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鸦片战争中西方火炮射程和精度优势的燧发结构,停滞大清毫无还手之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拉绳火炮发射原理 奠定鸦片战争中西方火炮射程和精度优势的燧发结构,停滞大清毫无还手之力

奠定鸦片战争中西方火炮射程和精度优势的燧发结构,停滞大清毫无还手之力

2024-07-16 15: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火炮射击精度一直是军工设计师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科学技术进步了,提高火炮精度需要考虑炮管和弹药的加工精度、制导弹药技术等,不过在工业革命开始前,无论是开始殖民黑非洲和美洲的西方还是闭关自守的明清,火炮的射击精度还被击发结构所困扰。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和大明火炮都和火绳枪一样,击发方式都是原始的火门点火,因为火炮发射药装药量大,火焰从引火孔喷射出来伤人这种事情并不少见,长时间里火炮射击方式都是通过点燃火绳,火绳燃烧到底部引燃发射药完成射击。

这种结构比较简单,射手在引燃火绳的时候有一定的时间离开火炮,避免被射击时泄露的高温燃气,以及猛烈后坐的炮架所伤,但是这种结构问题也不少。

工业革命前夕的西方纯风帆护卫舰

首先就是火绳本身容易受潮,日常存放以及阴雨天气作战,会影响击发成功率,也会影响火绳燃烧速度,所以如果点燃火绳后却没能成功发射,射手是不能立马上前查看的,因为可能只是燃烧速度变慢了。

法国大革命时期西方已普及燧发结构的野炮

除了击发成功率,在精度方面也有很大影响。如果是以静对静射击,那么火绳燃烧时间长一点也无所谓,但是在战舰上作战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在旋转炮塔大量普及之前,即便是两次鸦片战争中的保留风帆的早期蒸汽巡洋舰上火炮只能布置在军舰两侧船舷上,虽然射击角度可以依靠人力微调,但是很不方便,作战时如何精确的操作战舰以侧舷对准目标完成射击,是一个比较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因为敌方舰船也是在不断机动的,所以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以精确一击就十分重要。

这一点恰恰是火绳击发结构的弱点,火绳燃烧需要时间,火绳长了可能贻误战机,火绳短了又可能误伤人员,在工业革命前夕,设计师终于找到一个新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了,那就是燧发结构。燧发枪在16世纪中叶就出现了,经过不断改进,17世纪左右在西方普及开来,燧发结构的好处多多,最主要就是射击及时,扣动扳机后相关结构开始运动,燧石与铁砧撞击产生火花,进而引燃发射药,不用担心像火绳枪一样淋湿火药和绳索无法击发。

到了17世纪,西方军队大部分都装备了燧发枪,但直到工业革命前夕西方才成功的设计出大炮用燧发结构,这跟当时金属加工技术的进步有关,毕竟在厚重的火炮上开口安装燧发机构,还要让火炮保持坚固性,可比步枪要难多了。

英国率先在自己的陆军马拉前装野炮和海军巡洋舰的舰炮上普及燧发机构,基本原理和燧发步枪一样,它的出现让火炮射击效率更高,射手通过拉绳完成瞬时射击,再配以膛线火炮的精度和射程优势,一时之间成了当时的黑科技,是英国皇家海军维持海上优势的技术装备之一。

具体操作时,装弹手完成弹药装填后,炮手通过简单的机械瞄准结构观察并调整火炮射击角度,然后迅速退到火炮右侧,位于火炮左侧的射手手执拉绳迅速套在燧发结构上,在执行这个步骤的时候不能俯身操作,而是站直了伸长手臂操作,避免持续射击炮管高温引起的炸膛误伤;挂上拉绳后炮长下令射击,射手迅速拉动拉绳,同时拉绳环扣从燧发结构上脱落,射手将拉绳挽起准备下一次射击。

整个过程干脆利落,如果是后装击发式阿姆斯特朗大口径炮比起前膛装火炮几分钟一发的射速提升明显,在小口径野战炮上甚至不到一分钟就能开一炮,在那个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科技。

在鸦片战争时,英国海军无论是前膛状装还是后膛装大炮都采用燧发结构射击,与之对阵的清军大炮不仅许多都是年代久远的旧装备,新铸造的大炮也是没有燧发和击发结构的原始火门点火开炮,两者有着明显的代差,这样的炮战能赢才是奇怪了。

两次鸦片战争中大清与英法联军爽文的交换比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