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波澜壮阔的心路历程是从当老师时开始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最想当的职业是什么 毛主席波澜壮阔的心路历程是从当老师时开始的

毛主席波澜壮阔的心路历程是从当老师时开始的

2024-06-23 12: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20年6月,湖南五四运动风潮之下的“驱张运动”告一段落。作为运动中的代表,易培基先生开始担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一师”)的校长。三个月后,他即聘请曾为“驱张运动”奔走效力的毛泽东担任“一师”附小主事(校长)兼一师22班国文教员。

做一名小学教师,并不脱离毛泽东的个人规划。1913年,毛泽东考入师范学校时,就有做教师的意愿。他曾向斯诺说起:“我也在认真地考虑自己的‘前途’,而且差不多已经决定自己最适合于教书。”1918年,也就是毛泽东从“一师”毕业那年,他在给罗学瓒的信中,建议新民学会的诸友人不要都向外面发展:“深以同人多数他往,无有几个从事小学教育之人,后路空虚,非计之得。”

当时的中国,学校是个新事物,是一个能形成文化认同并且上下左右联通的大系统,既招引人才,又成就人才。毛泽东有政治家的眼光,他看重学校,依靠教育工作凝聚同志,发展团体,巩固社会改进事业的根基。至于毛泽东个人暂不考虑留学而专心在国内发展的决定,则是在任主事前六个月作出的。他认为给世界作贡献亦离不开中国这片土地,“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这层工夫,如果留在出洋回来的时候做,因人事及生活的关系,恐怕有些困难”。

他曾对以教育为职业是作了长久打算的。在附小工作一年之际,他填写《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终身志业调查表》时,在“终身欲研究之学术”栏目下填写了“教育学”,在“终身欲从事之事业”栏目下填写了“教育事业”。

毛泽东走马上任后,立刻将自己的理想运用到对学校的改革当中。他根据现代学校的规则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改进了附小的招生制度,将招生范围覆盖全省各县,又将过去录取新生,由主事依据旁人的介绍和推荐独自作出决定,改由召开校务会议以学生考试分数为根据,集体讨论决定。除了招生正规化外,毛泽东还注意保持招生的灵活性。当时的社会信息尚不通畅,交通也不发达,发榜以后,还有学生请求报考。毛泽东会再次召集校务会议,大家集体决定是否录取。

20世纪初,学校尚不能完全规范化,其时读小学的并不一定是孩童,毛泽东自己进东山小学时就已经17岁了。他考虑到这一情况,同时也为了给工农子弟更多的入学机会,提倡放宽入学年龄。毛泽东尤其能理解经济困难的学生的苦衷。他从管理学校庶务的毛泽民那里了解到一些家境困难学生的情况,决定允许学生分次交齐各种费用,并对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免收各种费用。这个决定,使一批渴求知识的贫寒学子得以进入课堂。

此外,毛泽东还在附小高小部开办“成年失学补习班”,设有国文、英文和算术等课程,与附小的“民众夜学”同时开展活动。 更利用他在“一师”读书时办夜学的经验,同何叔衡等人亲自授课,结识了许多青年朋友。 短短几个月,毛泽东就把一师附小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充分显示了他敢于、善于将理想付诸实施的伟人特质。

踏入领袖故里,首观《梦回韶山》。

说是人生必看的红色大剧也不为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