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剑装具(下):鞘、璏、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披风是用来干嘛的呢 汉剑装具(下):鞘、璏、珌

汉剑装具(下):鞘、璏、珌

2023-12-18 21: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装具(上)把手握部分的装具介绍完了,接下来就看看剑鞘及其附属装具。

六:剑鞘

       汉剑剑鞘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很多人看到新造的汉锏会吐槽它的收腰剑身还有圆柄,但这些新造产品的剑鞘,不能说错误多,而是压根就和汉剑的剑鞘不沾边,就是这么严重,完全是按照做红木家具的思路来的。

       剑鞘是汉剑最复杂的装具,也是今天新造产品仿造起来最困难的装具,介绍起来可能会颠覆一些朋友的认知。要了解汉剑剑鞘,首先得了解漆器,因为汉代各种兵器的鞘基本上都属于漆器。

       出于篇幅限制,我这里肯定不会详细说漆器,那就偏题了,我就提一下,漆器就是用漆树产生的天然大漆经过各种处理之后髹涂的器物,大漆耐潮耐腐蚀,干燥后有较高的硬度。我国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使用大漆了,东周秦汉更是漆器的大发展期,到后来也依旧运用广泛,小到食具等生活用品,大到塑像、家具、建筑都有大漆的身影,不过今天有些人好像都不知道漆器是什么了,只知有瓷器不知有漆器,结果中国的英文是China,而日本的英文却是Japan,意为漆器,也是很令人遗憾的。

       话说回来,汉剑的剑鞘是怎样的呢?剑鞘作为剑身的衣服,它的线条变化是跟着剑身走的。由于不同的剑剑身可能有差异,以及剑鞘风格的不同,这里不好描述,可以看看这些出土实物的图。

       而汉剑的剑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特别特别薄,最厚的鞘口位置厚度一般不足三毫米,薄的地方可能一毫米都不到,从侧面来看剑鞘只有薄薄一层紧贴着剑身,有的出土剑鞘鞘胎可能会收缩,但也有一些收缩不明显的实物,可以看出剑鞘原本依然是很薄的。

       可能有朋友会觉得这应该很脆弱,我这里用以前自己做的两个漆鞘失败品做试验,长的刀鞘最厚三毫米,最薄一毫米,短的厚度平均一毫米。用力摔,用力按压敲打都没事,这还是失败品的状态,强度依旧不差。

       为什么漆鞘做这么薄还能相对比较结实呢?首先,剑鞘一般会用软木做出很薄的木胎,软木可以让剑鞘保持韧性,而不容易断裂。

       之后在木胎表面会裱布,再用大漆调灰,刮在剑鞘上,而且很可能会用不同细腻程度的漆灰刮上好几次,之后再打磨平整,从很多实物都能看出来这个结构。这个做法非常重要,裱布作为纤维骨架,再填充干了以后很坚硬的漆灰,和如今的钢筋混凝土原理一样,大大增加了剑鞘强度。

       之后再多次反复髹漆直到表面比较平滑温润,而大漆干了以后由于漆膜等因素,会变得坚硬耐磨,待表面的漆干了,一个轻薄而且刚柔并济的剑鞘就完成了,这种木胎裱布刮灰再髹漆得到的产物,也算是早期的复合材料了。

        剑鞘内部的槽是完全按照剑身做的,与剑身贴合非常紧密,这就让剑身鞘可以插得很紧,而且由于内部很少有多余的空间,剑入鞘会排出鞘里的空气,让鞘内形成真空状态,也会把剑“吸”在里面,所以汉代刀剑不用吞口刀卡之类的东西也可以插得很紧,从东汉的一些壁画可以看到,当时流行把剑柄朝下的下斜式佩戴,说明把剑倒过来剑也不会滑出鞘,所以才有秦王拔剑困难,操其室是因为剑太长,不可立拔是因为“剑坚”,插得紧。

        而有的鞘为了保护剑身,还会在鞘里面用绢之类的细腻织物做内衬,不过内衬容易吸潮,时间长了剑可能会锈在鞘里面,所以不是每个鞘都有内衬。

       漆鞘实际操作起来,由于需要多次打磨漆灰层和多次髹漆,再加上大漆干燥条件比较苛刻,所以制作完成一个漆鞘并不是容易的事,因此汉代有些品质比较低的刀剑可能采用木胎直接髹漆的鞘,这样的鞘就没有那么结实了。不过大部分出土实物还是带有裱布刮灰层的。

       往远了说,不光汉代,后面的朝代很多刀剑也大多是漆鞘,明清有些刀剑可能还会用动物的皮来包裹木鞘,比如鲛鱼皮和老羊皮等等,之后再在皮革表面髹漆的也不少,一直到晚清都是如此。

       如今直接用厚重的硬木做鞘,带在身上又沉重,干燥了怕开裂,往地上一摔也容易坏,有些硬木还容易伤到刀剑的刃,当然好处也是有的制作方便嘛,容易批量生产,还可以宣传木料多么多么名贵,像卖红木家具一样。当然我也不是说喜欢木料不好,只不过单纯的实木真的不适合做鞘,不然古人也不会辛辛苦苦去弄成本较高的漆鞘了。

        前面提到鲛鱼皮了,这里也说一下,根据《后汉书•舆服志》里记载的东汉佩刀制度,有说道“半鲛鱼鳞”、“环挟半鲛”等等,根据一些汉代环首刀的出土实物来看,这应该是指包裹鲛鱼皮做装饰,在刀柄和刀鞘上都有发现,不过数量不多。而剑鞘和剑柄上则很少看到,也没有过记载。

       说远了,收回来。从鞘口开始仔细观察汉剑剑鞘,这里再强调一下,鞘口没有那个金属框,现在发现鞘口有东西的都是饰金,新造产品发明的金属鞘框基本没有,但是由于新造产品本身结构的错误和材料的不合适,又必须依赖这么一个金属框,还要把这个部位插到剑格里。

        唉。。不说了,继续看鞘口,会发现从鞘口中间开始就有一道棱一样的东西,这个姑且叫它起脊。起脊是一根很细的圆柱状凸起,像个加强筋一样,而且剑鞘表里都有起脊,只不过在佩表起脊延伸到剑璏处结束,而佩里则只有一小段。有起脊的部分剑鞘中间是凸起的,而起脊结束之后,剑鞘会立马过度成微微的弧面。

       现在大部分新造产品的鞘,并没有做出起脊,只有个光秃秃的棱,而且延伸到剑鞘后面去了,汉剑基本上没有这样的。

       至于起脊的作用,目前还没有定论,东周铜剑的剑鞘已经有起脊了,汉剑只是保留而已。

       而在起脊这个区域,有的剑鞘能看到划出的横线,有的鞘没有,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装饰手法,结合早期部分东周铜剑的剑鞘,是用藤条平行缠绕剑鞘之后再髹漆,后来变成了一节一节鼓起来的样子,再后来就成了一道一道横线,个人推测这是逐渐简化了工艺,到了汉剑剑鞘只保留了横线这个形式下来。一家之言,姑且听之。

       再往下看的话,佩表有个安装剑璏的平台或凹槽,结构如图。早期有些剑璏靠绳子绑在这里,但是汉代以后很多剑璏都是直接用动物胶之类的粘在这个平台上。

       而在剑璏的附近区域,则是剑鞘装饰最丰富的地方,位置大约是在图里面这个区域,剑璏并不在这个区域的逐渐,而是偏上一点。这个区域在早期的剑鞘上是采用布料包裹,作为丝绸大国,当时的绫罗绸缎包裹在剑鞘上有很好的装饰效果。秦陵跪坐御车俑的短剑也在中间有大面积的横线纹,个人推测可能是缠的布条。

       到了西汉中期以后,如天长博物馆的玉具剑,在剑璏附近也用红棕色锦绫包裹装饰,上面还能看到深红色的组合菱纹,这种类似的菱纹在秦陵铜车的内部装饰以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服饰上都能看到,有杯纹绮或菱纹罗,汉代以后很多包裹剑鞘的都是类似织物。

       在汉代以后,还有直接在剑璏附近髹朱漆的,并且衍生出更多装饰手法,与其他漆器不同,剑鞘上很少有云气纹神兽纹这种图案,而往往是高度抽象的几何纹饰,以今天的审美来看甚至有点高级感。

       比如朱漆做底,上面有细菱纹,这些细菱纹以一定规律排列,远看上去像是网格一样,琅琊汉墓的玉具剑就是如此。

       另外,还有一种更加大块的菱纹组合,语言已经不能准确描述出来了,详情看图。有的是斜直线,而有的是斜波浪线。

       这种大格子菱纹除了有红黑搭配以外,还有直接在黑漆上做的,远远看上去光素无纹,近看才能发现菱形暗纹。

       除了菱纹,还有一种圆圈暗纹,许多同心圆去排列在剑鞘上,还有更硬核一点的,用指纹去替代圆圈,就是用手指直接在没有干的漆面上印,而大漆没有干之前,对大多数人都有致敏性,只能佩服工匠的无情铁手。

       除了剑璏附近,有少数剑还有更大面积的装饰,我暂且称为“斜带式”剑鞘,如图,更高级的剑鞘还会在斜带处缠绫罗,其余部分是菱形暗纹。

       也有剑鞘用非常简单的处理,就在剑璏附近划两条线,里面什么也不做。还有很多剑鞘则什么装饰也没有,一素到底。

       从剑璏平台再往下一段距离以后,是剑鞘收腰的地方,有的鞘内束明显,有的则幅度比较小。

       有的收腰比较明显的鞘,在开始收腰的地方两边有小尖角,非常有趣。

       进入剑鞘收腰部分以后,有部分剑鞘会和鞘口附近一样,有非常多的横线纹,一直到鞘的末端,横线纹一般都是首尾呼应的,不会单独出现在鞘口或者鞘尾。

       有的鞘可能因为里面的剑本身比较宽,或者是延续了铜剑剑鞘的做法,鞘末端还会再度放宽,然后安装一个梯形剑珌,线条无缝衔接;

       而还有些剑鞘是从头到尾都是收窄趋势的,鞘末端没有什么线条变化,有放宽也不太明显,看上去直挺挺的,这种鞘的剑珌基本上线条也不会太夸张,看上去也比较直。

       还有一种鞘,就像秦陵御车俑和南越王墓玉剑具一样,鞘末端收窄,但是却接了一个宽度大很多的剑珌,尤其是南越王玉剑具,因为剑身本来就很窄很长,所以贴着剑身的外形做的剑鞘也是特别窄,结果在末端却突然接了一个硕大的玉剑珌,形成视觉反差,马王堆汉墓角质长剑同样是这种效果,这也是一种风格。

       剑鞘末端根据剑珌种类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有的剑鞘末端就会设置一个凸起,用来安装剑珌。

    剑鞘就简单讲到这里。

七:剑璏

       接下来再看看剑鞘上面的装具,先讲功能性更强的剑璏(zhi,四声)。璏也可以读成“卫”,剑璏读成剑卫、剑鼻都可以。剑璏作为把剑佩戴在腰间的装具,用法秦陵御车俑展示得很清楚,有一条专门用来佩剑的剑带,穿过剑璏即可。

       除了这种方式,考虑到璏式佩戴法在剑很长时不容易拔出来,可能为了方便拔剑还会直接把剑插在腰间,用剑璏卡出防止下滑。

       而这两个御车俑的剑璏是比较普遍的剑璏形制之一,看上去像“所”字左边那部分。

       此外,秦陵陪葬坑出土的铜剑还有另一种璏的形制,很小巧,被许多爱好者称为“馒头璏”,这种造型几乎没有在秦代以前见到过,在汉代以后运用也比较少,有可能这种璏流行年代就在秦朝前后时间内。

       另外,还有一种使用很广泛的璏,从东周到东汉都在使用,造型简单,侧面就像英文大写字母“D”一样。

       还有一种D形类似的变体,前后延伸出去,俗称桥形璏,等等等等,剑璏的形制也不少。

       材质的话,青铜璏的出土数量并不算多,但也涵盖了几乎大部分剑璏的形制,有的在上面还会有装饰,比如螭虎、勾连云纹、几何纹等等,少数还会鎏金或者错金银,和其他材质相比,铜璏会稍微薄一些。

        汉代以后,漆木璏数量非常多,基本上以“D”形为主,同样形制的璏也有牛角的。

        最后就是最奢华的玉具璏了,雕琢手法也同样丰富,题材也广泛,几何纹比如蒲纹,乳钉纹,勾连纹,三才纹等等,神兽的也有螭虎、兽面纹等等,不再赘述,形制也涵盖所有剑璏造型。

       玛瑙与玉情况相似,但是由于玛瑙的部分特殊性质,会有非常随机的红斑,这个时候工匠会因材施工,比如利用玛瑙天然的斑纹雕了一只红龙,非常巧妙。

      玉具璏几乎是所有玉剑具里面出土最多的了,因为很多地位不那么高的士族没有实力拥有四件套完整的玉剑具,所以倾向于在剑的“中心地段”,剑璏这里用玉,如果要拔剑打斗也影响很小,仪征联营汉墓埋葬的一个武士就是如此,采用普通的铜剑格,剑首和剑珌丢失,推测可能是木制的脱落了,剑鞘通体素黑没有装饰,但是剑璏却用的玉,不过玉质也不是特别好,可见主人并不太富裕。

 

八:剑珌

       最后一个装具就是剑鞘末端的剑珌了,珌也可以叫作摽,不专业地说就是鞘尾。珌的形制也有很多种,大家比较熟知的就是类似梯形的这种,有瘦长的,也有宽大的。

       还有一种梯形剑珌的变体,比如秦陵御车俑佩剑或者巨野汉墓玉剑具等等,像是写着削了一刀的梯形。

       此外还有轮廓比较直的,极少数是像秦陵铜剑一样的倒梯形。材料也和其他装具一样,其中铜剑珌就像铜帽首一样,是空心的壳子,直接套在剑鞘末端就行了。而且铜剑珌一般造型都比较平直,很少出现像玉剑珌一样的硕大梯形。

       汉代后来还出现了在铜剑珌上做类似龟甲的纹样,也在很多环首刀装具上出现了,个人推测有可能是模仿鲛鱼皮的效果。

       除了铜,数量比较多的就是木剑珌了,造型一般都很规矩,基本上是素的没有装饰,除了櫑具剑。

       而形制最不受形制的就是玉了,可以相对自由的发挥,装饰雕琢手法与其他装具类似,这里不赘述。木、牛角、玉、玛瑙等等实心剑珌,一般是在剑珌上面打孔或者挖槽,然后插在剑鞘末端的凸起上。

 

总结:

       以上就是主流汉剑装具的表面内容了,还有些非主流的,比如马王堆汉墓的另一把短体角质剑,扬州平山汉墓的彩绘包铜剑,满城汉墓的杖剑,还有一些环首铁剑等等,都比较特殊而且不常见,这里暂时不深入了。但其中马王堆角质短剑这种类型还是值得再说说,素木做鞘柄,牛角做装具,没有剑璏,整个就像一根木棍,个人猜测很可能是像日本刀的白鞘一样,用来给剑做保存装的。当然一家之言,姑且听之。

       前面说了那么多装具,我都只是大致概括它们最基本的特点,至于铸造、雕琢、镶嵌、错金银、贴玳瑁之类的做法我都只是简单提了一下,真要深究下去,每种装具都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门类去研究,涉及领域已经不仅限于兵器了,所以我都是简单给出一个框架,让大部分看官对汉剑装具有一个正确的印象,我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