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科学数据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数据库数据分类的依据是 中国土壤科学数据库

中国土壤科学数据库

#中国土壤科学数据库|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土种数据库

土种是有若干土壤特征相类似的一组土壤个体组成的集合体,选出其中心概念十分清晰的土壤个体为代表,作为评比土壤性状差异与划分土种的根据。 依据南京土壤所土壤分类研究成果和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主编的"中国土种志(农业出版社)",参照USDA土壤数据库的经验,建立了具有空间分布关系和分类层次关系的中国土种数据库。

数据库的建设由南京土壤所于2010年完成,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经人工抽查基本无误。2011~2013年对县市名进行了修正。2014年专人负责,依据原始资料,重新复核各数据字段、单位和数值,依据法定计量单位进行了校正。建立了数据库设计文档,具备数据字典和关系结构图等完整的文档资料。

每年根据用户使用意见,检查数据库内容,修正错误,建立土种数据库维护日志。

2014年根据质量要求,重新更新土种数据库。具体包括:

(1)法定计量单位转换

土种数据库中典型剖面理化性质表和统计剖面理化性质表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原始数据单位为%,数据录入检查无误后,原始数据字段保留。同时按照法定计量单位增添新的数据字段,单位更新为g/kg。统计剖面理化性质表中也作相应的更改。

土壤颗粒组成按国际制分级,单位为%;土壤容重单位为g/cm3; 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阳离子单位均统一cmol/kg(+)。上述单位均为法定计量单位。

(2)采样的深度表示

土种数据库中原始数据发生层深度用相对厚度表示,使用者不易区分其绝对深度或深度范围。参照ISO 28258,在数据录入检查无误后,增添发生层最上深度和发生层最下深度(如0,20)两个字段,分别计算录入。

(3)土壤分类的规范化

已有数据资源中土壤分类名称的规范化,是土壤学科领域数据整合的重要内容之一。参照GB/T 17296—2009 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对土类、亚类的命名进行规范化。GB/T17296 对与土类命名相同、且亚类中包括不止一种亚类的原亚类名称,均加“典型”两字,以示与土类命名的区别。例如,原土类为“红壤”,亚类也为“红壤”的亚类名称,改为“典型红壤”。这类亚类名称的更改有41处,数据库在亚类表SOIL_SUBGROUP中增添了字段subgroup_GB_name,老亚类名继续保留,以便与历史资料对应。土壤分类和归属按照历史资料分类暂时不变。

在元数据中标识数据资源的土壤类型名称及其在中国土壤分类系统(CSCC)、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之间的参比信息。

(4)行政地点的规范化和更新

上世纪80年代以后,行政地点名称和归属有较大变化。例如,原上海川沙县,现已归属为浦东新区。重庆市为1997年成立,现在重庆市具有土壤普查资料的区县,历史上归属于四川省。更新了38个县市的名称,并增添字段保留原始名称;同时更新了8个县的归属。此外,为了查询方便,增添与土种分布相关的省、市、县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2007)和市、县近似经纬度。p>

(5)数据类型约定

数据的基本类型为文本、数字、备注等。依据原始数据,对数据精度进行了设置。由于原始数据有缺失,空值在数据传输中数字型字段易人为形成的“0”,故对于数据缺失较多的字段,用文本型表示。

共享声明  中国土种数据库对所有用户开放查询。如特殊应用需要下载,可填写数据使用申请,并与[email protected]联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