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流双向循环式手模浸胶槽的制作方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手模制作方法 一种缓流双向循环式手模浸胶槽的制作方法

一种缓流双向循环式手模浸胶槽的制作方法

2023-12-06 00: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种缓流双向循环式手模浸胶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套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缓流双向循环式手模浸胶槽。

背景技术:

目前,在手套的生产过程中,有一个步骤是手模的浸胶步骤,即手模在链条的带动下依次进出浸胶槽,从而使得手模上部会覆有胶体,进而为后续的手套成型打下模型基础。然而现有的浸胶步骤,由于手模在高速链条的带动下进出浸胶槽会使浸胶槽内部的丁腈胶产生液面差,从而使得手模上部的手套卷唇部位形状参差不急,影响到手套卷唇的美观性及后期的使用效果,为此,急需设计出一种新的能够减缓丁腈胶液面差的浸胶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了一种缓流双向循环式手模浸胶槽,采用槽体内部宽度方向两侧对称设置有耳形槽的结构,通过耳形槽的设置,来使得丁腈胶的横波到达此处时,利用耳形的特有结构对其进行缓冲,解决了传统的直壁直接与丁腈胶的横波进行碰撞,进而使得液面横波反弹从而加剧液面横波的问题;采用槽体内部居中位置设置有回流盘的结构,通过回流盘的设置,减缓丁腈胶液面下部的纵波,并使得槽体内部四周的丁腈胶回流到槽体中央,解决了传统的浸胶槽不能够消除丁腈胶液面下部的纵波,使得液面差无法有效消除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槽体;槽体下部设置有四根立柱;立柱与槽体之间采用焊接;槽体内部宽度方向两侧对称设置有耳形槽;耳形槽居中位置设置有分流板;耳形槽内部沿着分流板对称设置有缓冲装置;槽体内部居中位置设置有回流盘;缓冲装置与回流盘之间设置有动力传递装置;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动力输入杆、动力传递杆和动力输出杆。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缓冲装置包括电机、缓冲轮和传动盘;电机设置在槽体下部外表面并与槽体之间采用螺栓连接;传动盘与槽体下部内表面之间采用螺栓连接;传动盘内部十字交叉设置有主锥齿轮和副锥齿轮;主锥齿轮两端分别与与电机输出轴和缓冲轮之间采用卡接;缓冲轮上部设置有若干组缓冲槽;副锥齿轮与主锥齿轮之间采用啮合连接。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回流盘包括盘体和回流叶片;盘体外端与动力传递装置采用卡接;盘体内端与回流液盘采用焊接;盘体内部交错设置有三组回流叶片;回流叶片为螺旋状。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动力输入杆一端与副锥齿轮之间采用卡接;输动力传递杆两端分别与动力输入杆和动力出杆卡接;动力输出杆另一端与盘体之间采用卡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缓冲轮上部设置有若干组缓冲槽,此结构能够有效的减缓并抵消丁腈胶液面的横波;2、通过盘体内部交错设置有三组回流叶片,此结构能够有效的减缓并抵消丁腈胶内部的纵波;3、通过动力输出杆另一端与盘体之间采用卡接,此结构能够减少动力源的布置,从而降低能源消耗。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缓流双向循环式手模浸胶槽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缓流双向循环式手模浸胶槽缓冲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缓流双向循环式手模浸胶槽回流盘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缓流双向循环式手模浸胶槽动力传递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槽体;2、缓冲装置;3、回流盘;4、动力传递装置;101、立柱;102、耳形槽;103、分流板;201、电机;202、缓冲轮;203、传动盘;204、主锥齿轮;205、副锥齿轮;206、缓冲槽;301、盘体;302、回流叶片;401、动力输入杆;402、动力传递杆;403、动力输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1-4所示,包括槽体1;槽体1下部设置有四根立柱101;立柱101与槽体1之间采用焊接;槽体1内部宽度方向两侧对称设置有耳形槽102;耳形槽102居中位置设置有分流板103;耳形槽102内部沿着分流板103对称设置有缓冲装置2;槽体1内部居中位置设置有回流盘3;缓冲装置2与汇流盘之间设置有动力传递装置4;动力传递装置4包括动力输入杆401、动力传递杆402和动力输出杆403;缓冲装置2包括电机201、缓冲轮202和传动盘203;电机201设置在槽体1下部外表面并与槽体1之间采用螺栓连接;传动盘203与槽体1下部内表面之间采用螺栓连接;传动盘203内部十字交叉设置有主锥齿轮204和副锥齿轮205;主锥齿轮204两端分别与与电机201输出轴和缓冲轮202之间采用卡接;缓冲轮202上部设置有若干组缓冲槽206;副锥齿轮205与主锥齿轮204之间采用啮合连接;回流盘3包括盘体301和回流叶片302;盘体301外端与动力传递装置4采用卡接;盘体301内端与回流液盘采用焊接;盘体301内部交错设置有三组回流叶片302;回流叶片302为螺旋状;动力输入杆401一端与副锥齿轮205之间采用卡接;动力传递杆402两端分别与动力输入杆401和动力输出杆403卡接;动力输出杆403另一端与盘体301之间采用卡接。

使用时,步骤一,如图1所示,使用者在进行手模的浸渍工序作业时,由于手模在高速的链条带动下依次进出浸胶槽,由此便会导致丁腈胶产生水波,而水波的产生,则会进一步导致手摸上部浸胶不均匀,使得所生产出的手套卷唇部位不整齐,从而影响了手套的美观和使用,为此,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使用者可以使用本款一种缓流双向循环式手模浸胶槽;

步骤二,如图2-4所示,当手模依次进出浸胶槽后,丁腈胶的水波便会沿着手模运动的方向产生横波,而横波液面又会经由分流板103,进而进刀耳形槽102内部,由于耳形槽102的特有结构,避免了横波液面会直接与槽体1内壁直接碰撞,且在耳形槽102内部还设置有缓冲轮202,缓冲轮202经过电机201的带动开始缓慢转动,而缓冲轮202上部的缓冲槽206则会带动横波液面进行缓慢转动,然后再回流到槽体1中部位置,从而避免了横波的在叠加,进而加剧了手套卷唇部位的美观,而在槽体1内部居中位置还设置有回流盘3,回流盘3通过缓冲装置2内部的主锥齿轮204和副锥齿轮205之间的啮合传动,而副锥齿轮205之间进一步带动动力输入杆401转动,而动力输出杆403则经由动力传递杆402接收到来自动力输入杆401的动力,进而带动盘体301进行转动,从而使得回流叶片302循环往复的进行转动,进而带动丁腈胶下部的液体回流到槽体1内部居中位置,从而减缓手模进出丁腈胶内部,从而使得丁腈胶液面下部的纵波的干扰,从而使得手套的卷唇更加美观,使丁腈胶很快减压,从而平衡槽体1内的液位,达到减小卷唇部位液位差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实用新型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设置,所以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