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经典学术名著数十种导读之一《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德]姚斯,[美]霍拉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接受美学以姚斯和 [转载]经典学术名著数十种导读之一《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德]姚斯,[美]霍拉勃

[转载]经典学术名著数十种导读之一《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德]姚斯,[美]霍拉勃

2024-07-11 09: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德]姚斯,[美]霍拉勃著 周宁等译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姚斯(1921—),20世纪德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接受美学的创始人。1967年,姚斯在康斯坦茨大学作的《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讲演,成为接受美学的纲领性文献。20世纪70年代后期,姚斯出版了《审美经验小辩》,标志着他的理论观念的转移。姚斯还著有《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此书由顾建光等人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中译本的《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是由姚斯的《走向接受美学》和美国学者霍拉勃的《接受理论》两部书的合订而成的。前者是了解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经典著作;后者则是对接受美学产生的条件、基本理论、发展过程、自身价值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全面研究。

《走向接受美学》一书由五章内容构成。第一章《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这是接受美学的纲领性文献。姚斯批判了以杰文纳斯为代表的目的论历史观和以冯·兰克为代表的历史循环论,并力图从读者或消费者的角度来建立一种新的文学史观念。第二章《艺术史与实用主义历史》进一步探讨艺术史与一般历史的区别。文学史是历史上的文学作品与现在视野的直接融合,而一般历史则是静态的文献汇编,与现在视野不产生直接对话。第三章《类型理论与中世纪文学》,姚斯从接受美学的理路出发,以中世纪文学为研究对象,力图建立不同于传统文学理论和结构主义的类型理论。这实质上要建立的是一种文学类型的历史系统学。第四章《歌德的〈浮士德〉与瓦莱里的〈浮士德〉:论问题与回答的解释学》是姚斯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所作的个案分析。第五章《阅读视野嬗变中的诗歌文本:以波德莱尔的诗“烦厌”为例》是姚斯对作为接受美学的文学解释学理论的建构,也是对米歇尔·里法代尔等人的理论进一步发展。

霍拉勃的《接受理论》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范式的改变及其社会——历史功能》,主要阐释了接受美学的文学研究的范式及其意义。第二章《影响与先驱》,主要分析了形成接受美学的思想基础和思想先驱。第三章《主要理论家》,主要介绍了接受美学的两个(姚斯和伊瑟尔)著名理论家以及理论。第四章《选择范型与争论》,主要介绍接受美学自身价值与不同学派的争论。第五章《问题与展望》,主要介绍接受美学的影响。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文学研究思潮,这种理论在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布拉格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伊格尔顿的现象学美学以及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思想等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接受美学针对20世纪前半叶的形式主义批评的文学文本中心主义,建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批评理论。可以说,接受美学成为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接受美学的理论建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文本问题。接受美学批判了“新批评”、结构主义的文本自足性的观念。在姚斯看来,形式主义忽视了历史的深度,无法把文学演变和更普遍的历史发展纳入其中。文本存在着历史本质,在于时间系列的接受视野的不断交替演变之中,根本没有独立的、绝对的文本。文本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生成的,是动态的。所谓“期待视野”,即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经验所构成的先在结构。他假设了“期待视野”是必须“客观化”为“理想状态”,这样,文学作品才能成为读者的感知对象。正如他说的“读者首次接受一部文学作品,必然包含着与他以前所读过作品相对比而进行的审美价值检验。其中明显的历史意义是,第一位读者的理解,将在代代相传的接受链上保存、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这样得以确定,其审美价值也得以证明。”这样,姚斯把历史的方法和美学的方法联系起来,实现其文学史观。文学史实际上就是历史与现实视野的调节史,两种视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历时性消失在共时性之中,历时性的视野结构只有在共时性的阅读系统中,才能实现其功能。

二是读者中心主义。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能动作用、阅读的创造性。强调接受的主体性,实质上是大众人道主义的觉醒。在《歌德的〈浮士德〉与瓦莱里的〈浮士德〉:论问题与回答的解释学》一文中,他将接受美学的批评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批评了比较文学的非时间性的类比和企图通过个体性文学的比较来建立民族文学本质意图,而自己则作的是寻找文学文本的对话图示,并杜绝非时间性的历史重建。这样,就可以发现提问与回答之间、问题与解决之间的诠释关系。姚斯分析了瓦莱里重写浮士德前有关浮士德神话的文学接受的前过程。歌德在《浮士德》试图回答求知欲与幸福的关系,歌德认为人沦入罪恶是源于自然神学。这就为瓦莱里提供了新的问题,即“为什么在启蒙运动通过求知的神圣化消除了罪恶的旧母题之后,歌德反倒创造出甘泪卿悲剧,重新提出罪恶的母题?”在瓦莱里看来,歌德信奉的“永恒的女性是救赎的权威”是不可能的。

三是接受过程的描述。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的接受是一种解释活动,作品的意义是读者从文本中挖掘出来的,只有读者的积极参与和再创造性阅读,才为不确定的文学文本填补了文学意义。姚斯以波德莱尔的诗《烦厌》为例,论证了文学解释学的基本原理。他把阐释分为三个级别,一是初级的、审美感觉阅读的视野,二是反思性的阐释阅读视野,三是历史的阅读视野的建构。第三级阅读最近乎于历史­——哲学解释学。

四是文学史问题。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历史的文本,所以,研究文学理论,也就是研究文学史。以往人们把文学理论与文学史分开是理解的错误;把文学史当成作家、作品的编年史则是研究方法的错误。姚斯首先提出文学史问题,指出文学史应是文学作品的接受史,并力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文学史。接受美学对当代文艺学影响极大,如美国的读者反应理论(以费什为代表的)。

接受美学在20世纪70年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接受美学的基本假设,一经逻辑的延伸,困境便接踵而来。接受美学放逐了文本的稳定性,但文本的确定性结构仍会常常闯入接受理论的核心。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读者比更易变化的文本稳定!

                                                              (李剑清)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