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系列︱成都:当前旅游发展特征与成因分析(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成都游客数量统计 城市系列︱成都:当前旅游发展特征与成因分析(1)

城市系列︱成都:当前旅游发展特征与成因分析(1)

2024-05-22 17: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以上图为引子,结合成都近年来的旅游数据,可以得到成都旅游发展的以下特征:

特征一:

整体旅游形势大好,在全国名列前茅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成都处于前十的A级景区接待游客量基本都在增长之中,而且榜单中这些A级景区以老景区为主,其增速基本在5%以上,非常能够说明问题。10大景区年接待游客量均在500万以上,甚至有3家在1000万以上,简单的乘一下游客基本消费,也能够发现这些景区2017年的效益非常不错。

2017年成都市的旅游统计也印证了这一论断:2017年1-12月成都市共接待游客2.1005亿人次,同比增长4.87%,实现旅游总收入3033.42亿元,同比增长21.22%;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01.34万人次,同比增长10.66%,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3.07亿美元,同比增长5.23%(来源:成都旅游政务网)。成都2017年旅游收入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杭州等城市之后。而且这一火热势头延续至2018年,1-3月成都市共接待游客5063.56万人次,同比增长4.13%,实现旅游总收入776.83亿元,同比增长21.42%。

特征二:

外来游客增速只属于平均水平,并不惊艳

从榜单上看,诸如宽窄巷子、青城山-都江堰景区都属于外来游客打卡的必去景点,是外来游客来成都旅游选择的典型景区,然而可以从榜单中看到它们的增速并不惊艳,宽窄巷子的游客增量为-6.56%,而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的增长为7.63,中规中矩,不算惊艳。

以往游客赴成都旅游的必去景区,例如武侯祠、熊猫繁衍中心、杜甫草堂等都未进入榜单之中。这说明在成都整体旅游大发展的形势并非由外来游客推动的。

特征三:

本地休闲崛起,定位于本地市场的新老景区迅猛发展

而从上述的榜单中,可以明显看出的就是本地休闲的崛起,本地休闲传统景区代表,诸如三圣乡仍然保持了5.39%的增长,而一大批原本定位于本地市场,在前几年并非特别火爆的景区,诸如东郊记忆、宝光桂湖等在2017年迎来了大爆发,东郊记忆游客量增长达到110.59%,宝光桂湖的增长达到71.71%,可谓是跨越式增长。同时新建的面向本地休闲的综合类项目,例如成都大悦城、黄龙溪,也分别取得了27.57%、7.29%的增长。同时本地休闲崛起也带动了原本属于外地旅游者常去的景区附近消费,比如青城山、都江堰地区,本地人过来休闲却不进入景区的非常多,这两地民宿的火爆等能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特征四:

各类新兴文旅项目已经给传统文旅类项目带来冲击

榜单中虽然文旅项目依旧两眼,但是可以看到的是无论是宽窄巷子、还是平乐古镇、崇州街子古镇,由于受到新兴文旅项目的冲击,其增势都在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未来随着成都更多的文旅类项目入市,带来的分流效应,将更加突出,今年被传的火热的龙潭古镇文旅项目破产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反而是诸如三圣乡这样异质项目增长较为稳定,受到的冲击较小。

(二)当前成都本地休闲火爆的成因分析

从上可知,成都旅游发展火爆,根本上还是成都本地休闲市场引爆的。当前成都旅游火爆原因从根本上而言可以归总为六方面:“产业增长、人口增长、需求增长、消费升级、交通发展、资本递进”,这六方面环环相扣,最终引发了这几年来的成都旅游市场大爆发。

成因一:产业增长

产业增长是这一切的根,2006年开始深圳率先吹响“退二进三”的号角,东部产业转移的大幕由此开始,但彼时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还未发生。从2011年开始,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成本急剧上升,首先是人力成本上升,然后是环境成本提升、土地价格上升、融资成本提升……2013年“世界工厂”东莞首度出现“用工荒”,其后东部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不仅仅是第二产业转移,第三产业转移也非常迅猛。2015年东部新的一轮地价上涨后,产业转移的速度大大增加,而中西部的一线城市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这其中成都首当其冲。

2013-2017年成都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图

(来源:《2017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其中富士康向成都的转移吹响了东部产业向成都产业转移的号角,截止2012年12月11日,成都富士康科技园共建成厂房及附房84栋,共187,2万平方米,员工16.5万人。同时,富士康从东部带过来的产业链公司也帮助成都本地产业迅速成型。在此之后,成都的产业发展开始走上快车道。成型的产业发展体系使得中国整体制造业低迷的背景下,成都的第二产业却仍能够保持快速的发展,在整体出口万马齐谙的情况下,成都仍能够保持较大的增长。

2013-2017年成都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来源:《2017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2017年成都市进出口总额

(来源:《2017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成因二:人口增长

成都的人口增长并不来自于人口的自然增长而主要来自与机械增长。其中产业增长居功甚伟,产业的增长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口的增长,因为人随业走。

一方面是四川在东部外流的人群随着产业迁移回流成都,带来了成都人口的大增长。四川从改革开放至今一直是东部劳动力的主要来源省份之一,随着这些产业迁移,以及东部生活成本高昂带来的挤出效应,随产业机会而回流的四川人聚集到了成都。

另一方面,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四川省内人口进一步向成都的聚集。这两股潮流汇集在一起,带来的是成都人口的迅猛增加。

第三方面,近年来成都也有意识的加强人才的引入,从而加速了成都人口的增加。

2013年成都常住人口为1430万,2017年成都常住人口达到1605万,短短四年间成都人口增加了超过170万人。

预计到2020年,成都常住人口将达到1800万人。加上非常住人口,2017年成都召开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会上透露,截至2016年底,成都管理的人口已达2030万,一圈层核心区人口密度甚至达到1.4万人。

因此产业增长促进了人口增长,已成为成都旅游发展的不争事实,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市场扩容!

成因三:需求增长

产业增长带来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带来的的是巨大市场,放在旅游中就是市场需求的增长。《2016年成都市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受访游客在蓉平均游览景点数量由去年的1.5个增至2.0个,其中省外游客在蓉平均游览景点数量为2.8个,市外省内游客为2.1个,市内游客为1.8个。过夜游客平均停留时间由去年的1.9天增至2.0天,其中市内游客平均停留1.6天,市外省内游客平均停留2.0天,省外游览平均停留2.6天。室内游客的需求明显增加。

成因四:消费升级

旅游需求的增加搅动了整个市场的节奏,同时由于产业增长,产业提升,人们的另一助力:消费升级接踵而至。2017年成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918元,比2013年增长了30%。可支配收入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消费结构,使得消费开始升级,而体现在旅游方面则是本地旅游市场的消费能力大大提升。

2013-2017年城镇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来源:《2017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根据《2016年成都市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报告》2016年国内游客在蓉旅游期间人均花费为1227.7元,比去年(1051.0元)增加了176.7元,增长幅度为16.81%。这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成都旅游市场消费升级的情况。

成因五:交通发展

同时整个成都城市的发展迅猛,2017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2629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59公里。全年新改建公路(不含高速公路)1920公里。2017年成都已经形成了环绕城市的六环结构。同时地铁发展非常迅猛,地铁客运总量7.8亿乘次,增加2.2亿乘次。

2017年末全市机动车拥有量494.2万辆,比上年末增长5.9%;其中私人拥有汽车398.2万辆,增长7.7%。

交通的改变及私家汽车的大发展,改变了成都人的出行方式,市内地铁的建设也改变了市内的交通。交通的改变使得出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变了成都人的休闲方式。

成因六:资本递进

产业增长、人口增长带来的需求增长与消费升级都是需求端的推动力,交通的发展改变了出行方式,而资本递进则是供给端的推动力。

大量的资本进入到旅游供给端,使得传统旅游项目加快了更新改造以及拓展提升,使得项目的娱乐性、休闲性提升,同时又有许多新的旅游景点景区出现,极大的丰富了现有的旅游体系,促进了成都整体旅游的繁荣。

《2017成都市旅游投资项目推介手册》110个单区域项目分布

成都全域旅游的空间拓展图

由于产业增长、人口增长、需求增长、消费升级、交通发展、资本递进,带动了成都旅游的大跃进,使得成都旅游近年来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整体旅游形势大好,全国名列前茅,本地休闲彻底崛起,定位于本地市场的新老景区迅猛发展起来。

下一节,将对未来成都的文旅项目发展进行研判。

小福利:

成都的朋友如果还在为古镇的千篇一律而烦恼,不如选择自然类景观,这里特向大家推荐天府新区 紫颐·香薰山谷。

感受一下花田景观的魅力先:

还有网红小姐姐合影哦:)

紫颐·香薰山谷距离市区也很近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