节日文化在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看到民族节日文化神圣外衣下的和谐本质和功能,及其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具有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壮族节日;自然崇拜;节日功能

【作 者】陈桂波,中山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研究生,红河学院舞蹈系讲师。云南蒙自,661199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2 - 0093 - 007

壮族人民拥有丰富的节日文化,尤其是云南的壮族,一年十二个月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在节日活动中,可以看到壮家人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植物、动物、土地、水、火等自然物的深厚感情,尤其稻作文化,是贯穿所有节日活动的主题。壮族传统节日对于人们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平和,人与人的互助与和睦,尤其是求得人与自然的沟通与和谐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本文将以法衣村壮族节日为例,分析壮族节日中体现的自然崇拜文化及其社会功能。

一、壮族节日中的自然崇拜文化

在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影响下,壮族先民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和人类一样具有生命性和灵性,不但给那些无生命的雷、日、月、石、土、水、火赋予了神性,同时也认为那些生存于自己身边的树木、竹子、花、禾等植物和水牛、鸟、鱼、蛙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是有生命有神性的,认为它们可以对壮民族的农业生产或人口繁殖发挥重大作用,进而赋予它们特殊的神性并加以崇拜。人们并没有把人类视为大自然的主宰,而是视为与自然相互平等的伙伴,而且,在某些方面,人类必须得到自然的帮助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于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壮族自然崇拜文化。廖明君先生认为壮族自然崇拜文化可以分为以雷崇拜文化丛为主体的天体崇拜文化群(对太阳、月亮、星星和雷等的崇拜)、以水崇拜文化丛为主体的无生物崇拜文化群(对土、石、水、火等的崇拜)、以花崇拜文化丛为主体的植物崇拜文化群(对树、竹、花、葫芦等的崇拜)和以蛙崇拜文化丛为主体的动物崇拜文化群(对蛙、狗、牛、蛇、鸟等的崇拜)四大类。对于生命繁衍的渴求是壮族自然崇拜文化的主要内核,对于稻作丰饶的渴望则是壮族自然崇拜文化的重要外延。[1 ]5-7

(一)植物崇拜

作为一个以稻米为主食的民族,壮族的文化自然要与稻米发生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人们对于稻米的崇拜,一直影响到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谈壮族的植物崇拜首先要讲的就是稻米崇拜,壮族的节日几乎都离不开稻作的主题,要么节日的目的是为了稻米生产,要么是以稻米为主要的祭品。

“在壮族地区,人们除了相信禾有魂魄外,还相信禾具有神灵所具有的力量。因此,人们常常还把禾视为神”[1 ]318稻米是壮家人赖以生存的主食,同时也被当作献祭给神灵的贡品,这就赋予了稻米神圣的意义,因此成了壮族节日中少不了的一样重要的献祭食品。法衣村大年三十晚上要以丰盛的饭菜祭天、祭地、祭祖宗,请求天地神灵和祖宗在天之灵保佑合家幸福,四季平安。菜品可多可少,量力而行,但一定少不了一样贡品:糯米粑粑。大年三十每家每户都要用糯米舂粑粑,按大小顺序三个一组,摆放三组在贡桌上献祭。过小年、祭竜那天各家都要做甜粑粑,用一种长得像葛根的“甜根”舂碎沥汁和糯米面做成饼,用油煎至两面金黄在家献祭,加了甜根的糯米饼在放凉以后仍然柔软清甜。小法衣村竜林里献祭用的甜粑粑则必须由头人家做。八月十五做咸粑粑,糯米预先浸泡、蒸熟,舂成粑粑包上饭豆、韭菜跟剁肉一起炒熟做的馅料,做成圆形或者两头尖的椭圆形即可食用,最先包好的两个要和三炷清香一起拿到东边屋顶上去献祭给月亮。

壮族先民认为水稻具有特别的灵性,并产生了“谷魂”的概念,认为稻种从发芽成苗、抽穗扬花到结实成谷,是谷魂生长、还原的一个过程,它关乎民族生计大事,需要恭谨对待。人们尊敬谷魂,在稻谷生长的不同阶段举行若干仪式进行祭拜,并因此形成一系列的生产与生活习俗。[2 ]36

除了各种甜、咸粑粑,糯米粽子和花米饭也是壮家的特色食品,献祭谷神的日子尤其要用到这两种糯米食品。六月第一个亥日法衣壮族过粽子节,又叫“谷魂节”,这天家家户户要用粽叶、绿豆、猪肉包粽子,由女性长辈带上母鸡、猪肉粽等祭品到自家地里为谷子喊魂,在领生、杀鸡、回熟时各喊一次,谓之喊三魂,请谷魂保佑稻谷颗粒饱满,年年丰收。

法衣壮族在六月的第一个亥日要叫谷魂,6月24日则要接谷魂,这一天是泸西县各族人民过火把节的日子,法衣村民也称该节日为“火把节”,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壮家的“火把节”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形式和文化内涵,可能把这个节日称为“接谷魂”或者“祭太阳神”的日子更为妥当。六月二十四日这天必须要煮花饭祭祀太阳神等天神和祖先神灵,祈求保佑五谷丰登、四季平安。节日当中首先感谢日月神灵,但更重要的是迎接谷神的到来,从法衣村王树兴老人念的祭词中可以清楚地知道节日的内涵:“三十天上星,四十月亮母,五十太阳公,七十天地神,甲午年6月24节,23已过,24已临,某姓某家在东方置棵青松,燃着青香,摆上千眼桌,用姜黄、九股牛等各种草药蒸制上等七色饭,请天空诸位圣君下界来享受某家特制七色饭、糯香酒肉饭菜,从今日起保佑好某家田中稻谷穗穗饱满,保佑地中五谷粒粒归仓,鸟雀不来扰,禽兽不糟蹋。保佑全家大小和老幼,吃了七色饭,百病不生,毒气不染,保五谷丰登,全家安康。话已毕,礼已周,请诸神回归天上,长睁智慧眼,吉星高照。”① 祭祀时需要用到千眼竹(就是筛子)和一棵松,松树枝放在东边的屋顶上,朝东方放置,意为给神搭桥指路。筛子里面放上二碗紫红米饭、一碗水、三炷香,置于松树旁边祭三天。供桌上的香炉、门边、灶口都要点香祭祀。

壮家人对植物有着特殊的感情,除了食用,还赋予了更多特殊的意义。正月十五那天,法衣村的老人们一大清早就要到山上去采摘各种草药,用来和猪脚熬汤给全家人喝,当地人称为“锣锅参”。晚上用树叶煮水洗澡,据说这样可以保全家一年不生病。这一天房屋门头要挂上带刺的苦果树枝和扁茅草,以挡住恶鬼,如果忘记挂,家里人就容易生病。正月十五挂一次,七月十五再挂一次。笔者所到之处,家家都挂着带刺的小树枝。正月十五的节日习俗中,可以看到壮家人对于植物的崇拜,植物不但可以食用,还可以治病强身,甚至植物也是有灵性的,可以阻挡恶鬼,看家护院。

云南壮族的“祭竜”习俗,尤其能够体现壮家人对于植物的崇拜之情,他们以林中大树作为村寨的保护神树,俗称“竜树”,“竜树”周围的树林被称为“竜林”,“竜林”覆盖的山坡被叫作“竜山”,均须严格保护。有的地方称为“祭龙”,经过实地调查及查阅相关文献,笔者认为“祭竜”的本质是祭祀村寨保护神,而非呼风唤雨的“龙”或者“龙王”。在文山州广南县小广南村,笔者看到供奉“竜神”的小庙里明确写着社稷神的牌位。法衣村每个村寨的左右两边都有竜林,竜神主管整个村寨的人畜平安、粮食丰歉,甚至出行、战争、升学、升官等都要祈求竜神的保佑。“竜林”在村民心中具有神圣的地位,任何人不得砍伐一草一木,更不能在竜林留下任何污物,无事不得进入竜林,女人任何时候都不得进入,甚至经过竜林边都要轻言细语,以免惊扰竜神。法衣壮族祭“竜”的时间在农历三月蛇日,每家派一位男性参加,家里有孕妇的男人不得参与。祭祀当日外人不得进入或者路过村寨,征得村里老人们的同意,笔者得以进村了解2015年5月23日法衣村祭竜习俗,但身为女性,笔者不能进入竜林观看祭祀现场活动,且必须提前三天到达法衣村。笔者观察到了祭祀前后的活动,但并未进入竜林。时至今日祭竜仍然是全村人的一件神圣的大事。

祭祀当日,要带猪、鸡到竜林里固定位置宰杀献祭,每家一名男性就在竜山分食猪内脏,猪肉则平均分给各家食用。祭竜山时串肉的麻栗树枝,拿回家要插在灶台上,看叶子干了以后是否卷起来,叶子卷起来就像个口袋,表示这一年丰收了,如果没卷就表示可能收成不好。祭竜活动中的麻栗树枝也被赋予了神性,能够传达神的旨意。次日,到村子后山献祭山神,后山的树也不能砍伐,祭祀后各家派一位男性代表到头人家聚餐,按户均摊祭竜费用,共同商议并于当日就着手进行村子里的公共设施维护等公益事宜。

壮家人视村寨两边和后山的树林为保护村寨的神灵,貌似唯心,却完全符合现代科学理念,实质上起到了保护村寨周围林木和保持水土的客观作用,应该说是祖先们数千年生存智慧的结晶。节日的意义,除了定期提醒人们爱护林木,尊重自然,同时也增加了村民们交流合作的机会。

(二)动物崇拜

在壮族的传统观念里,牛有牛王,虫有虫王,动物界井然有序,与人类和谐相处。法衣村节日中的动物崇拜主要体现在牛王节、尝新节、送虫节以及春节当中。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以稻作生产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民族,壮民族很早就开始使用牛来作为主要的生产动力,实际上,“正是出于稻作生产对于牛的依赖,使得壮民族在其生产乃至生活中都对牛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崇拜信仰,进而形成了独特的以稻作为文化本质的牛崇拜文化” [1 ]494。费尔巴哈说过:“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就是神”[3 ]438-439在壮族社会中,牛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因此,牛这一世俗社会中的劳动工具在特定的时空中也就成为壮族群众所敬奉的神灵。大年初一早上,法衣村平日放牛的孩子要拖着一串用八角枫木刻上各种花纹做的“梵楞”(记音,牛群的意思)到井边,把“梵楞”放到井里沾一下水再拖回家挂到牛圈门口,意思是请牛神喝吉祥的新水,并请牛神保佑家畜平安。

牛王节,又称牛魂节、脱轭节或牛王诞,是壮族民间普遍流行的祭祀牛神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期不一,一般在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桂西南地区的一些地方则在六月初六或八月初八举行。法衣村则于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属牛日举行祭牛王活动。法衣村的老人说水牛原本是天上的神仙,它奉天上皇帝的圣旨下到凡间来帮助人们耕田犁地。为了感谢水牛的辛勤劳动,特把牛王下凡的这天定为“牛王节”。这一天要在牛厩旁边点香烧纸钱祭祀牛王,给牛喂精细的饲料,给牛洗澡,不打不骂,不拖犁,不驾车,让牛好好地休养。

稻谷成熟的季节,各地壮族均有尝新节。法衣村的老人说,是狗给人类带来了谷种,所以新米要先给狗吃。七月属狗日要采摘新米做饭,尝新米前要先把新米、鲜肉等食品喂给狗吃,它先吃饭则粮食丰收,先吃肉则生意兴隆。稻谷成熟,却要首先感谢狗,是壮族先民狗图腾崇拜的遗俗,一方面表达的是对于自己劳动收获的喜悦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看家护院的人类朋友的感激之情,同时在节日当中传承的还有懂得感恩和爱护动物的美德。

除了善待牛、狗这些对于人们生产生活有帮助的动物,并在特定的日子里给这些动物过节,壮家人对于妨碍人们生产的虫子也是礼遇有加,恭敬地用轿子抬走虫王,并请它带走虫子虫孙。法衣村送虫,以村为单位进行祭祀。五月五日,用红纸和竹子扎好轿子,把各家的五谷放到轿子里送到高山上,沿路插上小三角旗,以免后边的虫子迷路,让它们跟着轿子里的虫王走出村寨。走到岔路口或者水边,要杀鸡、杀羊请虫王来吃,祷告虫王不要来搅扰本村土地。每户砍一根栗树枝蘸上羊血,插到自家稻田里,表示驱除邪恶,送走病虫,从而确保禾苗茁壮成长。驱虫的仪式不见得有效,但善待各种生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念却是符合现代生态理念的。献祭的物品也并不浪费,最终成了人们的节日美食,节日的形式也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在节日期间踏青赏景,聚餐娱乐,憧憬美好的生活,这也是当代节日的重要功能。

在法衣壮族的节日当中,经常要用到一种动物——鸡,过年一定要杀鸡封门,喊谷魂要用鸡,送虫要用鸡,祭山、祭水、祭竜都要用鸡。但凡有病痛灾祸,起房择地,送终择坟,外出卜吉凶,都要“问鸡”“看鸡卦”行事。鸡卜用的鸡是公鸡,只有喊谷魂用母鸡。廖明君先生认为“在壮族先民的原始性思维中,作为鸟的衍生物,鸡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动物,而是来自于天上的具有一定神性的动物。因此,在壮族传统文化中,作为鸟崇拜文化的衍生物,鸡崇拜文化也是具有自己的特点的”[1 ]454正是由于鸡在壮族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很久以前,壮族地区就已经流传着种类繁多的鸡卜,用以指导日常生产和生活。

法衣村里有个叫“土地庙”的地方,虽说叫土地庙,但村民们都知道那里是管牛马鸡鸭的,哪家的畜禽不好了就自行到土地庙献祭,求神保佑。村里统一的献祭活动则在每年腊月三十那天,由李姓人家负责献祭,祭祀费用全村分摊。桌上供着一尊木雕的神像,应是有些年头了,远远看去就像是一把弓箭。看到神像使得笔者更确信“土地庙”是受外来文化影响的一个称谓,庙里供的神跟土地没有关系,而是主管畜禽的神,应是古代狩猎和畜牧文化的遗存。

(三)土地崇拜

土地是万物生存之根本,壮族先民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土地与生产之间的关系,认为土地和其他生物一样有灵性,甚至有灵魂,它可以控制收成的好坏,决定作物的丰歉。对土地的重视和认知形成了一系列的土地崇拜现象,发展出了田神与社神信仰。田公、田婆、田祖等田地神灵是土地信仰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古时候壮族地区颇为盛行的春祈、秋报两社祭祀,在各地县志中多有记载。春社时间一般为农历二月初二,秋社有农历六、八、十月不等。[2 ]33-36民国《上林县志》描述:“每当春秋仲月二日,里邻祀社,以尽祈报之诚。其建社也,垒甓为坛,立石为主,朝夕焚香礼拜,绰有古风”[4 ]484。

壮族保持了春祈的古老习俗,各地时间、形式略有不同。法衣村的祭田除了意味着新的一年农耕生产的开始,还是一个村民齐聚一堂共同商议安排农事活动的节日。正月的第一个属猪日,各家煮肉、点香到竜山下祭田,象征性地理梗、修田,给马上鞍,给牛套犁,表示新一年的生产活动开始了,并祈盼这一年有好的收成。在做完这一系列象征性的开耕仪式之后,各家派代表自带食品到头人家里聚餐,大家共同商议安排这一年的生产活动,在互助团结的节日中开始新一年的生产活动。

法衣壮族粽子节这天家家户户要用酒、鸡肉、粽子等祭品到自家的田地里献祭,除了喊谷魂,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拜谢田公地母,祈求神灵保佑丰收。

(四)火崇拜

壮族民间传说里曾有一位名叫“甘歌”的火神,他是布洛陀的儿子。在广西东兰、巴马、凤山等地,人们心目中的火神是一个黑脸红唇、灰眉白须的男性形象。乡村里还保留了除夕之夜祭祀火神的习俗。农历正月初四,云南师宗县高良、五龙乡的壮人举行送火星的仪式。在仪式之外,民间亦有各种火崇拜习俗。大新县宝圩乡一带保留了火把插秧的传统,带有火崇拜的遗迹。“火神信仰进一步演变,就出现了灶神崇拜。”“有些地方的壮人仍然把甘歌视为灶神,灶神实质上仍是火神”[2 ]31-33。腊月二十四日灶王上天传递人间的信息,这天法衣村民要点香、煮肉于灶门前祭祀灶王,挨个报出家里的属相,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在下保平安。

6月24日,法衣村的壮族过“火把节”,其他地区的壮族很少过这个节日,但火把节却是法衣壮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可能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但节日的形式和内涵却更多地体现出了壮文化的特色。法衣村壮族过火把节,其实并不点火把,但是要点火盆、抛火球,还要做花米饭、包粽子。晚上点上火盆放到门口,燃烧用过的粽叶给谷神指路。孩子们则用易燃的小木签插到野无花果上,再用尖尖的竹竿戳到火盆上点燃,然后用力甩出去,村子里便出现了星星点点的火流星,一是为了烧死害虫,二是飞舞的火球照亮了四方,不管谷神从哪里回来都能看得见。点燃火盆,飞舞火花,终归还是为了迎接谷神的到来。

(五)水崇拜

水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种植水稻的民族来说,水尤为重要,水神自然成为壮家人每年都要祭祀的神灵。法衣村的祭水活动每年由两家人负责采买等事宜,全村轮流,费用均摊,祭祀则由头人李茂清家负责。

2015年4月22日,农历三月第一个属龙日,是法衣村祭水的日子。征得头人李大爷同意,笔者亲眼见证了祭水的全过程。晚饭后,负责今年祭祀活动的两家的男人开始把祭祀用品用背篓背到水井边,并在井边生起炉火,烧上水,摆好小桌子。一人在井边看着,一人拎上装着纸钱、香、盐巴等物品的袋子到李大爷家。李大爷找来一个筛子,随手抓了一把香、一把黄纸钱放到筛子里,又拿来六个小碗、六个小酒杯,用大碗装了一碗米,再盛上一碗饭,最后用白纸剪了七张甲马,一起端着来到水井边。李大爷给小盅里倒上酒,并在每个小盅下压了一张甲马,大碗的米上也放一张甲马纸,压上一个鸡蛋,点燃三炷香插到米里,旁边也放了三柱。接着给大白公鸡洗头洗面洗脚,清洗完毕,李大爷来到小桌前,抱着公鸡在点燃的香上面沿逆时针绕三次,对着水井三叩九拜,并念祷词。祈祷完毕把公鸡交给两个助手杀鸡,鸡血用盛了盐水的小碗接着,李大爷用黄纸钱抹了点鸡血,和沾了血的三根鸡毛放在桌子一边。鸡要拔毛开膛煮熟,这些由助手处理,李大爷招呼我们和他一起回家休息。鸡煮好之后再来请李大爷,整只鸡捞出来撒上盐后端端正正地置于碗中,摆上米饭点上香,三叩九拜念祷词,然后烧纸钱,并把香和三根鸡毛插在水井的左手边,最后揪了一小块鸡冠扔到水中,祭水就算完成了。李大爷说祭水是为了求水娘娘保佑全村有水吃,地里不要淹水,不要把小孩推到水里去。

二、壮族节日的社会功能

文化功能主义认为,在每种文明中,一切习俗、思维和信仰,在社会整体运作中都起着某种关键作用。具有悠久历史的法衣壮族节日习俗,构成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沿袭至今,充分证明了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社会功能。充分挖掘、探究节日活动背后的社会功能,对于促进民族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壮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一)和谐功能

壮族传统节日大都是岁时节日,“所谓岁时节日,就是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有固定的节期和特定民俗活动的时日。”[5 ]节日安排顺应天时、物候的变化,与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生产性节律相应,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点。人们跟随特定的节日,安排一年的生产生活。春天祭田、祭竜、祭牛王,作好播种的准备,表达祈盼丰收的良好愿望;夏天喊谷魂、接谷魂、送虫王,忙于生产的同时也在节日当中获得美食和适当的娱乐,有利于身心的放松和休养;秋天尝新米、祭谷仓、团聚赏月,既是报答神明,也是犒赏自己;冬天祭火神、杀年猪、酿米酒、做年糕、迎新年,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在农闲的冬天休养生息,为来年新一轮的生产做好准备。人们跟随着传统节日安排生产生活,一年四季井然有序,张弛有度,自然和谐。在这样的生活节奏中,人比较容易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满足,不大容易滋生心理疾病。节日通常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每逢节日到来人们会尽量不远千里往家赶,数日奔波有时只换来一两日的相聚,人们也是毫无怨言。节日的家庭聚会,对于大多数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的农村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也成为当代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

在依山傍水的自然生态环境里,壮民族通过不断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在稻作生产的经济基础上,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自然崇拜文化。自然崇拜体现了壮人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通过祭祀仪式等各种途径孜孜以求与自然沟通,虽然具有一定唯心的成分,却在客观上发挥了积极的现实作用,如对水神的敬畏使壮族人民形成了爱护水资源的传统,对树木神灵的信仰使得人们不会乱砍乱伐,尤其是村寨两边的“竜林”和村庄后面的神山上的树木,对于村寨的防风护土,维护生态平衡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爱护动物,尤其是对于人们生产生活有帮助的牛、狗等动物心存感激,并通过特定的仪式表达感激之情。“当代人的鬼神观念早已淡薄,但传统的力量依然在延续,社会约定俗成的诸多行事准则大多行之有效。这为解决当下的诸多环境危机提供了可供参考之处,人们应积极引导和利用自然信仰催生的各种传统礼俗、惯制,以兹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对地球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2 ]44壮民族在节日当中寻求人类与自然和谐与合作的意识,在当代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治理功能

传统节日除了具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功能,还具有社会和谐的功能。新中国成立前在壮族各个支系内部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寨老”制度。“寨老”通常由最早建寨者或德高望重的男性老人担任,由公众推选产生或者世袭继承。他们的义务是:根据习惯法管理、处理寨内的生产、婚姻、偷盗、诉讼等公共事务和排解纠纷以及组织村社宗教祭祀。各村寨都有一所“老人厅”,壮族称为“天崩”或“定浪”,凡寨内遇有大事,“寨老”们即集会于“老人厅”进行商议。[6 ]124

在法衣村人们依然称李茂清为寨主或者头人,他们李家是最早建寨的人,家传铜鼓曾经是召集乡邻的重器。时至今日,李家依然负责主持村寨的祭山、祭水、祭竜活动,在村寨活动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祭田那天各家要派代表到头人家聚餐,大家共同商议安排这一年村子里的生产活动,以便在农忙到来的时候大家互相帮忙,团结协作以完成抢种抢收,并商议维护和合理调度水利设施等公共资源。如果哪家生活有困难也可以提出来,有余粮的人家会主动分一些出来帮他们渡过难关,在这样一个互助团结的节日氛围中开始新的一年的生产活动。祭竜后同样要在头人家聚餐,商议村子里的公共事宜,需要大家出钱出力的,当天就安排完毕。有矛盾的人家也可以在这样的聚会当中打开心结,相关事宜当着全村老少的面说出来,给众人评议和裁决,尤其是听从老人们的建议,化解矛盾。村长也参加祭竜活动,但在这样的活动中他没有任何特别的话语权,一切听从头人安排。由于相信神灵的存在,也由于村民的互助和互相监督,这里的壮家人和善温良,几乎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李茂清老人就自豪地说“我们村里当兵的多,坐牢的人没有”。在这样一个传统村落里,传统习俗和习惯法衣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通过节日活动得到强化。

(三)文化传承功能

年复一年的壮民族节日习俗,承载了壮民族的文化传承功能。其在强化集体认同、生产生活技能传承、维系伦理道德等方面都有体现。在祭竜仪式这一天,全村成年男性都要聚集在一起,由头人李茂清大爷唱诵敬畏天地与山林的祖训、族规,进一步强化村落的集体认同和生态保护观念。传统节日也是人们传承饮食文化与技艺的载体,饭豆碎肉粑粑、甜根粑粑、腊肉粽子、花米饭,这些美食工序复杂,且须自己栽种新鲜的食材,如果没有特定的节日和祭祀的需要,还有多少人会耗费时日去做这样的美食?表达感恩是法衣壮族节日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感谢天、地、山、水、禾、火的赐予,感谢祖宗的抚育,感谢牛、狗的陪伴。所有节日中的美食,壮家人都会在做好的第一时间摆放到供桌上献祭给祖宗,感谢祖宗的养育之恩,传统孝道得以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对终日陪伴在自己身边并为自己的生产生活默默付出的牛、狗等动物礼遇有加,并通过特定的节日去表达感恩之情,在这样的节日仪式中传承的不仅有爱护动物的理念,还有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优良品德。这种表达感恩和善意的仪式的传承,无疑将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美好。而顺应天时地利,张弛有度地安排生产生活,是在节日中传承的生存智慧。

冯骥才先生指出:“民间文化的本质是和谐。它的终极目的从来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还有人间的和谐(和为贵),因此它是我们建设和谐农村和先进文化的得天独厚的根基。”[7 ]我们不要轻易给传统文化贴上“封建”“迷信”“落后”的标签,而应该看到它神圣外衣下的实实在在的和谐本质和功能,及其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廖明君.壮族自然崇拜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2]梁庭望.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调查研究:上[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3]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M].北京:三联书店,1962.

[4]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5]黄涛.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6]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云南少数民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7]冯骥才.早春心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3-04.

NATURE WOESHIP AND ITS SOCIAL FUNCTION OF THE ZHUANG FESTIVAL: TAKING THE FOLK CUSTOM IN THE RESTIVAL OF FAYI VILLAGE,

LUXI COUNTY, YUNNAN RPOVINCE AS AN EXAMPLE

Chen Guibo

Abstract: The rich festivals of the Zhuang in Yunnan reflect the people's worship of the natural objects such as plants, animals, land, water and fireetc.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hat betweenman and nature. We should see the harmonious nature and function of national festival culture, and its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areas.

keyword: the Zhuang festival; nature worship; festival function

﹝责任编辑:黄润柏﹞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