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结构到构造,力流概念之于创造(初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拱形结构受力分析 拱:结构到构造,力流概念之于创造(初稿)

拱:结构到构造,力流概念之于创造(初稿)

2022-05-20 01: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此感谢康策特(Jürg Conzett)老师慷慨地同意本文使用他的瓦尔斯桥(Vals Rhine Bridge)设计草图。康策特老师曾使用图解静力学设计了Traversiner的第二座桥,Suransuns桥,瓦尔斯桥等桥梁,也通过对材料中力流传递路径的掌控设计了很多迷人的建筑。他在2011年秋季在哈佛大学GSD开设了 “结构工程与建筑”(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课程中,他向GSD的学子们讲授其借助图解静力学进行地域主义建筑设计的尝试]

原创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仅用于交流学习,不用于商业

       安济桥之主拱,跨约51米,石灰石       古罗马斗兽场之拱廊,跨4.3米(14ft),石灰石       景窗之青瓦,跨度0.12米,粘土烧制(图01)

图01图01       它们之间材质略有差异,形式区别不小,跨度更不能比较,但相同点却是,它们都是受压为主的材料,且与拱的力学特性有关——无论跨度是上百上千还是毫厘之间。对于作为结构的前两者建筑师们较好理解,而且有结构师帮助我们计算和最终实现,但对于不属于结构的青瓦,大多数建筑师的理解依靠工匠的经验实践。图02图02       单片青瓦自承重时,其材质的形与力流路径是一致的(图02a)——基于此原因用作屋面的瓦只承受自身重量,能以拱形受力;而作为铺地的瓦需沉载行人车马,则利用凹凸面之间紧贴的堆叠挤实,竖向受力——这两种受力都有其合理性。但作为景窗,青瓦的堆叠方式并不合理,这也是其难为景墙的原因[1]。因为当青瓦以拱形层层格半瓦堆叠时,一个底层青瓦的力流路径与单片瓦自沉重的力流力流路径有所区别——五六层青瓦的堆叠作用下下,底层青瓦的拱顶部分受力相当于自沉重时的几十倍,(图02b)使平衡时力流在拱顶的路径发生较大转折,随之向下传递的力流路径则失去自沉重时的平滑曲线性(图02c)。如果瓦层叠越多,从拱顶向下传递的力流路径则越接近三角形(图02d)——换句话讲,可以将底层瓦的受力简化为拱顶集中受力的力流概念,而原来的弧形断面则因难以包含三角力流而被损坏。       Chokkura广场的石材砌筑方式就是建筑形式与三角形力流路径的契合之作(图03)。图03图03       隈研吾(Kengo Kuma)将大屋石(Oya stone)塑造成八字形,半跨堆叠。每块石材都以三角路径向下传递。同层的石块在脚部对接处相互抵消水平向侧推力,使合力垂直向下一层石块传递。由此形成了菱形的力流网络(图04)。然而地处地震频发国,其在构造中不得不选用相互连接的铁板支承于砌块下部,形成为抵抗地震所需拉力的菱形同构(图中 绿色表示荷载 蓝色表示压力 红色表示拉力)。图04图04       对于菱形格构作为承重结构,其实我们毫不陌生,Jacques Herzog and Pierre de Meuron设计的东京PRADA旗舰店就是一例,Toyo Ito设计仙台媒体中心(Sendai Mediatheque)不过是这种类型的变形(图05)。同荷载下,究竟是水平向菱形受力更大,还是垂直向菱形?用图解静力学的方式甚至可以在脑海中就有直观的答案。图05图05       再回到瓦。利用图解静力学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同跨度,拱高越高,力流的最大压力值越小——图06中C的最大压力值几乎为A的2/3。图06图06       结合之前对景窗叠瓦力流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采取在瓦的叠层之间增加一道塑性的、发散集中荷载的构造,使上部瓦角部的集中力更加均匀地传递至瓦拱形上,由此提高瓦的结构效率(图07)。而瓦层间的构造层的塑性材料为何,则选择颇多,或者素土压实,或者轻集料混凝土浇筑。图07图07       再结合灯光或者植被设计[2],用瓦砌筑的非承重景墙就会变得更加有趣(图08)。图08图08       如果说以上对于瓦的思考,是今日笔者对图解静力学知识进行本土化设计的一次尝试。那么早在1999年康策特在Suransuns桥的设计中,就尝试了如何借助图解静力学对材料的认知,进行地域主义(Regionalism)的设计[3]。而他2010年完成的瓦尔斯桥(Vals Rhine Bridge)则是对当地石材如何体现地域设计的尝试。       瓦尔斯对建筑师是熟悉的名字,这多半源于卒姆托(Peter Zumthor)设计的瓦尔斯温泉(Therme Vals)。而瓦尔斯温泉的一个重要诱人之处,便在于卒姆托对当地石材的呈现方式[4]。       瓦尔斯石材的确很有特色。尤记当年坐汽车去拜访瓦尔斯温泉时,离瓦尔斯温泉还有大半小时路程,就能从道路边的山坡面感受到这种片层状的石材。到了瓦尔斯后,爬上半山腰俯瞰村落,顿时此处人与石的天然关系出发了我对传统感悟:大片覆层的石材之于此地,又如青瓦至之于江南(图09)。图09图09       片麻岩(Vals gneiss)是这种石材的种类。从当地民居对片石的使用方式,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石材最容易被开采并使用的原始形态——片层状。然而这种石材自身的物理特性却耐用且抗压性极好。对于这种材料特性,卒姆托通过将石材加工为三种厚度尺寸[5],再将其水平向叠加,与混凝土现浇在一起实现了石材覆裹的瓦尔斯温泉。       与卒姆托合作8年的经历,使康策特比众多工程师更理解如何呈现材料。因此,对这种当地石材的思考,他更加激情——既然石材以片层状产出,又质地坚硬,那么竖向叠加这些片层状的石材,借用拱纯受压方式设计一座桥,就显得顺其自然,而建筑的地域性便由当地材料被展现的方式唤醒(图10)。图10图10       拱——一个看似很简单的力学概念,无论尺度无论材质,如果掌控好好形与力的关系,设计中的快乐就源源不断。

[1]瓦墙的建成可以依赖于将青瓦换作钢丝混凝土瓦,或者瓦的弧形轮廓能轻易囊括单三角形力流路径。[2]这些做法究竟如何能与地域和传统产生关系,在此不作展开讨论。[3] 或许有人感觉,康策特的设计物质性过重,但我想,去过Suransuns桥的人就不会觉得康策特过于追求物质性。也许对力流与形式的融合能力使他在追求轻巧与厚重之间游刃有余,而他只是探求材质的可能形式,却被我们理解为追求物质性。[4]城市笔记人所写的“卒姆托与片麻岩:一栋建筑引发的‘物质性’思考”是关于此问题的非常好的文章。[5]瓦尔斯温泉的石材厚度是三种尺寸,但长度却是多种。详Sigrid Hauser, Peter Zumthor, Peter Zumthor: Therme Vals, Verlag Scheidegger and Spiess, 2007. p.113.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