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一则短新闻(八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摘抄一则新闻10字 摘抄一则短新闻(八篇)

摘抄一则短新闻(八篇)

2023-11-20 09: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向泛滥的伪专家亮亮剑

薛建国 本报评论员

这个月初,很多人通过媒体报道认识了一位超级骗子,他就是原华尔森集团总裁谢根荣,他请人用廉价玉片做出了两件惊世“古董”:金缕玉衣和银缕玉衣。谁能想到这两件假“古董”,却“逃”过了包括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在内5名顶级专家的法眼,开出了24个亿的天价评估。谢最终凭此从银行骗贷10亿。你以为是专家看走眼了吗?非也!专家们承认评估时连假“古董”的玻璃罩子都没打开,只围着走了一趟。而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昨日报道,这不是一个孤例,95%的藏家收藏了95%的赝品,鉴定专家和赝品同样泛滥。

文物鉴定业存在大量伪专家,这是一个不争之实。之所以泛滥,与鉴定从业人员入行门槛较低有关。在获取鉴定人员资格证书时,不少人并未经过严格的分类考试、资格审核,鉴定水平良莠不齐。报道举例说,故宫博物院某鉴定专家办了一个培训班,一些藏家报名去听取了几堂课,拿到“结业证书”后就摇身一变成了“资深鉴定师”,并打着“某某鉴定专家弟子”的幌子招摇撞骗。这种由“速成班”速成的专家,等同于过去花钱买文凭和驾照,蒙人还要害人。虽然这种“速成班”学费挺高,但只要证书一到手,就有了赚大钱资本,所以,在一些人眼里学费高点算不了啥。当然,随着收藏热不断升温,办班专家或机构也从中能赚个盆满钵满,双方可谓实现双赢。这种现象不是文物鉴定业所独有,书画鉴定业等也差不多。

学术造假,是一个令人不耻行为,而我们现在却有一方让伪专家名利双收的王道乐土。这就是市场需要他们说“瞎话”,不惜重金买他们的“瞎话”。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在评估时都希望专家给个“高价”,价高说明东西珍贵,好出手,好质押。有的买主把东西买下后,即使发现是赝品,也不张扬,而是通过专家再抬高估价进行转手,实施联手欺诈。特别是这种欺诈,作为专家一方不承担任何风险。不是吗,谢根荣逃脱不了法律制裁,而替他说“瞎话”的专家有谁受到追究的?估计风头一过,照样会以鉴定大师的身份招摇过市了。有吃有喝有拿,一年几个鉴定做下来,收入远远高出在单位上班的薪酬,请问有几人能够用良知抵挡这种诱惑?

…… …… 余下全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