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搜一下三年级上册的古诗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

2024-06-21 04: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出塞》教学设计《出塞》教材分析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 21课《古诗三首》,本单元围绕“家国情怀”安排四篇课文,单元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在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本单元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七单元,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习作时注意抓住人物,写出特点。本单元承接了第六单元“成长故事”,设置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主题。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在上单元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因而本单元在整册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王昌龄的《出塞》有两首,这是第一首。本诗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本诗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唐朝需要良将来抵御外敌,对抗侵略的结论。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表达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会写“塞”等生字。2.借注释、看插图、想画面、查资料,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初步理解诗句大意。3.借用地图、时间轴、诗词、微课等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感受战争时间之长、戍边将士之悲苦,体会诗人盼良将、保家国的壮志情。4.拓展诗句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古诗,能说出诗句的意思。难点:感悟古诗蕴含的情感。三、教学准备课件 ppt 微课视频 书签 田字格板贴四、教学过程(一)赛诗导入,揭示诗题1.小小赛诗会咱们是四年级的同学了,以前背过那么多首古诗,那我们首先来进行个“小小赛诗会”。(出示图或字)请大家猜猜这是哪句诗。(出示《村居》《小池》《静夜思》等古诗的图画或提示词,续填古诗、挑字连诗。)小结:古诗里有画,古诗里有情。一首首古诗,构成了中华文化最璀璨的星空。今天我们走进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出塞》,继续来领略这古诗之美。2.揭诗题板书课题。追问:横画比较多的字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横画长短不一,间距均匀、紧凑)。范写“塞”,儿歌提示:宝盖写小才好看,三横间距要均等,撇捺舒展,土字扁扁在下边。齐读课题。“塞”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中说“塞”就是修筑在边区的屏障。这边塞的安危可关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出塞”是什么意思?3.知背景唐朝的边塞在哪里?(出示地图)大家看,这是唐朝的疆域图,绿色部分都是咱大唐的土地,北面的游牧民族虎视眈眈,经常翻越边塞侵扰咱中原。于是,从秦到汉就在阴山之上建长城设边关,抵御外敌的侵略。(板画长城)唐朝诗人王昌龄就曾满怀报国之志,远赴边关,写下了许多反映边塞生活的诗作。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这篇《出塞》。(二)读通诗句,感受韵律1.看范读视频。2.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指名读古诗,交流三个多音字“教”的正确读音。教:根据范读视频以及结合注释和字典中的义项,确定读音为“jiào”。齐读“不教胡马度阴山”。4.根据停顿符号,读准节奏。5.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1.自学并初步交流。(1)要想读得入情入境,我们还要读懂古诗。以前我们学过那么多首诗,读懂古诗有什么好方法?(借注释、看插图、想画面、查资料)(2)用以前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先尝试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然后想想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3)学生汇报交流。(预设:明月照边关的景,驻守边关的事,抵御外敌的场面。)2.读懂一、二句。(1)望“明月”联想,读出“相思苦”古往今来,明月出现在很多诗人的诗句里,它寄托着诗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出示带有“明月”意象的古诗,体会“思念”)想象一下,现在你就是这戍守边关的将士,在这凄冷的边关一待多年从未回家,望着这轮明月你会想什么?你万里之外的家人,遥望这明月会想什么?(父母、妻子、孩子......)相隔万里共明月,唯有明月寄相思。请大家来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导学生读诗句)(2)想“秦汉”“边关”,读出“悲凉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什么意思?这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这句诗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出示时间轴和战争次数、伤亡人数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谈谈感受。引导学生发现从秦到汉一直到唐朝,历时千年,时光流转,朝代变换,但明月、边关依旧,战乱从未停歇。)这绵延千年的战争,让多少将士们战死沙场,永远的不能回还。王昌龄看到的不仅是明月和边关,他还仿佛看到了数千年来那战死在沙场的未还之人。(指导学生读诗句)(3)诗句引领,再感“悲凉凄苦”这征战让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你看数千年来,将士们早已战死沙场但是他们的妻子仍在梦里盼他早日回来。(出示诵读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可悲的是将士们早已化作白骨,但他们的家人却还担心他们冷着冻着。(出示诵读诗句“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更可叹的是将士们们的白骨散落在杂草之中却无人收拾。(出示诵读诗句“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小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就是战场,这就是边关,这戍边将士们的命运就是这么的悲苦凄凉。3.读懂三、四句(1)望明月、守边关,王昌龄思绪万千,他怎么想的?什么意思?(学生读诗句,解诗意。)(2)请看微视频,你对“龙城飞将”会有更多的了解。(展示微课)(3)唐朝诗人王昌龄为什么如此思念 800 多年前汉代的名将?(引导思考并板书“唤良将”、“保家国”。)(4)读出诗人的那份呼唤与期盼,感悟诗句中蕴含的壮志豪情。(四)诵读默写,积累诗句1.当大漠的悲歌响彻九霄,多少儿男出征万里不能回家。(女生读)可即便飞沙走石、刀光剑影,也无法熄灭将士们心中如火的信念(男生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一笔写尽了千年。“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写下来万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写出了诗人的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让我们全体起立,向可敬的戍边战士、诗人以及他的诗作致敬!(齐读)2.虽寥寥 28 字,却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让我们,将这诗句记在脑海,将这份豪情收在心间(齐背)(五)紧扣单元,拓展升华1.一首《出塞》道尽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千百年来,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始终是涌动在华夏儿女心头不灭的信念:陆游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病卧孤村,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虽身陷牢狱,仍心向南宋,宁死不屈。王翰还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即便没几个人能活着回来,也要血战到底、不胜不归。巾帼不让须眉,咱们宋代才女李清照也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些诗人写下了不朽的诗篇,也成为代代传颂的爱国典范。他们用实际行动提醒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这节课我们借助资料想象画面,读出了诗人“望明月”、“守边关”的事,悟出了他“唤良将”、“保家国”的壮志情。课下同学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尝试自学课本中的后两首或更多爱国诗词,下一节课咱们继续交流。附:板书设计《出塞》课后测评练习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万里长征人未还(huán hái ) 还(hái huán)来就菊花但是龙城飞将在(jiànɡ jiānɡ) 将(jiānɡ jiànɡ)军不教胡马度阴山(jiào jiāo) 教(jiāo jiào )课二、根据古诗填空。1.龙城飞将指的是( ),他是( )代名将,被世人称为( )2.“阴山”指今天的( )境内,古代中国的边疆要塞。3.这首诗中的( )是千古名句,前半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4.《出塞》作者王昌龄是( )代诗人。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 )图。诗中融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三、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中“飞将”指的是( )。A.李广 B.岳飞 C.文天祥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中“度”的意思是( )A.度步 B.度过 C.越过四、说说你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句诗的理解。【答案】一、huán hái jiànɡ jiānɡ jiào jiāo二、1. 李广汉飞将军2.内蒙古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唐 冷月照边关的清冷孤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希望朝廷启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关战争,人民安居乐业。三、1.A 2.C四、不仅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对边塞战士的同情,还写出对历史沧桑的感悟与对现实的无奈,其实后面两句更直接的写出作者对良将的向往。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当时的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出塞》教学反思一、创设情境,强化感受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出塞》一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有创意地表达”。本节课中,我注重通过录象播放,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继而“情动辞发”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比如,在感受边塞的印象时,教师播放“冷月照边关”的凄凉画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完全把学生带入到征人痛苦、无奈的情感世界,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的基础上,配以教师的入情解说,激情诵读,诗句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壮的情景,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学生的语言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诗句的情感融为一体,既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领悟,又培养了表达能力。二、创设意象、营造意境。诗歌是一门艺术,对于诗歌的意象的创设和意境的营造,本节课做了一些尝试。如本课的导入,借《静夜思》等古诗,以“小小赛诗会”导入,抓住睹月思乡中的“明月”,联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节课创设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征人望着那从秦到汉一直高悬的明月,心中当作何感想?再如,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三、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戍边战士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战士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战士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战士,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在学生悟到战士们一个朴素愿望——“回家”后,教师再引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四、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最后过渡到“千百万人盼回家”这个情感主题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如在学生研读诗句后,我引导学生谈感悟:学生有的体会到强调“长征”,从家乡到边关路途遥遥;有的体会到要突出“人”,将士们都没有回来;有的则体会到要突出“未还”,因为这是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悲剧。教师再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五、不足与反思但本课的教学也有亟须改进的地方。例如本节课我虽然注意了朗读的指导,但学生只做到语气语调语速上的模仿,内心内的情感并没有与诗人达到共鸣。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学环节的衔接还有待完善与提高,避免出现生硬的转折及切换。同时在课堂中,我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没有做到具体学生具体评价,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