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拙政园的全景图片大全大图 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

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

2024-07-09 22: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拙政园

蓬莱海市

|

2019-05-21 16:06:48

0

狮子林到拙政园大概只有五、六百米的距离。沿园林路一路走过去,不时会有人凑近你兜售“打折”的“优惠票”。我对这种人基本上都是视而不见,因为作为初来乍到的游客,你可能永远都弄不明白这里的“猫腻”,所以最好别搭个,免得惹祸上身,耽误行程。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为御史王献臣解官回乡后在元代大弘寺旧址上拓建而成,著名画家文征明为主要设计者,以西晋潘岳《闲居赋》“拙者之为政”意得名。明末时,园已趋荒芜。明崇祯四年(1631年),园东部为刑部左侍郎王心一购得,构堂筑台,叠山理水,名“归田园居”。明末清初,东林党首领、文坛盟主之一的钱谦益曾构曲房于此,安置侍妾秦淮名妓柳如是。清顺治十年(1653年),园为大学士陈之遴所购,重加修葺。清光绪三年(1877年),西部为吴县富商购得,易名补园。太平天国时期,曾为忠王李秀成的王府。500多年来,一代名园几度兴衰,以致园分三处;新中国成立后,方才合为一体。

南门是拙政园的正门,砖砌墙门上的门额“拙政园”三个砖雕贴金隶书大字,庄重大气,显示出中国第一古典私家园林的气派。左右旁门门额分别为“淡泊”和“疏朗”,应该是园主人当年世界观的宣示。

进墙门,再过“通幽”或“入胜”腰门,就是拙政园的东部园区。

迎面是一座三开间的堂屋,名叫“兰雪堂”。堂名源自李白“独立天地间,春风洒兰雪”诗句,是园主人自诩高洁之意。因急于入园观赏景色,没登堂入室,只在堂外拍了几张照片。

绕过兰雪堂,眼前是一座湖石假山,中间的石峰叫“缀云峰”。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比较多见,意在“障景”,不致园中景色一览无余。一些空间比较有限的小型园林,没有条件用假山来“障景”,一般会采用照壁的形式。

过了假山,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田园风光,草地、湖池、荷塘、山岗,这应该就是王心一归田园居的理想状态。

沿荷塘北行,在荷塘东尽处有一四角卷棚歇山顶水榭,因为赏荷所建,故名“芙蓉榭”。

由芙蓉榭继续向北,在一片草坪上耸立着一座重檐攒尖顶八角阁,这就是“天泉阁”。天泉之名源自阁中的古井。相传,元代在现在天泉阁的位置有一座佛寺,叫“大弘寺”,古井是当年大宏寺的遗构。王心一构筑归田园居的时候,保留了这口古井,并在其上筑阁。

在天泉阁的西北方向,是东部园区最大的厅堂“秫香馆”。此处是归田园居的北界,墙外就是园主的家田,登楼即可观赏到桑农之景,“秫香”之名由此而得。

秫香馆为单檐歇山顶结构,四周建有围廊,前后均是落地长窗;其楷书匾额古朴自然,不加更多装饰,与秫香之名非常契合。现在的秫香馆并非园中旧物,而是上个世纪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而来。

从秫香馆向西,经过长廊,就进入了中部园区。

在长廊的二分之一处,依长廊建有一座半亭。长廊横贯南北,似一道长虹,这座半亭因此叫“依虹亭”。依虹亭西向檐下悬有一块匾额,上书一个“鹅”字。看着这个鹅字,首先想到的是骆宾王,可没听说骆宾王和拙政园有啥渊源啊。请教“百度”,说法莫衷一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说法,应该是园主通过这个鹅字表达了自己对书圣王羲之的敬仰之情。《晋书·王羲之传》有“王羲之性爱鹅”的记载,书圣更有《爱鹅帖》传世。

距离依虹亭不过十数米,背靠长廊有一座四角亭,叫“梧竹幽居亭”。古人认为“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故把梧桐和翠竹都视为至清、至幽之物,亭名因此而得。

该亭的绝妙之处在于四周白墙开有四个圆形洞门,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圆形洞门重叠交错的不同效果。由于梧竹幽居亭处在东园进入中园的交通要道旁,因此附近游客非常之多,不时有拥挤场面出现。

在梧竹幽居亭的北面,还有一座四角单檐攒尖顶临水小亭,叫“绿漪亭”,又叫“劝耕亭”。绿漪亭是拙政园最北面的一处景致,之所以取名劝耕,应该与秫香馆的命名相类似。从梧竹幽居北侧游路向西,跨过一座三曲平桥,可达池水中的东岛。

岛堆土而成,表面叠以黄石。至高处立有一六角单檐攒尖顶小亭,叫“待霜亭”。亭名取唐代诗人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诗意。

在与东岛相邻的西岛上,也立有一亭,叫“雪香云蔚亭”。在古人的诗句中,常用“雪香”来形容洁白且有香之花,或白菊、或杏花,但最多是指梅花。梅林也因此被雅称为“香雪海”。

雪香云蔚亭旁边植有多株梅树,而亭又在全园的高点,雪香云蔚之名得之自然。古代造园经典《园冶》云:“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拙政园池水中的这东、西两岛,可以说是这一造园理论的经典范本。

从雪香云蔚亭西望,有一座江南民居风格的二层楼阁,二楼称“见山楼”,底层叫“藕香榭”,粉墙黛瓦,色彩典雅,依山临水而建,通过曲桥与池水北岸相连。

该楼最大的特点是上下两层互不相通,底层需从廊桥进入,出入二楼则需要经过爬山廊。

相传,当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以拙政园为王府时,最喜欢在楼中处理公务,想必也是看中了这里优雅的环境。提到藕香榭,让人不免想起《红楼梦》中同名的景物。有史料记载,曹雪芹的祖父担任苏州织造时,其家眷曾经住在拙政园内。曹雪芹有关“藕香榭”的灵感,或许就来自祖辈、父辈的回忆中。

“香洲”在见山楼的南面,隔池水与见山楼相望。香洲有两层舱楼,为典型的“舫”式的结构,是拙政园的标志性景观之一。香洲在命名上借用了屈原《楚辞》“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中的“芳洲”词义,以“荷花”代替“香草”。香洲的命名和兰雪堂的命名一脉相承,都是园主胸臆的展现。

管理

由香洲南行,有一座自西向东横跨在池水之上的廊桥。它有一个唯美的名字,“小飞虹”。廊桥在江南水乡并不鲜见,但在苏州园林里,小飞虹却是孤例。小飞虹西接“得真亭”,东接由“倚玉轩”南下的曲廊。

得真亭为一方形小亭,南面通过水廊与“小沧浪”相连,东面因要与小飞虹接通,建有一个方形小披屋;亭为歇山顶,小披屋为攒尖顶。亭中有一面大镜,可以把周围景物悉数纳入其中,设计构思巧妙。许多人挤在这里拍这面镜子,我相机快门按下的同时被人撞了一下,结果把照片拍虚了。

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栏,两面临水。小沧浪的名字源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语句,依然是园主人自我欣赏的内心告白。

紧挨着小沧浪的是“松风水阁”,一座方形单檐攒尖顶小亭。小亭依廊凌空架在水上,临水的三面采用半墙半窗的设计,是观景的绝佳之处。由小飞虹、得真亭、小沧浪和松风水阁构成的小景区,被园林专家称作“小沧浪水院”。水院不大,却匠心独运,是利用建筑和水体创造景观的典型,是拙政园设计的神来之笔。

由水院向东,就是中部园区的主厅远香堂。远香堂是一座典型的四面厅,单檐歇山顶,四面建有回廊,是园主人款待宾客的场所。因堂北有荷花池,夏季有荷飘香,故取宋代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句意称远香堂。

远香堂的楹额,原为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沈德潜手笔,已佚,现有楹额为近代书法家张辛稼补写。两边对联共有80字,是苏州诸多园林中最长的对联。

“倚玉轩 ”又称“南轩”,在远香堂西侧,是四周带廊的三开间小轩。文徵明在《拙政园图咏》中曾有“倚楹碧玉万竿长”之句,小轩之得由此而得。

在远香堂东面的黄石假山上,山顶筑有“绣漪亭”,这是一座长方形小亭,亭名取自唐代杜甫“猗绣相辗转,琳琅愈青荧”诗句。山下有“枇杷园”、“海棠春坞”、“听雨轩”三座以花木为主的庭院。

枇杷园遍植枇杷、翠竹、芭蕉,富有田园气息。

“玲珑馆”是枇杷园中的主要建筑,馆前是一色卵石铺地,环境极为清幽洁静,实为闲居读书的好去处。

馆内悬有“玉壶冰”的横匾,匾名取自南朝鲍照“清如玉壶冰”诗句,依旧是以景色昭示园主人的心境。

一道云墙把枇杷园分隔成独立小院,园南为嘉实亭,亭名取自宋代黄庭坚“江梅有嘉实,结根桃李场”诗句。嘉实亭虽小,但其通过空窗借景的设计非常巧妙。亭旁有多株枇杷,相传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所植,点出了小院落的欣赏主题。

嘉实亭东是听雨轩,前后庭院各有清水一泓,池中植有荷花,池边栽有芭蕉和翠竹,用以营造南宋诗人杨万里“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名句的美妙意境。走出听雨轩的后门,发现自己又走回了东部园区。

“涵青亭”在东部园区的西南角,紧靠拙政园的南界墙,又名“钓鱼台”,是一座平面为凸字形的倚壁面水的小筑。亭名取自唐代储光羲“池草涵青色”诗句。

从拙政园出来,在路边等车的时候,仔细看手机地图才发现,我落下了拙政园的西园,没能看到久慕的“与谁同坐轩”。这应该是上苍对我这个“独行客”的惩罚。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到:

0

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