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度老龄化带来的三大影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影响 中国深度老龄化带来的三大影响

中国深度老龄化带来的三大影响

2024-01-23 14: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二个影响在经济方面。第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来临意味着消费将面临结构性升级。过去,消费基本是在做增量,不管是超大城市的形成伴随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商业中心(零售业)的繁荣,还是电商的快速发育,本质都是建立在消费人群的快速增长的基础之上。

但是,老龄化社会快速来临意味着能花钱、敢花钱的年轻人数量在下降,而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与年轻人相比是有很大区别的,他们可能还有更多的储蓄习惯。而他们不太愿意消费时,经济就会面临着很大的下行压力。

所以,将“触角”伸向消费存量和挖掘老龄化社会的消费需求非常重要,我们今天老讲“银色经济”指的就有这些方面的含义。

此外,中国的城市结构和未来消费可能存在地理空间上的错位。当前,中国的消费基本都在城市中心地带,但中国城市中心地带的居民年龄都比较大,而年轻人基本都住在郊外,这就会线下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然,疫情发生后,解决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中老年人网上消费。但是,很多具体需求仍然存在供应不足的问题,这是中国消费结构性调整上在未来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此外,在老龄化时代,年轻人数量不足,很多城市人口外流,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面临消费下行的人口空洞。

那么,这些城市的房子就不那么值钱了(中国居民财富缩水),房地产行业就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多米诺骨牌效应之下,便会影响上下游产业,比如水泥、玻璃、钢铁等等行业。

最后,老龄化还会影响制造业,国内制造业基本是靠青壮年维系的。但是,老龄化社会来了以后,你会发现“招工难、用工荒,进而带来“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导致产品价格上涨,竞争力下降,也就会倒逼中国进行技术升级。

第三个影响在文化方面。养老,对于中国和西方来说,具有不同的含义。作为一个世俗国家,家庭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价值观的载体,而这在西方社会可能有其他的一些社会元素来承担。

而家庭关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代际关系。但是,老龄化对于文化的冲击会很大,尤其对于现在70后、80后身为父母的人来讲,上有老、下有小,养老压力就会非常大。虽然已经开放二胎、三胎了,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家知道,在传统社会里,“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背后是因为传统社会变化小,特别依赖经验,而老年人有足够的经验。所以,在传统社会里老年人是家庭这个结构的权力中心,甚至是社会权力的中心。

但在一个高速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里,权威是在不断地下降,而年轻人的话语权在越来越高,越年轻越代表着时代的趋势,形成了非常激烈的文化结构的变迁。

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讲,年轻人跟老人越来越难以相处,所以我们要重新学习,在文化上做共同调整,为老年人在社会中找到合理的位置。

有分析认为,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钱,因为我们有足够的物质资源把老人养好,但是我们绝不能仅仅满足于把老人养好,还要让老人觉得自己在社会上是有尊严的,有价值的。

我们还有很多这样的工作需要去做,还有很多落下的功课要去补。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和政府对于老龄化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而且这种重视绝不仅仅满足于社会保障层面,像领导人对于家风的强调,对于敬老、孝道的的强调,都体现了中国对“家文化”的重视。

因为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家庭价值的延续和稳定,实际上和社会秩序、社会价值的稳定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因为家、国是连在一起的。

如果“家”的秩序乱了,那么“国”的秩序也会乱掉。所以,对于老龄化问题的重视是更具有特殊性的。

未来社会的四点变化

畅想一下,未来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呢?

第一,是劳动力制度的变化。“灵活就业、碎片化就业”会越来越普遍,我们可能会探索“更方便、高效地盘活老龄化劳动力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老有所用的新型劳动制度。

第二,是要增大老年人需求的市场供应。今天,城市的“吃喝玩乐”的基本都是围绕年轻人的。但从2022年开始,我觉得会有越来越多的需求将围绕老年人进行的。

第三,是中国城市会有结构性的变化。在城市里,老年人住在哪里?年轻人住在哪里?社区养老要有什么样的配置?会成为我们未来一段时间重点摸索的对象。

最后,相信一种与时俱进的养老文化会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个文化里,我相信老年人跟年轻人能够越来越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去代替冲突。

再谈一个小问题。延迟退休是很多人关注的事情,但是我要和大家讲,延迟退休要放在合适的语境下才是关键。比如,一个人一辈子就这么一份工作,到了退休的年龄,他仍然在工作,在这种语境的之下,就属于延迟退休。

另一种是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可能不用再做像以前那样,从事一份稳定的工作,社会层面上为“我”提供了更加灵活、更加多样的就业形式,仍然发光发热。

其中,一方面涉及个人的身体情况,一方面考虑到个人的技能情况,对于某些职业来说,确实是好事。比如说医生、教师等等。

总之不要一刀切。要根据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情况,制定针对性强的、灵活的、多维度的就业方式。

作者系数字经济智库副院长储殷。来源:西瓜视频,内容有删减。声明:部分转载内容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