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衣食住行看变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家乡发生的变化有哪些 从衣食住行看变化

从衣食住行看变化

2023-05-20 10: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四十年的沧桑巨变,四十载的风雨历程。沐浴着四十年的改革春风,祖国大江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也一天天从“一穷二白”迈向了“康庄大道”。

从灰绿蓝到五彩缤纷

在改革开放以前,尤其是计划经济时代,买什么都要“票据”,人们要想穿一件新衣服只有拿着布票去购买色彩单一的布料,而且衣服的样式也非常的单调,要么是灰色的中山装,要么是蓝色的解放装。在那个年代,有一句话被奉为金科玉律,“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个年代,一般人常是十年难添置一件新衣服。大人穿旧的衣服,剪去损坏部分,东拼西凑又改成小孩的服装,凑合一下又是几年。还有一种小孩穿的衣服,是用裁缝剪下的小布块。一个布片大约5公分见方,将这些布块,三角的,方形的,不规则的拼凑缝在一起,就成了布料。然后制成衣服,花花绿绿,像万国彩旗。

改革如一缕春风拂过人们心田,于是乎,喇叭裤、健美裤、西服、牛仔服、毛料服、七分裤、超短裙、露背装、露脐装……粉墨登场,开始充斥人们的视觉神经。不仅要穿得舒服、保暖,更要讲究漂亮、时尚,成为人们穿衣的审美标准。城市、农村已无太多区别,衣服店铺到处林立,布料品种不计其数。专卖店、大商场、网店,各型服装,花色品种琳琅满目,由你尽兴挑选。小伙子穿着大红衣服上街屡见不鲜,穿名牌成为了时尚,补丁西服、乞丐裤成了时髦。人们的服饰进入了精细化、高档化、国际化时代。女士春夏秋冬的漂亮衣裙已挤满衣柜,就连老年人也不甘示弱,穿着新颖鲜艳的服装,展示夕阳美。

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说过:“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一直是执政者的首要大事。改革开放40年来,最让老百姓感觉真切的也就是菜篮子、米袋子的变化。

在那个粮票、油票、肉票、糖票,有票走遍天下,无票寸步难行的年代,其实也反映出那是一个食物匮乏、物质短缺的时代,人们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可以凭借着票证“改善”伙食。平时,春天槐花是人们的最爱,秋天抓一把大红枣就可以缓解饥饿之慌,冬天萝卜、白菜、土豆、腌菜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如果家里有一个在供销社上班的成员,那是相当光荣的一件事。不仅可以优先使用票证,还可以经常尝“鲜”,尤其是小孩子即使不是过年也能吃到水果糖。

随着计划经济的结束,供销社也光荣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纷纷解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个新生儿,迅速得到农民兄弟的青睐。随之而来的是粮食产量奇迹般的增多,家禽家畜迅猛增速。粮食、油盐酱醋糖,各类副食品,猪肉、牛肉、鸡鸭鱼,应有尽有,多得不计其数。现如今,我们的餐桌上琳琅满目,人们对“吃”又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不仅要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大鱼大肉,早就不稀奇了,还要讲究饮食结构、营养搭配。在以“骨感美”的审美要求中,一些注重身材的女孩子,吃饭的时候甚至会严格计算卡路里,生怕多吃了一口会长胖。不仅是吃的种类日益繁多,而且购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去超市进行一站式购买,也可以通过网络吃到世界各地特色佳肴。

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健康,弹指间,40年的努力拼搏,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小康生活”,我们的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

房子作为我们生活的起居室,是一所温馨的处地。40年来,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从土窑洞到楼板房、从木头房到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蜗居在不到20平方米的斗室里,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方米的居室……这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告别旧时代的一缕春风。

1949年全国解放后,“打土豪,分房子”是受苦受难的穷苦人在土地改革中得到的最大红利,大家终于居有所安。但是,面对旧中国留下的烂摊子,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人们的住房条件也只能是遮风挡雨。

七十年代之前,农业、工业基础薄弱,人们集中精力发展一产、二产,对于住房仍然没有多大的改善。人们要么住在土窑洞里,要么就是石头和泥修葺的石头房里,墙壁是用黄泥土加切碎的谷草、头发混合做筋,用水调匀后,涂抹的。黄土墩实就是地板,坑坑洼洼,遇上连阴雨,一漏雨,家里也是泥土浆。

进入八十年代,人们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砖混房在农村已成普遍。但凡新住房,普遍增添钢筋,抗震性能加强。而且房屋的内外装修也越来越考究,外墙用水纱石涂抹,窗户也由麻纸糊窗换成玻璃窗户。

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单位的职工福利房,在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单位的职工不再是五六口人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小平房,而且可以根据工龄分配到五六十平米的一室两厅一厨一卫单元楼,家家户户生火炉的现状也逐步被煤气灶取代,甚至家里安装了暖气管道,可以享受集中供热。慢慢地,冰箱、大彩电、电风扇、洗衣机等电器成了家庭必备之物,自来水也引进了每家每户。

到了现在,很多人都搬进了高楼大厦,住进了现代小区。人均住房面积也由在改革开放初期的7平方米已经增长到现在的33平方米。国家的建设也可以说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开始讲究房子的结构是否合理,小区的绿化面积是否达标,附属设施是否完善等等。

从自行车到私家小车进百姓家

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是过去那个年代三大件的标配,拥有一辆自行车就意味着你告别了“11”路,有了炫耀的资本。倘若结婚,能用自行车迎亲,那简直十分抢人眼球,是无比带劲的事了。大多数的人们出行全靠一双脚丈量地球,加上道路高低不平,弯曲泥泞,“出门一身土,回家一身泥”是出行前后的真实写照。当改革的号角吹响,要想富,先修路,党和政府的号召立即得到广大人民大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于是轰轰烈烈的道路大会战拉开了帷幕。村村通公路、乡村通油路,铁路、高速织成网,航空、轮船大繁荣,随着道路建设的捷报频传,祖国的大江南北连成一体,世界各地近在眼前。

曾经自行车是人们值得炫耀的财富,现在去赏花、去访友,或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了很多私家车主的假日选择;曾经我国铁路通车里程只有5万公里,而现在已经超过了12万公里,其中高铁超过2.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曾经人们长途出行主要依靠绿皮火车,时速只有40公里,而今,高铁的时速已经达到350公里;曾经人们出行需要携带大量现金,而今一部手机就可以让你畅游全球。

回首交通运输工具的变迁,交通道路的快速发展,我们品出了昔日清贫生活的苦涩,也品出了今日改革成果的甘甜。

回想改革开放四十年走过的风风雨雨,虽然那段日子单一、单调、艰辛,衣、食、住、行寡淡无味,但是正因为有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才有了之后为之改变付出努力的决心和魄力,才有了如今幸福感爆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在这里,我们由衷的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祝福我们的人民越来越幸福,也不得不感慨地说一句:“厉害了,我的祖国!自豪了,我的家乡。”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