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专题:抗菌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抗生素的mic值 抗菌药物专题:抗菌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

抗菌药物专题:抗菌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

2024-06-26 12: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陈默mo 哆啦问药 收录于合集#抗菌药物 23 个 #陈默原创合辑 79 个

这是哆啦问药的第228期推送

*本文为「哆啦问药」原创内容

大家好,我是陈默,一个想装进所有药学知识的临床药师。

Hello !各位小伙伴们,好久不见~

最近小编工作十分繁忙,稿子一拖再拖~承蒙各位不离不弃,尽管断更很久,后台每天都有很多新粉丝加入,感谢你们的信任与陪伴~

上个月,小编有幸去参加了今年的培英计划。

5天的封闭式学习经历,让我获益颇多~虽然在临床已经工作了4年,但是如此系统性的抗感染学习,还是第一次。在各位抗感染届大佬的授课下,将我脑海里的很多知识点串起来了,对于抗菌药物的的世界,好像又进了一步~

接下来的推文中,我会将培训所学习的知识、心得和感想结合自己的实践,分享给大家~

抗菌药物的PK/PD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只要学习抗感染药物,就无法绕开。那么究竟什么是抗菌药物的PK/PD呢?有哪些指标可以反应抗菌药物的PK/PD呢?为什么我们需要反复的谈论这个话题呢?今天就来温习一下抗菌药物PK/PD相关的基本知识点~

一、抗菌药物的PK/PD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简称药动学,即机体对药物的处置(Dispostion)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化转换(或称代谢)及排泄的过程,是药物作用与抗菌效果以及体外药动学参数与杀菌效果的关系。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简称药效学,即药物在体内发挥的作用,涉及药物的浓度与药理作用、毒副反应之间的关系。

抗菌药物的PK/PD,将PK与PD相结合,综合考虑抗菌药物的抗菌效应与体内代谢过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抗菌药物PK/PD对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优化、防止细菌耐药性产生及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抗菌药物PK/PD已用于给药方案的制订、新药临床评价以及筛选制剂时生物利用度的测定,也用于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等。

二、抗菌药物PK/PD相关参数

抗菌药物PK的主要参数有:血药峰浓度(Cmax)、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半衰期(T1/2)和抗菌药物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持续时间(T>MIC)。

Cmax:给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是反映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率和程度的重要指标。

AUC:即药时曲线下面积,反映药物进入人体后其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曲线,AUC代表药物在血液中的相对量。

T1/2:指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吸收、分布和消除一半所需时间,分别称为吸收半衰期(一房室模型)或分布半衰期(二房室模型)和消除半衰期。但我们平时所说的T1/2通常指药物消除半衰期。

T>MIC:即抗菌药物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持续时间。

抗菌药物PD的主要参数有:MIC、杀菌效应作用的时间、病原菌的清除率、耐药菌的发生率。

MIC:是抗菌药物对病原菌抗菌活性的主要定量参数,是指在体外培养基中可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常用的测定方法有琼脂稀释法、微量/常量肉汤稀释法及E-test试验等。

三、抗菌药物按PK/PD分类

根据抗菌药物的PK/PD特点,抗菌药物可分为三大类: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和浓度-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即药物浓度越高,杀菌活性越强。此类药物通常具有较长的抗菌药物后续作用,即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

PAE:指抗生素或抗菌药作用于细菌一定时间停止接触后,其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仍可持续一段时间,此时间(h)即为PAE。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杀菌活性有关,通常在药物浓度达到对细菌MIC的4~5倍时,杀菌速率达饱和状态,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其杀菌活性及速率并无明显改变,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时间的长短有关,血或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MIC值时,细菌可迅速重新生长繁殖。

浓度-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时间依赖性,但其杀菌作用呈现持续效应,即具有明显的PAE。

注:%T>MIC,即T>MIC的时间与给药间隔时间的比值,乘以100%

四、抗菌药物的PK/PD与抗感染方案的制订

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时的疗效评价,除临床疗效外,病原学疗效至关重要。以细菌性感染而言,只有感染灶内的病原菌被清除,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同时病原菌的杀灭也防止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耐药菌播散的可能。有效的抗感染治疗需要基于PK和PD两者相结合的原则制订,缺一不可。

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指标主要包括MIC、最小杀菌浓度(MBC),但是MIC和MBC只能反映该药物对某种细菌抑菌或杀菌活性的高低,并不能说明药物抑菌或杀菌活性持续时间的长短,也不能反映药物与细菌停止接触后是否具有持续的抗菌作用。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参数可以有助于了解药物在人体血液循环、其他体液和组织中浓度的高低及其持续时间,但是无法明确抗菌药物在人体发挥的作用,因此将PK/PD结合,才能制订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记得在进行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时,我的带教老师陈燕老师曾经说过:抗感染治疗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绝对标准的治疗方案的,不同的药物有它相应的特点,需要结合药物本身的特点(PK/PD)和患者的自身情况(如感染部位、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来进行制订。而掌握抗菌药物的PK/PD正是制订抗感染方案的基础。

以上便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错的话,欢迎关注、点赞、点在看、分享至朋友圈,更多临床用药问题,我们下期再会。

-----------------下期见-----------------

编辑 | 陈默

审核 | 瓜瓜药师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上一期内容:版权申明

本文为作者原创,码字不易,谢绝未经授权的转载,本文仅作学术交流,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获取授权

原标题:《抗菌药物专题:1.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