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撞车后车门会自动解锁吗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2024-06-05 21: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根据车友回复验证自己13年后的途观,发现就遥控器锁车和我的12款的控制方式发生了更改,所以就此说明因为我的车辆是12款的,测试也是根据自己的车测试的!

          今天浏览帖子发现有人还正在讨论途观车碰撞断电后,后车门能不能打开的问题。看了你们的帖子,不知道怎么说你们,是你们真的不懂,还是恶意攻击。所以在这里只能说你们太不了解途观的,正确使用常识和厂家设计的理念了。首先告诉你们即便是撞车同时断电,只要车门没有变太大的型,途观车门照样可以从里面打开的。毋庸置疑!在这里告诉你们车门上锁正常情况下分的几种状态:

   1-车辆在停止状态下:车内人员手动按下驾驶员侧上锁开关,提示灯状态:不亮,(目的:防止停车时车外人员打开车门)。操作解释:车内人员只要拉一下任何车门内把手即可打开自己所处的车门,即便这时候再开动车辆行驶,车内照样可以打开车门。车辆行驶再停止也可打开4门(注:后二门儿童锁状态下除外)。

   2-正常行驶中车速超过15-20km时速时,4门锁会自动上锁。(注:选择了舒适系统自动上锁功能)。提示灯状态:不亮。目的:防止停车时车外人员打开车门)。操作解释:车内人员只要拉一下任何车门内把手,即可打开自己所处的车门,行车中一样可以打开。(应注意儿童安全,可能操作危险!)(注:后二门儿童锁状态下除外)。

   3-遥控器锁车:按下遥控器锁车键一次状态下:提示灯状态:会以1.8秒间隔时间闪烁。表示防盗抢功能1启动,(目的:控制车内盗窃和不法分子人员,从车内逃出。)车内人员和车外人员无法打开任何4车门。

   4-遥控器锁车:在2秒内连续按下遥控器锁车键二次状态下:提示灯状态:不亮。表示防盗抢功能2启动(目的:防止抢劫)。车外人员不能打开车门,但车内人员可以打开任何4个车门。(注:后二门儿童锁状态下除外)

   所以上述几种情况下:只有在第3种状态下不管你是否断电, 才会出现车内、车外都无法打开车门的情况。在其它几种状态情况下,车门上锁后即便是发生事故,只要不是因为车门严重变形,即使电瓶撞坏不能提供电源,车门也是完全可以在车内拉一次内把手打开每个车门的。(注:后二门儿童锁状态下除外)

  所以你在行车中,是不会启动防盗锁车功能的,防盗功能只有在你拔掉钥匙关住车门后,才能启动,钥匙只要没有拔掉,点火锁P触点处于连接状态,防盗控制单元就始终认为车内有人员存在,所以遥控器锁车功能就不会发生!请大家放一百个心吧!

    在这里还要给大家普及一下后门锁几种功能的操作问题:儿童和智障锁功能:打开后车门在里面正对车门门锁,在锁块的上方,有一个画着个圆圈,里边有个小人,圆圈下方画一个顺时针方向的箭头,这个就是手动启动儿童锁的指示。箭头下方就是儿童锁操作机构,(黑色带凹槽)把钥匙插进槽内,再按上方箭头方向右旋转45°就启动儿童锁防开功能了。只要始终处在这个位置,车内人员是没有办法打开2个后车门的,想要打开必须在车外人员在外部拉动外门把手的帮助下,才能完成。

    使用这个功能各有利弊:如果使用了这个功能,好处是顽皮孩子在行车中不能打开车门了,家人也就不用操他们的心了,你开车注意力也就集中了,所以就保证了行车中的安全。坏的是如果行车中发生碰撞事故,紧急情况下,司机发生意外,后面人员不能得到帮助,这时很可能会发生不能逃出车内的危险!所以这个功能没有意外下是利的,意外下是弊的!大家视情况决定!(据我所知现在所有带有儿童锁功能车辆,只要启用了儿童锁功能,那一辆车后排乘客门,车内都无法打开的。)

        咱们接着说后门锁的另一个功能,单门防外开功能。这个恐怕大家都不知道它的功能作用;打开后车门,侧视车门门锁,在门锁上方有一个画着锁的圆形橡胶堵塞,拿掉塞子就会看到里面也有一个白色带凹槽和儿童锁一样的,把钥匙插进槽内向左转动45°,拔下钥匙关上门,这个时候车外人员是不能打开这个车门的,但是车内人员可以打开车门的,也可以司机使用遥控器按下开锁键一次,这个车门就可以在外面打开了。

     后门锁联合功能:单门防外开功能和儿童锁功能同时使用时;关上这个后车门时,车内车外人员是不能打开这个车门的,只有司机按下遥控器开锁键一次后才能打开这个车门。这个功能是拓展功能,咱们肯定是用不上的。

    下图: 后备箱门应急打开方法

    希望不要再让我们看到那些不了解事实真相、妄加评论的人在途观论坛里面发什么途观撞了着了火了,电瓶撞断线了,没有电了,车内人员打不开车门没命了、途观设计有缺陷、车撞了后车内人员不能开门逃出、必死无疑等之类的帖子了!只能说明有恶意攻击之嫌!

下面就:帝豪3的疑问进行发图解释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