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拉塞尔与威尔特.张伯伦:史前巨兽的斗争法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拉威尔被公认为 比尔.拉塞尔与威尔特.张伯伦:史前巨兽的斗争法门

比尔.拉塞尔与威尔特.张伯伦:史前巨兽的斗争法门

2023-07-24 05: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张伯伦和拉塞尔,公认为史上最伟大劲敌:一个进攻,一个防守;一个孤高天才,一个团队领袖;一个记录无数,一个戒指满身;一个风流倜傥,一个沉默寡言。再没这么完美的对手了。当然,张伯伦的防守其实并不亚于拉塞尔,而拉塞尔的才华也绝非仅限于防守。这是后话了。

1959年二人初遇时,联盟惊动。据说现场情形大概这样:张伯伦开场第一球祭出擅长的翻身后仰,被拉塞尔大帽扇飞。全场下来,一对一攻,张伯伦只投中四球。除此之外,张伯伦还是利用下快攻、前场篮板、罚球、顺下接球扣篮另外拿到了30分——就是说,拉塞尔防住了张伯伦的单打,可张伯伦还是拿了38分。不过最后的胜利,却是拉塞尔带走了。

而这几乎成了两人生涯对决的缩影。

张伯伦天赋异禀,一辈子才华横溢。篮球之外,田径、排球都是一把好手,桌球桥牌国际象棋,也是一应俱全。传闻1962年3月2日,就是他史无前例和后例的拿100分前夜,多位传记作者说他熬了一通宵打牌,把队友全赢趴了。

这星球上太多人没看过他打球,却知道他1962年3月2日在纽约身上63投36中得了100分;知道他那个赛季场均50.4分;知道他进NBA第一年就有场均超过37分27个篮板的成绩,以及一个常规赛MVP;知道他曾单场55个篮板;知道他名下有七个得分王和十一个篮板王;知道他曾经在一个赛季里79次打满全场;知道他职业生涯每场只休息2分钟多一些;知道他曾经打出过单场20+20+20,知道他作为中锋曾经完成过单季场均8.6助攻……

张伯伦生涯前九个赛季的数据无与伦比:新秀赛季37.6分、27.6篮板,然后38.4+27.2、50.4+25.7、44.8+21.3、36.9+22.3、34.7+22.9;紧接着33.5+24.6+5.3助攻、24.1+24.2+7.8助攻。终其生涯,张伯伦场均30.1+22.9+4.4。

无论是个人魅力又或者赛场数据,放在哪个时期都是媒体围绕的中心。

相比之下,拉塞尔要逊色不少,生涯场均15.1分、22.5篮板、4.3助攻。他一生的荣耀都几乎只在篮球场上。甚至到现在这个年纪,还在每年的总决赛颁奖典礼上出场。但,他拿了最多的11个总冠军,而且在和张伯伦对决中稳稳占据着上风。

拉塞尔在生涯后10年打了900多场比赛,其中有将近150场对阵张伯伦。张伯伦每次几乎都是——带走了数据却没能带走胜利。“红衣主教”奥尔巴克曾在采访中提过这一点:拉塞尔清楚威尔特对数据的痴迷,所以会在前三节适当放松,任由威尔特去刷一些无意义的数据,然后在第四节闷死他。

听起来好像拳王阿里对决福尔曼时的战术:先任由他向自己出拳,然后在拳赛末尾干掉他。可事实上,拉塞尔确实是把对付张伯伦的大部分时间用在极其关键的场次里。

在双方142场(包括季后赛)对决的比赛里,张伯伦常规赛期间场均28.7+28.7,拉塞尔场均14.5+23.7。这一数据到了季后赛却变成了:张伯伦22.5+24.5+4.2,拉塞尔16.2+24.9+4.7。张伯伦带走了58场胜利,剩下的84场属于拉塞尔。而在分区决赛及总决赛的战绩里,张伯伦48胜44负,抢七战4胜5负;而拉塞尔的这一数据分别为90胜53负和10胜0负。

所以,张伯伦无愧于常规赛霸主,但在季后赛的舞台上,拉塞尔才是真正的舵手。

有种说法是这样:在波士顿,拉塞尔不需要专注于得分,所以他的能量更多集中于篮板、防守和长传助攻。拉塞尔总能扫荡篮筐四周,搞定突破人,并展示出超高的防守技巧。相比于张伯伦充满戏剧性的排球扣杀式封盖,拉塞尔总能以合适的角度将球盖到队友手上,以便更好的发动快攻。这就是为什么彼时的凯尔特人能够掀起得分潮——他们拥有一个完全适配球队的中锋来终结防守并发动快攻。

这种影响力在当时是很难用数据来衡量。

可鉴于当时不存在防守数据,这些当然没有发生在威尔特.张伯伦身上。一件奇怪的事: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张伯伦曾希望自己整个生涯都不被罚出场,于是他会在四犯或者五犯后停止对对手的防守,即便这样会伤害自己的球队。直到1966-67赛季,事情才发生改观——张伯伦不知怎的意识到,如果自己专心于篮板、传球和防守,他的球队会变得更好。这确实带给了他生涯第一个总冠军。可这之后,张伯伦又开始了典型的“数据式”做法,失去了对胜利的兴趣,执着于助攻。于是,张伯伦会在突然之间将大好的投篮机会传给队友、反复询问技术台、抱怨队友搞砸了自己的传球。这也造成了在和波士顿东决抢七的比赛里,在队友们极其挣扎时,张伯伦只出手了两次。

或许是张伯伦个人过早地实现了太多成绩,以至于不能理解团队的意义。自高中时期,他就是人们关注的中心,这让他一直觉得现场的观众是来看自己的,所以每场比赛他必须扮演明星,这在无形中给予了他过大的包袱。

拉塞尔则与之相反,他是那种在压力下存活的人,能够通过自己和其他人对压力的回应方式批判所有人。所以拉塞尔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挺身,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帮助球队。看看他关键时刻的表现吧:

——1957年总决赛G7,尚处新秀的拉塞尔砍下19+32,完成比分的一球后因惯性冲进人群,却又如16年总决赛G7勒布朗般神奇地冲到前场盖掉了杰克.科尔曼的绝杀上篮;

——1962年东决G7,正是张伯伦场均50分那年,拉塞尔在全场拿到19分的同时将张伯伦压制到仅有22分;

——同年总决赛G7,在队内几乎所有前锋都被罚出场的情况下,拉塞尔17罚14中,30分,顺带抢了40个篮板,帮助球队在加时赛赢下湖人;

——1968年东决G7,拉塞尔只拿12分,但把张伯伦限制的只得14分。另外,他还是获胜球队的教练;

这之下,张伯伦的关键时刻就显得少之又少。在1968-69两个赛季里,他有五次机会把拉塞尔赶出季后赛——包括两场主场抢七——只需要一场怪兽级别的表现就可以。可惜,他都失败了,每一次都在和拉塞尔的比较中落了下风。他最棒的故事大概就是在1967年,用不可思议的29分、36篮板、13助攻撕裂了波士顿。

偏偏是这样一个超人级选手,却在赛后如一个打工者厌烦了每天乘坐地铁上班一样向《SPORT》杂志诉苦:“在某种程度上我更喜欢输球,比赛输了,我可以往下看,看向下一场比赛。如果我们赢了,就会有压力,我就会担心下一场比赛。”

嗯……

比尔.布拉德利 曾在书中这样描述张伯伦:“我有种印象,威尔特在输球后非常安心。失败后他会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成就来保护自己,表现得宽容大度……威尔特对个人成就的看重没能让他被公众喜爱,也没能给予他太多胜利的机会。与此同时,也注定了他的失败。”

从话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张伯伦在打球时仿佛在向从来没见过篮球的人证明自己的价值,他把数据上的成就当作衡量能力的特别标准。但事实上,数据这东西所能反映出的东西远比我们想象的有限。比赛的关键点并非个人能做的多好,而是球队胜利与否。而这,正是这项运动最美的内核,调和每个人的个性,为了团队的胜利而各自牺牲。

显然,这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对于球队的发展,张伯伦会追问“对我来说最好的位置是什么?” 拉塞尔则执着于“我需要做什么来让团队变得更好?”一句话:张伯伦更需要团队的适应,而拉塞尔则会努力适应团队。

于是,最后的结果是,张伯伦更具个人天赋和魅力,拉塞尔则给予了球队更多胜利机会;张伯伦数据层面有着更大的影响力,拉塞尔则在队友层面有着更大影响力;张伯伦把巅峰献给常规赛,拉塞尔把巅峰留在季后赛;张伯伦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而拉塞尔则在关键时刻愈战愈勇。

诚然,我们没有权利去评判哪种选择是对是错,是好事坏。事实上,一切事情到最后,无非是决定取舍,求仁得仁:你全情投入要得到胜利,就逼近胜利。你不惜一切想拿到个人荣耀,就得到个人荣耀。但所有期待胜利的人,无一例外地,最后都变成最简洁、最强硬、最不在意个人数据而胜利至上的姿态,这是赢家的姿态。

当然,类似的道理又不只适用在篮球或其他赛场上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