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能源: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 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 山东能源: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 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山东能源: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 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22-06-14 22: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山东能源: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 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山东省国资委 科创局  发布时间:2020-12-03

山东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希勇

当今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数字经济正在重塑经济形态、重写经济版图,数字红利、万物互联对企业价值、成本和商业模式正在产生颠覆式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作出全面部署,把大数据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要求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山东省委省政府增设省大数据局,加快推进“数字山东”建设。面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浪潮,只有加快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大数据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作用,才能紧跟时代发展,在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中厚植优势、赢得先机。

作为省属特大型能源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山东能源集团承担着“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布局、优化能源结构”的光荣使命,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建设“数字中国”的指示精神,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省国资委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系统谋划、超前布局,以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以大数据工程为重点,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中深度融合应用,着力打造全球清洁能源供应商和世界一流能源企业。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山东能源集团圆满召开,全球首套矿用高可靠5G专网系统顺利发布,在行业内外和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反响。

坚持顶层设计强力推进,搭建数字化转型四梁八柱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性、重构性工程,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擘画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蓝图。我们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国企担当,围绕打造智慧企业,高标定位、系统谋划,构建完善数字化转型基础保障体系。

一是制定系统科学的发展规划。树立“规划引领、前瞻布局”理念,大力实施数字转型战略,引入IBM咨询团队,对企业管理和IT现状进行高阶诊断,制定企业管控、工业互联网建设战略目标和实施路线,涵盖战略管控设计、智慧煤炭、智慧化工、智慧营销、IT规划等方面。制定实施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三化”融合三年发展规划,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建设智能矿山、智能化工、智能制造。

二是构建自上而下的治理体系。推进企业数字转型,组织是保障、人才是关键。组建集团信息化管理委员会,设置专职CIO,优化二三级公司IT管理部门,形成自上而下的IT组织架构,统一推进集团大数据工程、工业互联网建设及企业标准制定。以信息技术公司、北斗天地公司为依托,引进20余名高端互联网人才,打造了一支近千人的数字化转型技术队伍,承担信息化咨询设计、系统集成、软件开发、服务运营等业务。

三是打造数据集成的管理平台。着眼于推动“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实现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由制度管理向流程管理、由机制运营向数字运营“三个转变”,2015年以来启动大数据工程,相继与SAP、IBM、阿里巴巴、华为等企业合作,累计完成投资20多亿元,组织500余人的专业团队集中攻坚,成为煤炭行业首家实施SAP第四代ERP系统全覆盖的企业。目前,集团大数据中心汇聚集成煤矿环境、人员、设备、安全、管理、经营、视频等上百类数据资源,系统日均处理超过2亿多条信息。推进业务数字化建设,建成财务共享、资金管理、税务管理、物资共享、设备共享、营销共享等十大共享平台,实现业务流程贯通和数据交换共享;其中,财务共享中心为全国能源行业首家,实施后工作效率提升50%,业务人员精简80%。

加快网络升级夯实基础,推动工业互联网泛在融合

工业互联网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通过实现工业经济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助推企业数字化升级、高质量发展。我们抓住国家支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积极推进关键基础设施、新型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体系建设,打通矿井上下、生产控制和运营管理、产业链信息壁垒,实现数据互联互通、集成共享。

一是实施信息网络建设工程。着眼提升数据传输速度、实现信息安全可靠,打造出一条智能化标准化的网络信息高速公路。建成行业首家洲际信息通信网络,与300多家分支机构实现互联互通。矿井全部建成骨干万兆工业环网,80%矿井建成井下高速无线宽带网络,满足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各类信息化系统数据传输。建成混合多云架构云计算中心,千余台虚拟服务器承载ERP、安全生产等业务系统,集团工业系统上云率达100%,矿井系统上云普及率90%以上。

二是实施5G新基建应用工程。与知名通讯公司开展战略合作,成立国内首家5G智能矿业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全球首套高可靠矿用5G专网系统,获得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证书。部署矿用5G成套装备,实现多个矿井的工作面、辅运巷道等场所5G信号全覆盖,保障了工作面高清视频传输、设备远程实时控制等应用场景安全可靠稳定,成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煤炭行业应用的重要里程碑。

三是实施工业APP开发应用工程。自主研发煤矿工业互联网平台“智矿云网”,应用了50多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业APP,形成信息共享、流程互通、智能融合的一体化平台,获得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专家现场认可,规划以此模式建设国家级煤炭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开展未来能源煤制油公司“工业PaaS”、荣信化工及东华水泥“工业大脑”、枣矿集团“管理智能增值工程”等探索,在设备运维、质量管控、工艺调优、产业链协同等场景广泛应用。

四是实施工业互联网生态工程。依托成熟经验及解决方案,在矿山智能化建设、系统运维服务等方面为行业用户提供赋能服务,已与多家矿业集团洽谈合作意向。创建国内首个矿用物资网,建成齐鲁云商、鲁北商城、中国能源矿产交易中心、海南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等物资交易平台,融合线上线下业务,累计在线交易额超过1700亿元,推动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

聚焦安全发展动能转换,实现煤炭产业智能化转型

山东能源集团煤炭开采历史悠久、各类灾害严重,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矿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传统煤矿职业矛盾比较突出。我们树牢“以矿工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眼于让矿工体面劳动、健康生活,颠覆传统办矿模式,积极探索5G+工业互联网技术与煤矿工业深度融合,全力打造煤矿安全高效发展升级版。

一是建立一批大型高端研发平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建成兖矿集团技术中心、新矿集团技术中心、煤液化及煤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八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建成煤炭行业首家煤矿智能开采工程研究中心和煤炭工业互联网联合创新中心,组建5G+智慧矿山研究中心,构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二是研发一批智能开采技术装备。“十三五”以来投入科研经费177亿元,以智能开采为重点,集中力量研发攻关了5G矿用、灾害超前治理、电液控及传感器、采煤机智能截割、工作面自动找直、智能远程供液等一批国内领先的关键技术。装备投入200多亿元,实施装备制造三年提升工程,建成高端液压支架制造基地,达到美国(康寿)标准及欧洲标准。加快智能化装备升级换代,优化提升智能采掘、智能选煤、智能交通等系统装备。

三是实施一批煤矿系统改造升级。坚持以智能化变革传统煤矿生产方式与劳动组织模式,建成80个智能采煤工作面、71个智能掘进工作面、10个智能矿山示范点,山东本部冲击地压矿井全部实现智能化开采。智能开采。兖煤澳洲公司矿井通过集控中心远程遥控生产系统,一般矿井定员在180—280人之间,综采工作面每班仅6人。金鸡滩煤矿建成世界首个7米超大采高智能综放工作面、工效达到260吨/工,具备年产2000万吨的世界领先水平。智能运输。实施“四个淘汰”:淘汰架空线、电机车、小绞车、矿车运输,累计减少辅助运输岗位1489个,省内矿井实现井下半小时运输圈。智能机电。矿井全面实现机电系统重要场所无人值守,枣矿集团应用井筒安全智能巡检机器人、皮带巡检机器人,取代人工巡检。智能监控。本部骨干矿井实现调度指挥、监测监控和远程集控“三大中心”合一。建立安全生产一体化平台,自主开发建设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系统、生产实时数据联网系统、重大灾害智能监测分级预警系统。智能人员管理。省内51对矿井全部建成人员精确定位系统,静态定位精确至30厘米。研发具有井下作业人员生命体征、救援引导、信息推送功能的矿用智能手表,实时采集生命体征信息。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改革发展具有放大效应、叠加效应、倍增效应,是企业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下步,山东能源集团将认真贯彻国家发展数字经济的部署要求,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与传统产业嫁接融合,加快推进产品创新数字化、生产运营智能化、产业体系生态化,实现企业运营机制、管理方式、风险管控重构重塑。树牢以矿工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十四五”规划投资280亿元,建成一批具有自主感知、自主决策的集成智能化示范矿井。全面加强与华为、阿里巴巴等高科技公司和知名院士团队、高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以智能产业化为目标,打造煤炭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和5G+智能矿山解决方案,构建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煤炭工业互联网生态,做大做强工业互联网产业,全面打造数字山能、智慧山能。

点击图片 直达专题

【责任编辑:赵艺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