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战国Basara》和《战国无双》的人物和史实重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战国basara3大谷吉继搞笑武器的本体是什么 怎样评价《战国Basara》和《战国无双》的人物和史实重塑?

怎样评价《战国Basara》和《战国无双》的人物和史实重塑?

#怎样评价《战国Basara》和《战国无双》的人物和史实重塑?|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无双是结果正确,Basara是过程正确。

无双前三代的核心主线一直是正统的织丰路线,4代本传有变化,开场终场都是真田兄弟,编年史3再次回归织丰线。

Basara是以角色为中心扩展这个人参加的几场战斗,再把这几个人构成的圈互相交叠构成的故事,到3代才有了万物归关原的所谓主线。

结果正确表现在大部分战斗的开战原因和终战结果是正确的,参战人物往往是一个势力内的互相替换。

早年间有替父从军真田小龙虾,3代开始有百年不死北条新九郎,4代新增母爱饮弹井伊大白腿。

当然这个问题隔壁棚也很鲜明,7代的晋传基本就是姜维+丁奉无惨…

除了少数阿国这种独立成体系的人物,前两代无双里角色化的人物基本都是以织丰系/明确与织丰系作对为核心的。

像竹中重治,片仓景纲这种民间传说意义大于功绩意义的角色都是三四代才角色化的。

否则你说森兰丸这种除了和信长有肮脏的PY交易没什么别的名声的男秘书,他有啥资格比掰箭大谋神毛利元就先角色化…

3代是比较重要的转机,至少反映了当时的一个历史真相:武士择主而仕。

因时势而动的加藤清正,黑田孝高等人才有得以施展的机会,3代底本的编年史2更加直接的推出了著名跳槽王子藤堂高虎。

4代依然是势力为主,结果正确的思路,只是每个势力在什么时期由什么人出彩的这个过程更细分了, 比如上杉景胜终于在无双里得到了他应有的历史地位,虽然北条家男当主一代不如一代,还有两名女杰出来怒顶一锅。

无双其实就是更夸张一步的大河剧,大河剧也有原创部分,但大河剧一般不敢把重大战争结果改了。

除非编年史这种有意IF,大体上无双(4代主线)剧情跑下来一遍你好歹是能知道当初历史的走向的。

Basara前两代模仿无双的痕迹太重,精确到了丰臣秀吉从2代开始登场这种隔壁做坏了的东西也要抄一份的程度。

2代主角前田庆次过于没有存在感,实际上这代开始剧情已经高度原创了,但脱无双不太完全,比如桶狭间还没彻底删掉…

3代是这个系列的新生,系统面且不论,主要是剧情上终于找到了过程正确这条路。

把2代的征服天下模式和剧情结合起来,彻底告别了某历史时段某势力必定如何的定式。

之所以说是过程正确就是一个角色出场的战斗大部分都是要给你做出来的,如果做不出来就拿地名硬往里套,像3代那些地方领主就是这个搞法。

无论怎样都会导向关原,过半的战场都要和小早川秀秋有关,小早川秀秋的主场关还和3代的里剧情魔王线有密切关系。

这一代开始已经不再局限于无双的“英雄史观”了,需要谁登场就出谁。

之前抄无双路线的,织丰势力相关的遗老遗少直接删掉了,森兰丸归蝶好歹还在4的文本里出来,今川义元直接消失了,作为历史剧几乎必不可少的“农民起义”代表势力伊月也被同定位的鹤姬替代掉了。

宴则是进一步推行了这个思路,史实里早就学缪斯林自爆的松永久秀复出吊打四主角,织田信长的形象几乎是重做了,原本大体上还是个人类,3代开始人话都不说了。

4代主线是因足利义辉而起,隔壁无双棚连他怎么死的都是一句话带过。

像隔壁棚比较活跃的

大势力的话,把N个史实人物的经历/特征做在一个角色里。

像小早川秀秋,实际上食神这个骂名是吉川广家的,Basara(字面意义)让他背锅了,谋反的明明是织田信行,也让柴田胜家小伙一并兼职了。

小势力的名人则有意识的让人物脱离势力的局限。

比如山中幸盛,因七难八苦而民间有名,但是尼子家弱得起飞,隔壁棚短时间内估计是做不出来了,这边就可以肆无忌惮把他的倒霉催人生变成搞笑侦探剧。

实际上3,4代加入/转正的一些角色是保留“史实”对这个人的影响,消除掉史实的结果的。

典型如后藤基次,大体上他的历史印象是活跃于大坂的浪人兵法家,Basara4的大坂都没了,干脆做成了一个复仇鬼角色,最扯的是他要复仇的那三个人全都是史实里在大坂揍过他的,因果倒转。

Basara是民间故事的夸张再创造,对史实比较熟能看到其中的梗,

不熟就不要当真了,当套了武将名的特摄看吧…

彩蛋:

无双和Basara在一个角色的设定上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岛左近。

这个人以关原火箭炮出名,但前半生的出身是有争议的。

从无双里有岛左近开始他就是长筱之战出身,流转后加入石田三成麾下,无双的设定里他是武田出身说。

Basara表述得比较隐晦,说岛左近和灭了他老家的松永久秀有仇,松永久秀灭过筒井家…也就是说Basara反倒支持的是比较有根据的筒井出身说。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