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近期为何地质灾害频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 四川近期为何地质灾害频发

四川近期为何地质灾害频发

2024-07-11 16: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气象报实习记者段昊书 张格苗

  8月7日,受新一轮强降雨影响,四川绵阳平武县南坝村突发泥石流,当地紧急转移受灾群众。而在5天前,四川内六铁路沿线发生山体滑坡,导致铁路运输一度受阻。上月10日,都江堰中兴镇突发特大高位山体滑坡,43人不幸遇难。

  今年入夏以来,随着连续多轮强降雨侵袭,四川已发生多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地质灾害何以频发?

  两次强震催生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地球上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其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起激发和搬运作用的必要水源。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地质灾害处处长李铁锋说,一般来讲,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容易产生山体滑坡的地形;斜坡上如果是厚层的松散土体,或者组成山体的岩石破碎,更容易发生山体滑坡。

  “我国西南地区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跃;地形落差巨大,地形陡峻;季风气候明显,降雨丰沛且多暴雨;生态脆弱,土壤侵蚀强烈。”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崔鹏说。具体到四川,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降大,本身均属于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地形、地貌。

  在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所长李跃清看来,四川近日频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原因还是与两次大地震及今年四川遭遇的强降雨有关。“地震活动造成山体内部断裂、地表岩层破碎,四川当地地表土壤松动,植被生态系统遭到毁坏,降低了诱发地质灾害的水源条件阀值。”李跃清说,“通俗来说,四川当地的岩层、泥土从整块震裂为碎屑,原本需要极大的洪流才能带动这些土石。现在一场力量并不大的洪水,就可能引发泥石流、滑坡。”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乔建平特别提到,在大地震发生前,成都附近几乎没有发生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在地震破坏地质条件之后,成都周边也成为地质灾害的高发地区。

  强震之后,当地的地质灾害发生概率会上升吗?乔建平给出肯定回答。根据他的科研团队调查,西南地区所发生的里氏7级以上强震,震区之后的9到10年间,均是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高发期。

  强降雨异常激发地质灾害

  四川盆地连续遭遇多轮强降雨,则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另一大原因。“无论从强度、雨日还是频度来看,今年汛期以来,四川盆地的降水都属异常偏多。在已出现的6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中,安县、遂宁、都江堰、绵阳等地的小时降雨量、日降雨量、过程降水量等,多次突破历史极值。”李跃清告诉记者。

  “6次过程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其演变的大尺度控制作用密切相关。由于特殊的大气环流形势,暴雨过程多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等区域,其中3次是直接发生在盆地西部及地震重灾区。”

  由于副热带高压阻塞,低纬水汽随其前端偏南气流进入四川盆地后,转为偏东气流西进,与盆地西部南北向的山地相遇,通过陡峭复合地形作用,产生剧烈的强降水天气。同时,降水系统东移受阻,长期停滞影响盆地,造成了持续性的强降水。因此,汶川、芦山地震灾区可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李跃清特别指出,四川今年遭遇稍显“反常”的连续强降雨,对于预报来说难度不小。“由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的封闭地形,暴雨多为弱冷空气影响,常为暖区暴雨天气,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尤其是暖区暴雨,在高温高湿的高能条件下,降水表现出突发、持续、剧烈的特点,更易诱发次生灾害。”

  地质灾害预警需“天地联动”

  乔建平认为:“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降水条件可以看作外因;两次强震之后,四川盆地的地质地貌条件则是内因。很难说哪一因素所起作用更大。”

  实际上,没有降水等气象条件的激发作用,即使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脆弱区、活跃区,也难以出现大规模、频繁发生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反之,地质地貌未曾遭受地震活动严重破坏的地区,即使强降水可能激发滑坡、泥石流,其发生几率及危害程度也会显著降低。

  据乔建平介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警分为空间预警和时间预警。前者主要预估出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理范围,预警的准确性较高;后者则要测算出降雨量所能诱发地质灾害的“临界值”。“这可是世界性难题!”

  “临界值的估算与当地具体的地形、地貌、植被条件有关,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乔建平说:“这次都江堰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暴发就具有隐蔽性。发生滑坡的青城山植被条件很好,同时,在两次强震时均未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因此,想要准确预警,不仅需要大量实验,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反复验证。”

  乔建平说,许多地质灾害之所以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都是因为事前难以判别出潜在灾点。而要攻克这一难题,需要气象与国土资源等部门通力合作。从2003年起,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开展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成功预报了多起地质灾害。今年7月31日,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说:“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仅涉及‘地’,还涉及‘天’,要做好‘天地联动’。”

  李跃清认为,气象部门在调查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的基础上,要综合考虑地质地貌环境、气象时空分布,建设地质灾害重点区、隐患区的综合观测站网;要开展跨部门的联合攻关研究,深入研究气象条件激发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物理过程、内在成因,逐步建立物理模型;应针对山区降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局地性、立体性特点,提高精细化预报水平,开展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高分辨监测、预警;要加强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御及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增强其防灾避险意识。

(责任编辑:叶海英)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