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知识】动物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抗原特异性细胞是指 【防疫知识】动物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防疫知识】动物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024-04-10 05: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和递呈

内源性抗原是指在细胞内表达或存在于细胞内的抗原,如胞内寄生菌或寄生虫表达的抗原、肿瘤抗原等。该种抗原的加工和递呈是通过胞质内途径。该种抗原在有核细胞内被蛋白酶体酶解为肽段,然后抗原加工转运体将其从细胞质转运到粗面内质网,在粗面内质网中与新合成的MHC I类分子结合,高尔机体再将其复合物运到细胞表面,以供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

3、T细胞对抗原识别

识别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的T细胞不同,分别为TH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T细胞依赖于抗原受体(TCR)和抗原递呈细胞的MHC分子识别抗原。TCR仅能识别被抗原递呈细胞处理且与MHC I类或II类分子结合了的抗原肽。

4、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B细胞识别抗原依靠的是膜表面抗原受体(BCR)中的膜免疫球蛋白(mIg)。在了解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之前需要了解两个概念,即胸腺依赖性抗原(TD)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TI抗原是指不需要T细胞的协助便能够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一类抗原。而TD抗原是指需要抗原递呈细胞如巨噬细胞以及TH协助才能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一类抗原。B细胞对不同类别抗原的识别机制不一样。

(1)B细胞对TI抗原的识别

TI抗原又可分为两种:1型和2型。1型抗原在高浓度时能够结合B细胞上的有丝分裂原受体,进而活化大多B细胞,而在低浓度时无多克隆激活作用,却能够被BCR识别,且将该类抗原聚集于B细胞表面进而活化B细胞。2型抗原有适当间隔、高度重复的决定簇,其可以与BCR交联,形成帽化而使B细胞活化。

(2)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在抗原中TD抗原占绝大多数。B细胞对这类抗原识别时,均需要抗原递呈细胞如巨噬细胞处理后递呈给TH细胞。被巨噬细胞处理和递呈后的抗原肽上含有抗原分子的载体表位和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的载体表位是指供TH细胞识别的载体决定簇,而抗原决定簇使指供B细胞识别的抗原表位。

(二)

反应阶段

该阶段被称为增殖与分化阶段。识别抗原后,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活化,进行增殖与分化且产生效应性淋巴细胞和效应分子的过程。细胞增殖分化为淋巴母细胞,具体是胞体变大,胞浆变多,染色质疏松,有明显核仁出现,形成微观和多聚核糖体,合成和分泌更多大分子物质,度过短暂DNA合成后期便进入有丝分裂期,然后增殖,分化为效应性TH细胞,且分泌细胞因子如IL-2,IL-4等。这个过程中有部分T细胞成为了记忆性T细胞(Tm)。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也有一部分B淋巴细胞成为了记忆性B细胞(Bm)。

(三)

效应阶段

该阶段是动物机体利用自身免疫系统清除体内抗原物质的阶段,具体是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发挥的阶段。

1、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主要体现在CTL和TDTH细胞及细胞因子的作用。CTL破坏靶细胞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释放溶解靶细胞的重要介质,穿孔素和粒酶;二是释放淋巴毒素(肿瘤坏死因子),该物质可以与结合靶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进而诱导靶细胞自杀。TDTH是指介导迟发型变态反应的一类TH细胞。所谓迟发型变态反应是一些亚群的TH细胞接触某些抗原,可引起局部发生的炎症反应。TDTH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可以与靶细胞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且在活化的TH细胞释放的IL-2,IL-4等作用下活化、增殖、分化为具有免疫效应的TDTH细胞。TDTH细胞发挥作用是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或淋巴因子,主要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

2、体液免疫

介导体液免疫的免疫分子是抗体。动物机体产生抗体的种类和水平与其接触抗原的次数有关。

(1)初次应答

当动物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时,B细胞便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且合成并分泌抗体。初次应答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具有潜伏期。初次接触抗原后,在动物机体内一定时间检查不到抗体或含量很少,该时间的长短与抗原种类相关。潜伏期过后,抗体含量直线上升,即对数上升期,然后为高峰持续期,最后下降期。二是初次应答最早产生的抗体是IgM。IgM可以在几天内达到高峰,然后下降,然后再产生IgG,最后IgA。若抗原量少,可能只产生IgM。三是抗体含量低且维持时间短。IgM维持时间最短,IgG维持时间较长,且含量高于IgM。

(2)再次应答

当再次接触抗原时,动物机体产生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再次应答。再次应答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潜伏期显著缩短;二是抗体含量高且维持时间长,可比初次应答的抗体高100-1000倍;三是大部分抗体为IgG,IgM很少。

因为初次和再次免疫各具有不同特点,所以在给动物免疫接种疫苗时一定要科学制定免疫程序,恰当选择首次免疫时间,且要注重加强免疫。

销售公司 李永霞编审 李冬

2

布鲁氏菌病的危害及流行情况概述

近年来,布鲁氏菌病时有发生,不论在家畜还是在人,而且人的布鲁氏逐年呈现上升趋势,这就导致了布鲁氏菌病对我国的养殖业、经济人的健康威胁进一步加剧。从而使布鲁氏菌病成为了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迫切的需要加强我国布鲁氏菌病防控与公共卫生安全。因此本文通过探讨布鲁氏菌病的危害以及我国的流行趋势,来讲述布鲁氏菌病防控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关于加强我国布鲁氏菌病防控的相关措施。

一、病原简介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此病病原为简称布病布鲁氏菌。布鲁氏菌的传统分类包括 6 个种19 个型。即羊种(B.melitensis,生物型1~3)、牛种(B.abortus,生物型1~7、9)、猪种(B.suis,生物型1~5)及犬种(B.canis)、绵羊附睾种(B.ovis)和沙林鼠种(B.neotomae)各一个生物型。近些年,研究者又分离获得4种新型的布鲁氏菌,分别为鲸型布鲁氏菌(B.ceti)、鳍型布鲁氏菌(B.pinnipedialis)、田鼠种布鲁氏菌(B.microti)及人的布鲁氏菌(B.inopinata)。布鲁氏菌的致病性是根据其类型而表现不同,其中对人类的致病性较强且易与人接触感染的有羊种、牛种和猪种,而犬种与人接触虽频繁但其致病性不高。此病的传染源主要是以病畜及带菌畜为主,病畜或带菌畜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会污染畜舍、牧场、饲料、水源以及畜舍排水沟等,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动物及人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或黏膜等。人布鲁氏菌病一般是由畜传染的,而关于人和人之间感染的目前还未见报道。在自然条件下,主要的易感动物较多且分布广泛,例如羊、牛、猪、犬、鹿、骆驼等,其中以羊最易被感染,其次是牛,再次是猪。人若接触到布鲁氏菌也会被传染,众多易感动物中羊布鲁氏菌病对人威胁最大,且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4~8月份偏多。该病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相关报道,2015年,在统计全国人畜共患病当中,布鲁氏菌感染人的病例数之多,全国有56989例,且分布较广,畜间传播达15个省份,严重危害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随着近年来布鲁氏菌病的人畜患病率上升,迫切需要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控与公共卫生安全。对此我国先后出台了《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试行)》、《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与布鲁氏菌病防治相关的文件。

笔者通过对布鲁氏菌病的危害及该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两方面来论述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控的必要性,并对此提出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控的相关措施。

二、布鲁氏菌病的危害

2.1 布鲁氏菌病对动物的危害

布鲁氏菌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极大的威胁着人类与动物的健康与安全。在自然条件下,绵羊、山羊作为此病的最易感动物,最易患此病,牛、猪作为次感染动物,较易患此病,犬、鹿、骆驼和人也易患布鲁氏菌病。此外,部分家畜、家禽、野生动物、驯化动物充当了布鲁氏菌的贮存宿主,也存在较大的风险。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病畜和隐性患畜其分泌物、排泄物、流产胎儿中都带有大量的致病菌,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或黏膜以及蚊虫叮咬等途径引起畜间传播。动物感染后主要损害动物生殖系统,雌性动物感染可出现子宫炎、流产、死胎以及产乳量减少等;雄性动物感染常导致睾丸炎和附睾丸炎以及关节炎等;此外感染后还会使牲畜产肉量、使役能力下降。一旦发生布鲁氏菌病会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并且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

2.2 布鲁氏菌病对人的危害

多个种型布氏杆菌对人有感染能力,包括羊种、牛种、猪种及犬种都能引起人感染发病,其中羊种对人的致病力较强。人主要通过与感染动物接触以及食用被污染的动物产品如奶、奶酪和肉而感染。该病发病没有年龄限制,但以青壮年为主。本病的发生有职业特性,日常生活中兽医、饲养员、屠宰人员以及从事动物产品加工人员等发病率较一般人员高。全国各地都有相关的报道,但牧区尤为多发。感染布鲁氏菌的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期和慢性期,该病一般会存在典型症状——波浪热。一般情况下,人感染布鲁氏菌病后,会出现体温升高、关节疼痛、出汗、肝脏、脾脏肿大,生殖系统发生疾病导致不孕不育,肌肉-骨骼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会发生严重并发症等,严重者甚至会丧失劳力。男性患者还可发生副睾或睾丸炎。感染后一般持续数周或数月,如果不及时治疗,会转为慢性病,将长期受病痛折磨,丧失劳动能力和生育能力,是危害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

三、布鲁氏菌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

自从建国后,我国就开始了人和动物的布鲁氏菌病发病情况的普查,调查表明,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严重,且每年呈现扩增趋势。据统计数据显示,人的布鲁氏菌病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1950-1960年间的高发阶段、1970-1990年间的初期低发阶段、1990年中期至今的再发阶段。近年来我国布鲁氏菌的相关数据证实了布鲁氏菌病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2011年动物布鲁氏菌病发病数有报道的就达125030例。2015年,全国有15个省份报告布病且流行形式严重,监测阳性率较往年同比上升0.38% 。其中布鲁氏菌病重点监测的地区调查结果显示,牛羊的个体阳性率分别达到3.1%、3.3% ,群体阳性率分别达到29%、34% 。此外近年来我国患布鲁氏菌病人数也伴随动物的患病率上升而逐年增多,波及28个省市区,2015 年人感染布鲁氏菌病达到监测以来的最高点,病例高达56989例,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健康。所以,近年来无论是畜间还是人间布鲁氏菌的患病都呈现复发、上升的情况。

四、展望

随着近年来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上升,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畜牧业健康发展和我国的公共卫生安全,使布鲁氏菌病防控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国家近年出台了一系列布鲁氏菌病的防控计划和相关政策,来应对近年来布鲁氏菌病复发的严峻形势。人们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也逐渐有了提高,同时对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随着国家对布鲁氏菌病的重视以及相关的防控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加大对布鲁氏菌病的宣传以及相关防治方法的研究,使人们认识不断深入,最终使我国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控制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进一步实现布鲁氏菌病的净化。

销售公司 李小明编审 祁光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