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数学分析讲义第六版答案哪里有 2019

2019

2023-03-30 02: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义:专题二第6课名二子说(自读课)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义:专题二第6课名二子说(自读课)Word版含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走近作者苏洵(1009 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 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 笔势雄健。有嘉祐集。苏洵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 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

2、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 。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相关背景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 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 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决心不“使之复为湮沦弃置之人”(上张侍郎第一书),和他们一起读书,讨论古今成败得失,教导他们“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不幸不用,犹当以甚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闻焉”(历代论), 这就是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文。正因为如此,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谭文

3、对译轮辐 盖轸 皆 有职乎知而轮子,辐条、车盖、车枢,它们对车子都各有冬的用处,然而轼,独若 无 所为者口职:虽 ,去轼,却独独好车好像没有什么用处,作用策然这样,然而轼,则看未见其为完 车也轼 乎,秆惧没有了轼,我却觉得那是一辆不完整的车“轼儿啊",我最担心汝之不外饰也.去虚开你不善掩饰呀,去小 .天卜 之车莫不由辙, 而言乍之功天下所有的车走过之后,都会有辙印.然而说起车的好 者,辙不与焉口与;虽 然, 车仆马毙,处,那就没有辙的份儿,参加虽然这样,然而车倒马死, 而患亦 不及辙.是 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那祸也牵连不到辙的头上。这是因为软,善于处理祸福的关系。 辙乎,吾知免矣

4、.辙儿啊,我知道你能免于祸福,超然物外啊h文意感知这篇文章意在阐明苏轼、苏辙两个名字的含义。作者从轼、辙这两个字的本义出发, 阐述它们对车的功用,进而引申开去,说明苏轼、苏辙的不同性格,对他们的一生作了十 分准确的预言,表现出苏洵对两个儿子深切的了解,以及伴之而来的希望和担心。思维导图冲性格豪放锋芒毕露 出,从心、轼i惧不外饰荡率真遭人嫉恨:善处乎祸 有为;冲淡平和深藏不露J福之间一矛盾避祸辙士加汝能免IL尽力成事为吕稳健J、古今异义虽然,去轼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词、一词多义皆有职乎车作用1.杀人而死,职 也(赵世家2.3.去轼离开,去掉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

5、鸿门宴更宣I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去的四十里辙不与焉参加则与斗卮酒(鸿门宴附予与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羊吉交,亲附L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弹主皆有职乎车相当于“于”I轼乎语气词,“啊”4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气词,“吗I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中容词词尾辙不与焉句末语气词 <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加问代词,哪里盘盘焉.,困困焉.(阿房宫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5 售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怎么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兼词“于之”,从这里三、词类活用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在外面(2)名词作动词名二子说给取名四、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句皆有

6、职乎车。(状语“乎车”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皆乎车有职”)重点探究1 .苏洵给苏轼取的名有什么用意?明确: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心。2 .结合第二段的内容推测一下苏辙的性格。明确:“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 “知免”,是说苏辙的性 格会免于灾祸。一说 “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说明苏辙性格平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成事。3 .结合全文谈谈苏洵对两个儿子有什么不同的希望?明确:对苏轼是“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对苏辙是“辙乎,吾知免

7、矣”。苏轼 一生豪放不羁,锋芒毕露,如此处世容易获罪,苏洵语含告诫和担忧。从以后苏轼屡遭贬 斥,险致杀身之祸的经历看,此言不谬。苏辙性情平和淡泊,深沉不露,苏洵由此预见他 可以免祸。其后苏辙在当时激烈的党争中虽遭贬斥,但终能免祸,得以悠闲安度晚年。由此看来,苏洵是 “深知二子”的。威惜提升写法鉴赏1 .文章篇幅虽短,但自有波折,没有一处平直之笔。上下两段,都有“而” “虽然” 两折,又以“轼乎” “辙乎”作结。2 .文章文字虽然少,但蕴涵极深,充分显示了苏洵散文善于“引物托喻”的特点。素材挖掘苏轼兄弟处于北宋新旧党争、矛盾激烈的时代,而两人立身之术不同。苏轼性格“不外饰”,论事激烈,不为世容,几次入朝,又几次外任,还差点被杀。苏辙遇事能自持论, 不依附重臣,所以能自立而免祸。那种不可掩抑的英迈之气,正是苏轼之为苏轼的特点。苏辙“寡言鲜欲” “君子不党”,这正是他能处于 “祸福之间” “齿爵皆优于其兄”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