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一轮复习: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散文句段作用ppt 2023一轮复习: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2023一轮复习: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2023-11-01 22: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考情简述】

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内容的外在体现。通常包括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主要题型分两大类。一类是整体把握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并梳理文章的思路脉络。另一类是分析文章的局部思路,亦即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这里要特别注意了解散文线索的类型和作用、了解散文结构组织的技巧,理解不同句段和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设问方式】

(1)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2)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建水记(之四)]

(3)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记忆里的光》]

【必备知识】

一、散文线索及思路

1.行文思路与散文线索的区别

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情感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的问题。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线索可以是梳理作者思路的一个参考,但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散文线索的类型

(1)时空连“线”。大多在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明时空转换的词语把这些词联系起来,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因物取“线”。出现于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主旨。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一是纺车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二是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三是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最后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主旨。

(3)以情导“线”。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荷塘月色》以作者“心情的不宁静—游荷塘排遣不宁静—喜悦与哀愁—惦着江南更添苦闷—回到现实,仍不宁”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4)反复出“线”。阅读时,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如《白杨礼赞》中“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等语句在文中反复出现四五次,可见“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就是本文的线索。

(5)定“神”看“线”。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就是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的线索。如《我的老师》记叙事虽多,但都为表现对蔡老师的难忘:“回忆—依恋—思念”便是线索。

二、散文句段的作用

1.开头句段作用:(1)开篇点题,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2)开篇不点题,那么,开头句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3)开篇描写景物,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 上看可能是铺垫;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4)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篇抒情,引起读者共鸣;抑扬开篇,强化读者印象。

2.中间句段作用:(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3)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4)为下……的情节作铺垫,引起下文。

3.结尾句段作用:(1)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2)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3)暗示主题或深化作者感情。

4.引用性材料作用:(1)某一事件: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2)传说故事:①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②丰富文章内容;③引起读者兴趣;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3)“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4)“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5)“名言”:论证了……观点阐明了事理,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5.插入材料作用:(1)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递进烘托、总分印证的关系;(2)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3)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6.反复出现的句子:(1)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2)在节构上有文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3)它在表达式上运用了反复的修的手快,有强化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解题思路】

一、分析散文线索及结构思路

1.散文结构(布局谋篇)特点

(1)结构安排。

①相承(承接、递进):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散文的层层相递。

②相并(并列、对照):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③相属(总分、分总):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

(2)材料组织(组织方式)。从时间上组织材料;从空间(场面) 上组织材料;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以情感(或认识过程 )来组织材料;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特别提示: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构思篇章。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整体把握散文结构思路

(1)明确文体,推知思路。

通过研判标题、浏览全文,大体确定散文的类型, 依类型规律推知结构思路。写景叙事散文多按照时间、空间、中心事件顺序进行,状物抒情散文多按照由物到情(理)的顺序进行,议论散文多以逻辑认识为序,写人散文多以作者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为序等等。

(2)找出线索,梳理思路。

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次, 或平行发展。线索的“线头”往往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抓住这个“线头 ”就能顺利牵出所有线索,从而弄清散文的结构。

(3)圈点勾画,寻找标志。

在行文中,作者总会用一些能够体现其写作思路的词句,抓住这些标志,可以迅速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要词语有: 顺序词、时间词、指代词、类别词、过渡词及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词语。重要句子有:领起句、过渡句、呼应句、反复句等。

(4)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每读一段,都概括段意,可以显露文章内在的脉络。之后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划分时要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在此基础上综合研判该文的思路结构特点。

3.不同结构思路的分析方法

(1)直接梳理(分析)思路型。

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答案组织的一般模式: 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

(2)间接(变式)梳理思路型。

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 )变化。以感情为突破口,必须用感情词(心理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感情词(心理词)可以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已概括。

(3)分析文章构思特色型。

①全文的线索及作用: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

②思路特点:看它在写作顺序上有何特点。如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先抑后扬等。

③首尾特点:如开头的倒叙,中间的衬托对照,结尾的以景结情等。

④选材特点:如大量引用诗文等。

4.寻找散文线索的方法

(1)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写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变化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

(2)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是线索,或者直接显示线索)。

(3)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还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紧扣线索,或者显示线索。

5.散文线索的作用

(1)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2)内容方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揭示主题。

二、分析散文句段作用

(1)内容主题(常规角度):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2)结构思路(常规角度):要考虑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还要考虑与标题的关系(如点题)。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

(3)表达效果(特殊角度):①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使用了反问、对比等手法,则要答出表达效果,视具体句段而定。②读者情感(心理)。通常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发人深思、催人想象等作用。

典型例题

【题目】(2022·四川·泸县五中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老皇渠村的地窝子

①地窝子门口长着五棵大榆树,两棵向西歪,一棵朝北斜着身子,另两棵弯向东边的大马路。夏天常有过路人走到这儿停下来,在路上的阴凉处歇脚。不时望一眼我们的房子。我们坐在西歪的两棵树荫里,也看着路上人。②经常有树根顶破墙壁伸进地窝子。春天墙上一层白毛根。那些细小根须一不小心伸进我们的屋子,几天就长到一拃长。父亲说挖地窝子时砍断了好多树根。一支根有人的大腿粗,是中间那棵歪榆树的,砍它时那棵树不住地抖。③抖下来许多叶子。父亲说。④应该是上个秋天的叶子。父亲挖地窝子是在开春,榆钱才刚吐蕾呢。每年秋天树上都有一些不愿落地的叶子,片片地缀在枝头。秋雨中飘零一些,冬天刮寒风时雪地上坠落几片儿。其余的一直坚守到来年的新叶长出。⑤一棵树上总有几片老叶子看见下年的新叶子。早先每到春天就听奶奶说这句话。我以为她没事了说废话呢。谁朝春天的榆树上望几眼都能说出比这更有意思的一句话来。⑥后来我知道奶奶在说我们家斜对过的徐老太太。她们家是村里的老户,一排十几间房子,有钱有势。徐老太太比奶奶还显年轻些,已经抱上玄孙子。奶奶那时已下不了炕,她知道自己熬不到我们长大成人,看不到我们娶妻生子。⑦那个根又在动了。奶奶说这句话时又是一年春天了。前一年春天她便说过一次。⑧奶奶说的是从炕底下穿过来的那条粗树根。它一往前伸地上宣起一层虚土。另一条粗树根贴着南边墙壁向西伸去。那片墙上也常往下掉土。⑨粗树根是我们家地上唯一的一片硬地皮,劈柴砸东西都垫在粗树根上。一砸到树根,外面的榆树便震动,树上鸟会惊飞起来,有时震落几片叶子。刮大风时屋里的粗树根也会动。它似乎在用劲。耳朵贴上去能听见刮过整棵大树的呜呜风声。⑩在老皇渠村的那几年,我们似乎生活在地底下。半夜很静时,地上的脚步声停息,能听见土里有一些东西在动。辨不清是树根在往前伸,还是虫子在地下说话。一只老鼠打洞,有一次打到地窝子里。那个洞在半墙上。我们一觉醒来,墙上多了拳头大一个窟窿。地上没土,我们知道是从外面挖进来的。也许老鼠在地下听到了我们的说话声,便朝这边挖掘过来,老鼠知道有人处便有粮食。或许老鼠想建一个粮仓,洞挖得更深更隐秘些,没想到和我们的地窝子打通了。⑪一到深夜地下的声音便窸窸窣窣,似有似无。尤其半夜里一个人突然觉醒,那些响动无声地压盖过来,像是自己脑子里的声音,又像在土里。那些挖洞的小虫子,小心翼翼,刨一阵土停下来听听动静。这块土地里许多动物在挖洞,小虫子会在地下很灵敏地避开大虫子。大虫子会避开更大的虫子。我们家是这块地下最大的虫子,我们的说话声、哭喊声、锅碗水桶的碰敲声,或许使许多挖向这里的洞穴改变了方向,也使一些总爱与人共居的小生命闻声找到了这里。⑫除了刮风时树根的响动,我们没听到有什么更大的声音从地下传来。地上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冲击着我们家。父亲死了。隔两年奶奶也死了。我们像一窝老鼠一样藏在这个村庄的地下,偶尔探头望望,出来晒会儿太阳。村里一阵接一阵地嘈闹着。那些年大地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在这个村子发生了:武斗、闹派性、一个又一个的运动。父亲死后我们的生活大部分在地窝子里。我们开始害怕这个村子。土块在空中乱飞。眼睛发红的狗四处游走,盯着人脸上的肉,腿上的肉。一忽儿一群扛铁叉的人喊叫着跑过去,一忽儿一群骑马人挥舞镰刀冲过来。隔一阵响起一片哭声,说是又死人了。树上很少的枝和叶子。树都没头。鸟惊叫着飞出村子。有时一条狗从屋顶跑过,有时一个人跑过。我们蹲在底下,看屋顶簌簌落土,椽子嘎吧吧响。⑬下雨时雨水从门口灌进地窝子。门口外打过一道防雨埂子,雨水还是灌进来。尤其一夜大雨,早晨地下全是水,鞋子和脸盆漂在上面。小木凳漂在上面。雨后第一件事是往外端水,一脸盆一脸盆地端。柴禾泡湿了,生不了火。炕上毡子被子都湿湿的。⑭冬天每一场大雪后,门都会被堵死。只有从天窗出去,铲开堆在门道口的厚厚积雪,才能打开门。钻天窗是我的本事。先捣开天窗盖,我站到大哥肩上,大哥站到小木凳上。天窗口的积雪一尺多厚,先用手把雪拨开。雪落到大哥脖子里,他就喊,身子使劲晃动。我赶紧一纵身,爬到屋顶。⑮我们在那几棵大榆树的根下生活了八九年,听到了树的全部声音。树根也听到了我们家的所有声音。它会不会为我们保密?我们可从没向谁说过一棵树的事。尽管我知道树的许多秘密。现在,那些大树一棵都没有时,我才一棵一棵地,讲出那些树的故事。⑯树在风中哗哗响的时候,我会怀疑是那棵榆树在把我们家的事告诉另一棵树,另一棵又传给另一棵,一时天地间哗哗响彻的,或许是我们一家人的一件细碎小事。⑰那五棵榆树在我们离开老皇渠村的前一年秋天,被砍掉了两棵。是弯向马路的那两棵。树不是我们家的,我们不敢说什么,我们在这安家时树已经长得很大。⑱二十多年后的一个清明节,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去给父亲和奶奶祭坟。末了转到村子里,找我们家的地窝子旧址,却再找不到了。老皇渠早已重新规划。房子都一排一排整整齐齐的。那条马路不知被他们挪到哪里。我们打问那几棵大榆树。找到那几棵榆树就会找到我们的地窝子遗址。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的手法,通过对作者一家在老皇渠村地窝子生活片段的回忆,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地窝子的怀念。

B.“一颗树上总有几片老叶子看见下年的新叶子”本来是说每年秋天树上都有叶子坚守到来年的新叶长出,这里是指奶奶想要熬到我们长大成人,看到我们娶妻生子。

C.第⑪段中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小虫子挖洞,又把“我们家”比作是“这块地下最大的虫子”,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一家人地窝子生活的贫困和恐惧。

D.“地窝子”门口的五棵大榆树见证了作者一家的苦难,不仅给作者一家带来自然的庇护,还是他们的朋友,听到了他们家的所有声音。

2.董卿在《朗读者》中说作家刘亮程写农村的生活,写得特别细腻、真实、生动,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3.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老皇渠村的地窝子”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答案解析】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一家人地窝子生活的贫困和恐惧”中“恐惧”无中生有,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地窝子的怀念之情,而“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小虫子挖洞……”体现的是地窝子生活的贫困和温暖,并无“恐惧”之意。

2.(1)文章主要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体现了“地窝子”生活的真实性。比如讲述地窝子下雨和下雪后的情景,真实地再现雨水灌进地窝子的窘境,而“我”钻天窗的故事又是生动有趣的。(2)运用细节描写体现细腻、生动。比如写了地窝子门口的几棵大榆树,既简单真实地交代了它们的排列分布;又抓住树根在动这个细节,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树根顶破墙壁伸进地窝子,听到我们家的所有声音,或许在讲我们家的故事。(3)运用听觉这一感官体现细腻、生动。比如听到地窝子里许多动物在挖洞,作家似乎懂得动物的语言,知道它们的秘密;还听到了村子里发生的所有事情等,生动地写出地窝子生活的贫困、温暖和恐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总览全文,从文中“除了刮风时树根的响动,我们没听到有什么更大的声音从地下传来”、“先捣开天窗盖,我站到大哥肩上,大哥站到小木凳上”、“我们在那几棵大榆树的根下生活了八九年,听到了树的全部声音”等语句可以看出,从叙述人称上看,本文运用第一人称叙事,这样的表达方便主观的心理的描写,代入感强烈,易于抒情。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地窝子门口长着五棵大榆树,两棵向西歪,一棵朝北斜着身子……”“一支根有人的大腿粗,是中间那棵歪榆树的,砍它时那棵树不住地抖”“每年秋天树上都有一些不愿落地的叶子……其余的一直坚守到来年的新叶长出”等语句,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地窝子门口的几棵大榆树,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一家在地窝子生活片段的回忆,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地窝子的怀念。

“耳朵贴上去能听见刮过整棵大树的呜呜风声”、“一到深夜地下的声音便窸窸窣窣”等语句则动用了感官,能够更丰富的去表现事物,让描写的东西更加真实。作者从听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回忆了地窝子的生活,突出了那时生活虽贫困,但依然有趣、温暖。

3.(1)“老皇渠村的地窝子”指“我们一家”生活的地方,是故事发生的独特空间。(2)围绕这一空间安排了“父亲挖地窝子”“奶奶想要坚守地窝子”“我们一家在地窝子的生活”等相关内容。(3)文章反复出现“我们似乎生活在地底下”“我们的生活大部分在地窝子里”,照应了题目。最后,二十多年后,我们去找地窝子旧址,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首先,从题目本身来看,“老皇渠村的地窝子”特指作者曾经生活的地方,从小虫子挖洞、“地窝子”门口的五棵大榆树见证了“我们”一家的苦难等一系类生活场景可以看出,地窝子生活给了作者独特的叙述空间。

其次,作者围绕地窝子展开叙述,记叙了“我们一家”虽贫困但有趣的生活场景,如文中写道“父亲说挖地窝子时砍断了好多树根”“一棵树上总有几片老叶子看见下年的新叶子。早先每到春天就听奶奶说这句话”等生活点滴,都是对往日生活的回忆。

最后,文章用“我们似乎生活在地底下”“我们的生活大部分在地窝子里”等语句,既回忆了过往生活,又照应了题目。文章结尾写道“二十多年后的一个清明节,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去给父亲和奶奶祭坟。末了转到村子里,找我们家的地窝子旧址,却再找不到了”,呼应了题目,使文章的主旨得到升华。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