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设备技术革新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拍纪录片的想法有哪些方面 摄影设备技术革新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摄影设备技术革新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2024-07-12 22: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摄影设备技术革新的趋势——解放视角   随着科技的进步,纪录片的创作也进入了新阶段。《舌尖上的中国》《航拍中国》《第三极》等不断掀起纪录片热潮,带领观众们打开新的视野。精巧的叙事结构、精致的画面呈现,航拍、运动摄影、窥镜等特殊摄影形式的运用,可以说,纪录片创作已经进入“大片时代”。        摄影设备的不断更新,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更多新思路。不论是俯瞰的“上帝视角”还是参与感强烈的“主观视角”,纪录片呈现的画面越来越关照观众的感官体验和参与感。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浩瀚无垠的天空就充满了向往,从明初万户意欲探天到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无一不体现着人们渴望飞行这一千年夙愿。空中摄影的出现,使得人们在屏幕前就可以看到更广袤的世界。以纪录片《航拍中国》为例,这部由航拍镜头构成的纪录片,实现了影像语言的创新。与一般风景片不一样的是,《航拍中国》通过精巧的叙事结构,以亲和的口吻,带领观众俯瞰全国各大省市,以地域为主题,空间为线索,讲述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航拍创造出的一种“上帝视角”,让观众像旅行游览一样,感受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同时,《航拍中国》也规避了无人机航拍时的一些单调画面,通过精巧的拍摄路线设计以及多角度航拍镜头的切换,让画面能够契合表达的主题,一方面满足了观众对广袤空间探索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和解说相对应,对叙事作了比较充实的补充。   除了拓宽视角外,如何让观众能够从画面中获得参与感,也是摄影技术一直在创新的动力。这里必须要提到的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Gopro。Gopro本身定位是一款运动型摄像机,开始时只是用作记录主体运动时周围的环境,但是摄影师们发现,它小巧轻便的机身、强大的防水能力在很多场景的拍摄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在BBC出品的纪录片《企鹅群里有特务》中,GoPro隐藏在了人工制作的“特务企鹅”中,没有人类摄影师的干预,小动物们放下了戒心,甚至与摄像机互动,让观众能隔着屏幕和这些小动物们产生交流感。除此之外,GoPro凭借其强大的防水能力,可以为观众呈现各种空间中的奇妙世界。近期,我参与拍摄近一年的纪录片《廊桥筑梦》已进入后期阶段。片中讲到“廊桥因水而生,因水而毁,过程就像蜈蚣与水的搏斗”。在这里,我们特地用Gopro放入河水中拍摄,并在镜头前加装了一个挡水的玻璃球面罩,这样挡开镜头前的水流,避免了不必要的折射影响画面的清晰。把廊桥与水相生又相克的意境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出来。摄影设备的巧妙使用,能够让观众和画面主体产生交流感,身临其境,甚至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主体呼吸的节奏。   摄影设备的创新使用,不但能够解放观众的视角,更能将画面艺术化,表达难以表达的故事和情绪。例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秘境》这一集,导演组找来3到5毫米的窥镜,探入白蚁巢穴中,将白蚁们的活动生动呈现给了观众,而白蚁的巢穴也仿佛像一个宫殿一样,呈现出一个完整、丰富、忙碌的新的空间。恰到好处地将编导的思维更加艺术化地呈现,让观众在理解故事的同时,享受艺术的美和情感上的共鸣。   以上只是例举部分特殊的摄影设备,除此之外还有手持电子陀螺仪一类的摄影辅助器材,他们都是为了用丰富的视角来呈现现实世界,让观众通过屏幕感受现实世界的“陌生化”带来的感官刺激。摄影设备的进步,拓宽了影视的时空限制,不过应该明确的是,不论技术多么进步,最终的目的是为纪录片的叙事提供更广阔的表现形式。   二、摄影设备技术革新的本质——追求真实   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曾经指出“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这种真实,既包括画面带来的无限接近现实的视角,还应该包括真实的内容和精神内涵。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加精致的画面、更加独特的视角,打开了影视的新时空,增加了观众对内容的参与感和互动。确实能够帮助观众获得真实感。   但是,真实感源于影片的呈现形式和呈现内容的契合,前面我们所说的一些特殊的摄影形式,都是为了表现的主题、表现的精神内涵服务。对纪录片而言,编导和摄像之间应该默契配合,实现内容呈现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价值的统一。   以我去年拍摄的另一个拍摄期也近一年的纪录片《青春非遗梦》为例,我们辗转省内6个地市十多个地区,寻找传统艺术非遗传承人。纪录片从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温州瓯剧、宁海耍牙、浙派古琴、舟山渔工号子等各种传统艺术独特文化的魅力。通过一个舞台、一把乐器,一句唱腔讲述一个平凡的普通人的故事。在摄影的风格上面,和很多严谨精致的纪录片相比,显得比较“随意”。开篇讲述的是舟山渔歌传承人蔡真面对没有年轻人肯学的尴尬处境。他在学广场舞的阿姨们面前展示舟山渔歌的磅礴与铿锵,通过生活化的场景里生活化的交流,将传承人细枝末节的故事串联了起来,在拍摄时,我们忽略器材使用对画面张力的影响,注重传承人情感真实的展示,一部分画面用相机记录,让影片呈现的镜头更有接近性和亲近感。这也证明了,比起感官刺激,能够长远作用于观众的是纪录片的精神内涵,因此如何用恰当的影像语言来补充纪录片叙述的故事、表达的观念和主人公的情绪,这才是拍摄者们在创作时更应该注重思考的问题。   三、摄影设备技术革新的反思——内容和形式的平衡   爱森斯坦曾说过:“画面将我们引向情感,又从情感引向思想”。虽然在摄影设备技术不断革新的影响下,纪录片更加追求呈现形式的美感,带给人们更加新奇的视觉感受。但是纪录片的本质是让观众触碰到某种真实,这种真实是需要摄影师跟随拍摄现场的故事、拍摄现场的人物情绪,用自己的画面传达给观众。这个过程中,应该避免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纪录片本身内容呈现和精神内涵呈现的要求,避免纪录片成为一种景观艺术。        纪录片也是一种舍弃的艺术,摄影师需要根据内容呈现和精神内涵呈现的需要,选择的应该是最契合纪录片主题的表现形式,而不是最新技术、最酷画面的“炫耀”。纪录片导演、航拍专家高宏明教授在其专著《影视航拍语言》中提到:“那些把航拍当做简单照大相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不同性能的航拍系统,才能满足不同要求的画面和效果,才能构成所指和能指产生的语言符号,从而完成一整套完整、规范、达意、优美的航拍语言。”说到底,纪录片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对于本质真实的揭示也必须依托这种视觉形式。但是如今,即便是航拍画面也有多种精细分类,技术如何与叙事内容契合,拍摄者需要根据表达需要来制定自己的技术使用系统。   电影导演卡梅隆曾说过“我希望人们遗忘技术,就像你在电影院看不到屏幕而是影像一样,一切技术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它本身消失不见”。纪录片的真实感源自于内容以及呈现这个内容的形式。摄影设备技术的不断创新,让画面可以有多元化的呈现方式,但是如何平衡表现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让观众能够产生心理参与和真实感知,这恐怕才是我们当下从迅猛发展的新技术中得到的最大收益。  新兴的设备为影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然而古语有云:“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的思路,但也不可盲目追求新设备所带来的新视角的震撼,创作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其内核是否丰富,思想是否深远,表达是否直击心灵,带来奇思妙想视角的新设备只是受众们猎奇的一个工具,它们带来了活力,吸引了目光,但是能否留下观众还是要看创作者们可否利用最平淡的画面即可表达出内心最为诚挚而激烈的情感,好的画面不仅在于景深,更多的是在于情深。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