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面试“试讲”的评价标准有哪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资格面试“试讲”的评价标准有哪些?

教师资格面试“试讲”的评价标准有哪些?

2024-06-26 14: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超时说明考生对有限时间内教学内容的容量和难易程度的把握产生了偏差。讲深讲浅不是考生随意决定的,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情况来确定。

所以,建议各位考生平时就在规定的时间里练习,以此来训练自己对于固定时间内授课信息容量的把握。

教学内容在试讲评测中所占的比重约为20%。

三、教学过程

在整个试讲过程中,考官往往会通过考生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外在形式来测查其是否适合当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评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结构设计合理、层次分明、衔接自然、组织严密、过程完整

教学结构和前面所述的教学内容是相辅相成的。整个教学内容是否循序渐进地展开,前一知识点和后一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是否得当,对于一个知识点来说,讲授是否遵循了导入、新授、巩固、小结等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些都是考官评测的重要方面。

(二)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能因势利导调整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是有反馈表现的。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因势利导将教学调整到学生可以接受的水平。然而,试讲中并没有真实学生的反馈,那么考官如何考查考生是否可以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呢?这就要看考生在预设生成的学生回答、教师反馈这个环节中,是否能够根据预设的回答调整相应的教学,或层层深人,或另辟蹊径。

(三)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互信、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在理念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课堂氛围和谐,师生关系平等、互信。在试讲中要求考生能够摒弃传统的“一言堂”授课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以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来体现考生对于师生关系的把握以及对于课堂氛围的调控。

教学过程在试讲评测中所占的比重约为25%。

四、教学方法

新课程强调教学不仅要注重教师教法的体现,更应注重学生学法的渗透。所以是否能够选用恰当的教法和学法也是试讲评价的一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选用恰当

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教法、学法选用是否恰当,是根据每个方法的使用范围、学生的特点、教师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这几个方面来确定的。

(二)发挥师生双边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师生双边活动除了传统的问答外,还包括很多其他活动。教学方法践行的过程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考生可以针对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在试讲评测中比重一般为15%左右,主要是考查考生能否有效地进行教学,在试讲过程中是否注重学法的渗透。

五、教学素养

教学素养是教师授课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外显的基本素质。教学素养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板书布局合理,内容精要恰当,书写规范美观

板书是教师的“门面”,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所以板书是否合理美观也成为考查的一个方面。但有些学科,诸如音乐、体育、美术等,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是没有板书内容的,但是基本的课题是应该板书上去的。

(二)普通话标准

授课的最基本的语言是普通话,普通话是考查考生是否适合当教师的一个基本要素。在说好普通话的同时还应注意语言清晰、精练,表述要流畅,语速要适中,语调要富有激情。试讲时,考生容易紧张,紧张的时候就容易重复自己说过的话,吞掉最后一个字或者吐字吐一半,上述这些现象都要注意避免。另外平时就要加强练习,有意避免重复、吞字的现象出现。

(三)仪表大方端庄,精神饱满,教态自然得体。

在试讲中,考生是否大方得体是考官比较关注的。考生端庄大方、精神饱满,是一种自信的表现。考生有亲和力,表示考生能够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实现与学生融为一体的教学。

教学素养在试讲评测中所占的比重约为30%。考生平时应有意提升自己的气质,在板书、普通话等方面加强练习,让自己更加符合教师的标准。

对教师资格面试感到迷茫的考生可报名参加培训(自愿为原则)。培训包含如何写好教案、结构化面试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试讲及答辩技巧、现场实战演练及点评等。为确保培训效果,采取小班面授培训模式,一期限额15人,报满即止。

收费标准:380元/人。

培训时间:培训一天,上午9:30至11:30;下午13:00至16:00(具体日期以邮件答复为准)。

培训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西路167号威尼国际大厦。

公众平台自助答疑须知

报考笔试科目,回复“笔试”。

报普通话考试,回复“测试”。

咨询相关问题,回复“问答”。

查询考试成绩,回复“查分”。

获取教材资料,回复“教材”。

圆教师梦

微信ID: gdjszgzks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