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国的学校系统 中国教育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2023-08-19 06: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教育

一、填空题

1.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历史特征是(学在官府),其学校系统包括(国学)和( 乡学)。

2.西周的教育系统包括(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和(社会教育  )。

3.西周的国学分成(  大学  )和( 小学  )。

4.西周不论国学或是乡学,不论小学或大学,都以(六艺 )为基本学科。

5.起源于夏代的六艺教育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

6.孔子编撰册定的六种教材分别是(《诗》)、(《书》)、(《礼》)、(《乐》)、(《易》)、(《 春秋》)。

7.孔子把人性分为(上智 )、(中人)、(下愚 )三等。

8.私学始于(春秋 )而盛于(战国 )。

9.战国时期的诸多学派在教育方面颇有造诣的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诸家。

10.(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历时约(150)年。

11.战国时代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历时约(150)年。

12.墨翟提出了(素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

13.墨家的(主动)、( 创造)、(实践)、(量力)教育方法表现出鲜明的学派特色。

14.孟子教育理论的人性论基础是(性善论),他认为教育是扩充(本性)的过程。

15.孟轲对他所追求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描述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6.(荀况)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批评孟子的人性论,主张(性本恶)的人性观。

17.《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之为“三纲领”。

18.《大学》以为人的完善是一个过程,又可以细分为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八条目”。

19.被朱熹合称为“四书”的著作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0.《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学习过程概括为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21.《学记》的作者一般认为是( 思孟学派  ),甚至可以具体说是孟轲的学生(乐正克)。

22.秦朝在文化教育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统一文字)、(严禁私学)、(吏师制度)。

23.汉朝私学按其程度可分为(书馆)和(经馆)两类。

24.董仲舒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中的所谓“王道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5.“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26.王充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文人)和(鸿儒)。

27.西晋除继续兴办传统的太学外,还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

28..隋文帝时,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酒),总管教育事业。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

29..韩愈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提出了(性三品)的主张,又以此为理论依据,阐述了教育的作用。

30.北宋的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分别是(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崇宁兴学)。

31.北宋的第一次兴学运动是由(范仲淹)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

32. 北宋的第二次兴学运动是由(王安石)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

33.北宋的第三次兴学运动是由(蔡京)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

34.书院的名称始出现于(唐)朝。当时有两种场所称为书院。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35.书院萌芽于(唐)末,但作为一种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

36.王安石的系统人才理论包括以下四个环节:(教之之道)、( 养之之道)、(取之之道)、(任之之道)。

37.(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他编撰的多种教材中影响最深广的是(《四书章句集注》)。

38.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和(力行)。

39. 朱熹读书法包括(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条。

40.王守仁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

41.清朝著名教育家(黄宗羲)主张(公其非是于学校),这是他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芒。

42.颜元在教育内容上提出了(真学)、(实学)的主张,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习行)。

二、辨析题:

1.西周时期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学在四夷”。 错误。西周时期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学在官府”

2.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分为大学、中学和小学三种。错误。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3.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部分组成。正确

4.孔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

错误。史料表明,孔丘之前已有私学存在,孔丘创办的私学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

5.“性善论”是孟轲整个教育理论的基础。以此为基础,他阐明了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等问题的看法。正确

6.荀况教育理论的基础是绝对的“性恶论”。

错误。荀况教育理论的“性恶论”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荀况并非简单而绝对的性恶论者,他的性恶论实际上是一种“人性恶端”说。

7.“独尊儒术”是从汉初就确立的文教政策。

错误。“独尊儒术”是西汉中期确立的文教政策。

8.王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其思想的突出特征。正确

9.秦代推行的“吏师制”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正确

10.科举制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落后制度,没有多少积极意义可言。

    错误。科举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韩愈的尊师重道思想是强调“师道尊严”,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应该批判。

    错误。韩愈生活的时代,一方面学佛之风大盛,偏受冲击;另一方面,人们以标新立异为尚,不承认师传,师地位不高,在此之下,它是积极的。

12.《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压抑学生个性的呆板教条。

     错误。宋是书院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书院有很多学生需要管理,《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南宋以后书院和各地方官学遵守的学规。

 三、名词解释

1.“学术官守”::奴隶主贵族建立国家机构,设官分职,从事管理。制定法纪违章,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为“学术官守”。

2. “六经”:西周时代流传下来的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

3.素丝说:是墨翟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的理论。

4.《乐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它论述了音乐的起源和作用等问题,表明儒家学者对乐教的注重。

5.《师说》: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著作,从教师的作用,任务,择师标准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全面的论述了教师问题。

6.“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6.“苏湖教法”:又名“分斋教学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7. 《四书集注》: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影响最深最广的一部儒家“经典”,既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必读教材,又是科举考试中士子答卷的主要论据根据。是朱熹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也是中国宋明理学的权威著作,该书既注重文字诠释,更着重于义理的阐发,是以义理明经的代表作。

8.“朱子读书法”: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已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

9. 颜元:清初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颜李学派创始人。一生以行医,教学为业,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主张培养文武兼备,经世致用的人才,猛烈抨击宋明理学家“穷理居敬”“静坐冥想”的主张。

四、简答题:

1. 简述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意义。

答:特色:

①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②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③学术自由,各家各派地位平等,鼓励学术辩论,允许自由择师;

④待遇优厚;

⑤重视管理制度,定期学术集会,课外辅导和专门学生管理制度。

历史意义:

①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②稷下学宫显示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③稷下学宫创造出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④稷下学宫留给人以思考。

2.  如何评价孔丘“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答:①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②“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3.  简述孔丘私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答:教学内容:孔丘以自己编订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教学内容,以“文、行、忠、信”四教育人。

教学方法:

①强调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②主张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③注重因材施教;

④提倡好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⑤注重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主张不耻下问。

4.  简述墨家的教育方针。

答:

①提倡“上说下教”“强聒不止”“虽不才口必鸣”的主动精神;

②主张“即述且作”,既要继承,更应创造;

③强调“合其志功而观焉”“吾必行,行必果”的实践意识;

⑤重视量力而行,量力而教的量力原则。

5.  简述唐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答:

①分官学,私学两部分

②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者存在递升关系

③中央官学是隋唐教育的主干,也是隋唐教育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④中央官学有五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另外设有律学和广文馆,崇文馆,弘文馆和官署附属的其他学校。

 五、论述题

1.试比较春秋时期官学与私学的历史特点。

   答:

①西周奴隶社会官学建立在土地国有的经济基础上,私学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的;

②官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奴隶主贵族,私学是以新型地主阶级为首,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所组成的阶级联盟;

③官学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是集中的,“学在官府”是其传统,维护“学术官守”,私学是由私人根据社会需要设立,分散的,“学在四夷”是其特点,促进“学术下移”;

④官学是“政教合一”教育是政治组织的一部分,教育无独立的组织机构。私学是政教分离,教育从政治机构独立出来,有独立组织机构,教育活动成为相对独立的活动;

⑤官学是“官师合一”,由政府职官兼任教师,以官事为主,教学为辅。私学是官师分离,以具有知识技能的人担任教师,教师成为社会上一种独立的职业,专业化的脑力劳动者,以传授知识经验,培养人才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

⑥官学入学受贵族身份的限制,贵族子弟垄断受教育权利。私学入学以自由受教为原则,学校向平民开放;

⑦官学没有思想自由,不论国学,乡学都受贵族传统思想统一指导,受一种教育思想所支配。私学思想自由,各家私学不必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思想;

⑧官学教学内容限于“六艺”。私学教学内容突破“六艺”,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想以及新的知识,技能;

⑨官学有固定教育场所和基本教学设备。私学不一定有固定教育场所,设备简单;

⑩官学按一定方向和规格培养人才,至春秋时已趋于衰弱。私学则以多种目标,规格培养人才,适应建立封建社会制度的需要,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

2.试论科举制度与学校之间的关系。

答:

①科举制度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  

②在科举制度产生之前,选士与育士制度是基本脱节的,科举制度的诞生将两者紧密结合,使两者形成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学校教育兴衰直接影响到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制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并不必然导致学校教育衰败,反而刺激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3.试论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

 答:科举制的合理性: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使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紧密结合

③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和客观  

④有利于造成人人向学的社会风气

消极作用:

①国家只重科举而忽视学校教育;

②科举制有很大的欺骗性;

③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④营私舞弊屡屡发生,败坏社会风气。

4.试论书院教育的特点。

答: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形式多样:

①自学、教师讲授、师生之间的疑难解答。

②学友之间的相互切磋、讲会。

③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

④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

⑤师生关系融洽。

6.试述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答:⑴三大文教政策建议: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在《对贤良策》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建议:

①兴设学校“养士”,改革选士制度;

②兴教化,正万民;

③“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在当时条件下,这些建议对于巩固统一、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与选拔国家急需之才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不但直接影响了汉武帝的文教政策,而且对两邓汉及后来各封建王朝均有影响。 

⑵关于教育作用:

①教育对人性的作用:董仲舒认为人性中有善的要素,但这善的要素并非即是善,善的要素必须通过人为的教育才能转变为善。

②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⑶关于道德教育:

①道德根源:“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 

②教育内容:“三纲五常”、“正谊明道”。

③原则方法:“正我”、“强勉行道”、“明于性情”、“必仁且智”。

 ⑷关于知识与教学:

①知识来源:“道莫明省身之天”

②教学内容:“诗书礼乐”。

③原则方法:“圣化”、“强勉学问”、“节博合宜”、“专一虚静”

7.试评述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教育思想/ 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答: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 

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③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 

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8.试述朱熹的教育思想

答:⑴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

①教育目的是要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关于“圣人”的规格,集中地表述在他手订的《白鹿洞书院学规》之中。这是一个典型的以理学为指导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总纲领,它对宋以后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有深刻的影响。

②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首先,他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万物产生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其次,他认为“性即理”,宇宙的本源只是一个理,人禀受理,这就是人性,性和理是一个东西。再次,他认为人是“理与气合”的产物。认为教育的作用并不是消灭“气质之性”(即“人心”),而是“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之性”中先验的“善端”,按照“四德”(仁、义、礼、智)去做,便能使“人心”服从“道心”,使“道心”支配、主宰“人心”。 

⑵“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以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以理”,这里已注意到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尽管这时期关于心理规律还不可能有科学的根据,但就研究的方向而言,是在向科学接近。

 ⑶教学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⑷朱子读书法: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这“六条”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有内在的逻辑,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的“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切已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可以说“朱子读书法”包含有上述这些原则的萌芽和因素。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一、填空题

1.洋务教育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学堂,创办于( 1862  )年。

2.福建船政学堂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军事(武备)学堂,创办于( 1866 )年。

3.《劝学篇》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其作者是(  张之洞    )。

4.“万木草堂”是( 康有为)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在广州设立的学堂。

5.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1898  )年。

6.“癸卯学制”颁布于(1904  )年,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实施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7.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首任教育总长是( 蔡元培   )。

8.1912年初在《对教育方针之建议》中提出“五育”并举方针的教育家是( 蔡元培  )。

9.中国近代教育名著《大同书》的作者是(康有为 )。

10.“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思想是( 洋务派  )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

11.科举考试制度废除的时间是( 1905 )年。

12. “壬寅学制”的颁布时间是( 1902  )。

13. “壬戌学制”颁布时间是( 1922  )。

14.( 壬戌 )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故又称“六三三学制”。

15.( 收回教育权 )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界为维护教育主权而展开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是在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形成的。

二、判断并改错:

1. 1840年是我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错误。一般认为,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是我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2.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教育运动,客观上冲击了传统封建教育体制,传播了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和教育观念,哺育了维新志士,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正确。

3.康有为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

   错误。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

4.我国教育管理的历史很长,从很早就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行政管理体制。

     错误。清代末期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行政管理体制。

5.我国视学制度源远流长,《礼记》中即有天子视学之记载,说明我国从很早就有了视学制度之设。

     错误。视学制度仅是礼仪形式,并非真正的制度建设。

6.我国自古就对教育非常重视,教育宗旨早已有之。

     错误。清末才宣布教育宗旨。

7. “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正确。

8. 民国初期教育部在蔡元培的领导下,虽然机构简单,但建树颇多。正确。

9. 最初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只是全国最高学府,并不具有教育行政管理职能。

   错误。最初创办的京师大学堂不只是全国最高学府,而且具有管理全国教育行政的职能。

10. 教育独立思想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教育主张,这在当时没有多少积极意义可言。

     错误。教育独立思想在外国宗教势力渲指中国教育的背景下,是教育面临深重危机下的一种愤然抗争。

三、名词解释

1.洋务教育:是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的教育,包括洋务学堂和留学教育,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教育总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封建传统教育制度的首次改革尝试,是中国新教育的胚胎,传播了西学,培养了新式人才,但盲目模仿外国。

 2.京师同文馆: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3.“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政府法令公布实施的学制、1903年清政府大臣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依日本学制拟定《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它规定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患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为基。俾学生之术亦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其知识,练其技能,务其他日成才,各适实用。

四、简答题

1.简述“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及局限。

  答:“中体西用”在向西方学习的初始阶段是有积极意义的,一是引进技术,建立了一批工矿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造成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二是使某些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例如促进了旧式学校向新学堂的过渡。三是向西方学习由科技进入政治领域,带来了人们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些封建文化的异军虽然力量有限,但在封建制度的解体中起到了催化作用。

 ①创立和发现近代学校教育;

 ②增加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

 ③培养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促进中国教育发展。

  局限:①没有克服中西学间固有内在矛盾下直接嫁接,引起二者排异反应;

 ②维新运动时期,“中体西用”阻碍维新运动的发展。

 2.简述洋务学堂的历史特点。

 答:①在教学内容上,以学习“西文”“西艺”为主,注重学以致用,与传统学校的内容有明显区别

 ②在教学方法上,注意按照知识的接受规律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死记硬背学风

 ③在培养目标上,旨在造就洋务事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与传统学校培养科举入仕的人才有所不同

④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用班级授课制,有课程计划,学制年限,与传统学校进度不一的个别教学形式有很大不同

 ⑤洋务学堂在学习西学的同时,不放弃对传统儒家经学的学习,洋务学堂为洋务大臣所举办管理存在封建官僚风气。

五、论述题

1.试述蔡元培改革北大的主要措施。

答:(1)报定宗旨、改变校风

①改变学生观念

②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③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4)改革学科和教学体制

①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

②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③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

 2.试述“六三三学制”的主要特点。

答:①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②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

ƒ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

④新学制增强了职业教育,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兼顾了升学与就业。

⑤在师范教育方面,种类得以增多,程度相应提高,而且设置灵活。

⑥在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高等教育年限,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⑦将幼稚园纳入初等教育阶段,使之与小学教育相衔接。

⑧注重天才教育和特种教育。

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教育

一、填空题

1. “活教育”理论的提出者和倡导人是( 陈鹤琴 )。

2.“生活教育” 理论的提出者和倡导人是( 陶行知 )。

3.“四大教育” 理论的提出者和倡导人是(晏阳初 )。

4. “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 黄炎培 )。

5.“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  杨贤江   )。

6.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是(李大钊)。

7.“化农民”与“农民化”是(晏阳初)进行乡村建设实验的目标和途径。

8.从20世纪30年代,在山东省邹平、菏泽两县进行乡村建设实验运动的是(梁漱溟 )。

9.从20世纪20年代起,在河北定县主持乡村建设实验运动的是(晏阳初)。

10.1927年,在北京晓庄创立晓庄学校的教育家是(陶行知)。

11.在教学中提倡“五指活动”(也称“五组活动”)的教育家是( 陈鹤琴 )。

12.国民政府时期,提出解放儿童的手、脑、嘴、眼睛等“六大解放”思想的是(陶行知)。

13.提倡“小先生”制,以“为了苦孩,甘为骆驼” 、“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为奋斗精神的教育家是(陶行知)。

14.我国最早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教育本质及教育起源问题作出正确阐述的是(李大钊)。

二、辨析题:

1.“党化教育”方针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方才提出和确立的。

    错误。“党化教育”方针是广东革命政府时期提出的。

2.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是国民党当局纯粹为反共、防共、限共而制定的。

错误。“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与抗战建国的基本国策是一致的,使国家教育事业未因战争而中缀,反而在某些方面发展。

3.对高中以上学生进行军训是国民党当局对学校实施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    正确

4.抗战时期学校西迁虽是被迫的,客观上却也加强了内地和边疆的教育。 正确

5.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教育实验纯粹是与共产党争农民,无积极意义可言。

     错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教育将现代科学思想和方法带入落后的农村,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状况。 

6.大学院和大学区制改革虽初衷良好,但由于不切合中国的实际,因而失败是必然的。 正确

三、名词解释

1.晏阳初: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世界平民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有重大历史影响的爱国教育家。

2.梁漱溟: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教育运动中,他的“乡农教育”实验独树一帜。他的基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特殊性分析的乡村教育理论及其实践,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

3.陈鹤琴:是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他一生致力于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引进西方教育思想和方法,建设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他倡导“活教育”,为改革传统教育提出了极有价值的思路。

四、简答题:

1.简述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

答:①目的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②课程论,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

    ③教学论,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教学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

2.简述杨贤江“全人生指导”的基本内容。

答:(1)教育要谋求素质的全面发展。 

(2)教育要指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 

(3)"全人生指导"不仅对学生的在校生活要指导,对学生的校外生活也要指导。 

应该指出,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是以"革命的人生观"为核心的,其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参加革命,过革命的人生。着眼于"全人生指导",教育的视野就不会局限于狭隘的书本,学校工作就可扩张到青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样一个广泛的视野上就更容易唤起青年对社会的责任,引导青年对革命的向往。

3.简述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答: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主要涉及的内容有职业教育的作用、地位、目的和方针几个方面: 

(1)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第一,职业教育的理论价值: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 

第二,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急需解决的生计问题。 

第三,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地位,黄炎培认为可以概括为“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  

“一贯的”是指:应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并贯彻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 

“整个的”是指:不仅学校教育体系中应有一个独立的职业教育系统,而且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也要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 

“正统的”是指:应破除以为升学作准备的普通教育为正统,而以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教育为偏系的传统观念。 

(2)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3)职业教育的方针 

第一,社会化:职业教育须适应社会需要。 第二,科学化: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包括物质方面的工作和人事方面的工作均需遵循科学原则。

 (4)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5)职业道德教育:敬业乐群是黄炎培对职业教育道德的总结

五、论述题

1.试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做出述评。

答:(1)生活即教育: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第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所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向上。  

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和教育是同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  

(2)社会即学校 

第一,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因为到处是生活,所以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就像一个教育的场所。

 第二,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使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也就是教育法。 

第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针对传统教育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割裂,造成“田呆子、书呆子”,长不出科学的种子。

 第二,因为“行是知之始”。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教育必须从行动开始,而以创造完成。

 第三,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到知识就要去教别人。 

第四,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即教育要与实践结合。 

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原则下,相应对课程教材也提出也改造意见:以培植学生的生活力为追求,遵循学生的需要和可能,由此破除以学科知识为原则的课程传统。 

 这就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归纳起来,有六大特点,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1946年把生活教育的方针总结为: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 

   (4)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以“生活”为中心、为基础,以生活和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展开的。这种教育要培养的是一种实际动手能力强,自觉追求真理,喜欢探索的人。生活教育提醒我们将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 

其次,生活教育论中强调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做”为中介,达到教与学合一,师与生合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活动能够的展开而发生转换,这种师生观念,教学观念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生活教育论还提示我们,生活中随处存在可以学习的东西,要拓宽我们的课程资源,教科书应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能只会死读书本上的知识,而不问寻生活中的学习机会。 

最后生活教学论还启发我们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和活动空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与活动的主人,探索个性的学习方法。 

虽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特定时代提出来的,有一定的时代局限,发展也不是非常完善,但是以上诸点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针对当今应试教育的局面,重温生活教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试述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答: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主要涉及的内容有职业教育的作用、地位、目的和方针几个方面: 

(1)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第一,职业教育的理论价值: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 

第二,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急需解决的生计问题。 

第三,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地位,黄炎培认为可以概括为“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  

“一贯的”是指:应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并贯彻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 

“整个的”是指:不仅学校教育体系中应有一个独立的职业教育系统,而且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也要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 

“正统的”是指:应破除以为升学作准备的普通教育为正统,而以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教育为偏系的传统观念。 

(2)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3)职业教育的方针:第一,社会化:职业教育须适应社会需要。内涵包括办学宗旨的社会化(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培养目标社会化(在知识技能和道德方面适合社会生产和社会合作的各行业人才)办学组织的社会化(学校的专业、程度年限课时教学安排均需根据社会需要和学员的志愿与实际条件)办学方式的社会化(充分依靠教育界、职业界的各种力量)。 

第二,科学化: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包括物质方面的工作和人事方面的工作均需遵循科学原则。

(4)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5)职业道德教育:敬业乐群是黄炎培对职业教育道德的总结。

3.试述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答:⑴论幼儿教育:

①重视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按照儿童生理心理发燕尾服特点去教养儿童。                

②儿童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只有把握其特点,把握其生长发展的科学规律,才能把幼儿养好、教好。

③总结出儿童心理的基本特征,

④主张把学龄前儿童分类四个时期:新生婴儿期、乳儿期、步儿期、幼儿期等。

⑤认为家庭对幼儿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影响是极大的,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认为生养过程与教育过程应相统一,寓教育于生活中。

⑥提出《我们的主张》,总结出办幼稚园教育的思想体系。 

⑵论活教育:

①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具备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要有使用的态度,服务的精神。

②课程大致有五类: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自然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③方法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的参考。

④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要求每个学生备一工作簿,在工作簿上编他自己的教材。

⑤教师的责任是:引发、供给、指导、欣赏。

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中的部分历年考题

一、简答题

1.简述墨家教育的特色

答:①代表农民与小工商业者,注重社会和生产实践的教育团体

    ②以教育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手段

    ③培养能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具有“德行”“言谈”“道术”三方面素质的“兼士”

    ④注重科学技术和思维训练的教育内容

    ⑤强调主创和创造的教育,教学方法。

2.简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教育运动发展的主要表现。 

答:①提倡在学校中加强科学教育,这是科学的教育化趋势。主要包括,传授科学知识,技能,学习和运用科技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

   ②提倡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开展教育工作,这是教育的科学化趋势。主要包括,注重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研究,广泛开展教育教学方法,课程和教学组织形式等研究,重视教育实验心理与教育统计和测量。

3.简述杨贤江“全人生的指导”的目标和内容。

    答:目标:“全人生的指导”是杨贤江有关青年教育的思想,是指对青年给予全面的关心,教育和引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健康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内容:①人生观指导,以对人类作出贡献为幸福

         ②政治观指导,投身革命,改造社会,欲做专家,先做战士

         ③健康生活的指导,具备常识,注重锻炼,有强健的体魄与精神

         ④劳动生活指导,以劳动为荣,有工作的知识和技能

         ⑤公民生活指导,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处理好团体纪律与个人自由的关系

         ⑥文化生活指导,参加科学,文艺,游历等多方面文化活动,富有人生情趣。

 二、论述题

1.试从指导思想和改革措施两方面比较中国洋务教育与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

 答:(1)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服务于封建统治。 

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富国强兵必须发展教育以培养人才,传播爱国思想。把教育同富国强兵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把教育作为富国强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以强调的。

(2)改革措施: 

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改革措施:①开办洋务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等;军事(“武备”)技术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专门技术实业学堂,如天津电报学堂。②幼童留学,留美,留学欧洲学习造船、航海及兵器等。 

明治维新:重视西方经验的学习;加强国家对教育的管理,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1871年,日本在中央设立了文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大力发展示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 

一部分在法国学习制造;另一部分在英国学习驾驶兵船,还有一部分赴德国学习兵技。从以上的改革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共同点: 

第一,派出了大量的留学人员,都注重引进西方先进思想和科技。 

第二,注重以高等教育的作用,中国开办了大学堂和日本进行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不同之处:中国的目的是维护封建制度,而日本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故日本的学习更为彻底。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